开辟创客教育空间,让数学想象落地

2019-01-12 00:54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19年11期
关键词:船只创客体积

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小学 陆 静

创客教育中的“创客”,可以解释为“创”与“客”的综合,“创”为创造,而“客”为从事创造的人。2015 年,“创客”一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创客教育指明了方向。关注数学课程改革,让数学教育回归真实生活,依托创客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创客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如何开辟数学创客教育空间,帮助学生架设数学创意平台,让想象落地,现就此问题阐述如下。

一、搭建创客教育学习情境,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关注创客教育,要把握创客精神。创客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创客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动手解决问题,从中增进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索精神,学会交流、合作、探究实践,发展数学批判思维。为此,教师在拓展创客教育实践中,要为学生搭建自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位置确定”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创设海洋搜救遇险船只的情境,在利用东北、西北两个方向来描述船只位置时,存在一个不确定的弊端,然后激发学生深入问题情境,拓展想象空间,从而意识到必须要创造一个表示位置的新方法。于是,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展示海洋上一艘船只的位置,正北方向略偏东位置,另一艘船在正东方向略偏北位置,由此来启发学生理解“北偏东”与“东偏北”的概念。接着再出示第三艘船只,位置为北偏东或东偏北45°位置,由此提出问题:我们该如何来表示这个船只的位置?在学习了解了北偏东、东偏北等概念后,再结合具体的度数,来锁定相关区域,最后根据“多少度”来准确确定位置。在学生学习体验中,得出两艘船只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用“方向、距离”协同表示。学生能够从真实情境中构建船只的位置关系,主动去思考并认同,积极想象和理解,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二、依托创客教育,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化理解

创客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教师要把握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贴近学生思维认知特点,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体会数学、增进数学理解。据相关实验发现,采用“学了马上应用”“做中学”“小组讨论”等方式,最能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创客教育恰好融合了三种方法。例如在学习“乘法的估算”一节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估算”“为什么要估算”“估算与准确计算有何差别和联系”“怎样去估算”等问题。同样,在学习“圆锥体积”时,对于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看似简单,但却是学生感到疑惑不解的难点。我们都需要结合创客教育平台,让学生从数学操作体验中运用数学猜想、数学思维、数学结论来增进理解。还有,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以及“圆柱体积”等公式时,直接给出解题结论,势必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旧知,联系实践,促进旧知向新知的过渡和转化。针对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系,可以从等底等高的实践体验活动中来辨析两者存在的倍数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对学具的切割来分析,也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活动,利用水、沙等进行体积对比,深化对数学结论的应用。

三、创客教育为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创造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提供了支撑,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整合数学教学资源,融合各个学科知识的关联,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学习环境。创客教育就是要从创新、实践、分享中解读数学、认知数学、应用数学。在创客教育中,可以是学生的动手体验,也可以是学生的作品展示。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我们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走进超市,学习“折数”的概念,走进银行,学习“利率”“本金”“利息”等概念;走进农民,认识“成数”概念等等。通过调查,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直观的学习体验,也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数学认知。又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对于图形对折后的变化,很多学生感觉不好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剪纸的创客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剪出不同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然后对折后观察其变化,分析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也可以通过剪出简单的窗花来引领学生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再如在学习“年、月、日”等概念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自制日历活动,让学生从动手实践中形成深刻印象;再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可以结合动手拼接活动,让学生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概念,体验分数凑“1”的过程,在这些创意活动中,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想象空间,开发了学生的数学潜能。

总之,创客教育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也让学生从创客教育体验中培养了数学思维,练就了创造力。

猜你喜欢
船只创客体积
多法并举测量固体体积
聚焦立体几何中的体积问题
“小创客”有法宝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谁的体积大
创客
创客
国产多波束系统在海上失事船只探测中的应用
孟加拉船只“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