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体验“营养”生长
——幼儿园 “食育工作坊”项目建设初探

2019-01-12 03:08
好家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食育工作坊食材

文 周 萍

一、提出问题

据社会儿童饮食营养现状调查,目前,城市儿童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现象同时存在,现代儿童病中不健康的饮食是罪魁祸首。根据最新“中国十城市0 ~ 6 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表明,儿童营养不良率为10.6%,严重营养不良率为5.36%,生长迟缓病率为3.83%,5.95%的儿童超重,8.83%的儿童肥胖。

我园幼儿饮食习惯现状调查显示,我园有70%的幼儿存在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30%的幼儿存在严重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20%的幼儿存在拒食的不良饮食习惯,80%的幼儿从来不参与家庭厨房劳动体验活动,小、中班60%的幼儿在家中一日三餐还存在依赖家长喂食的情况。

针对这些现象,我园一直致力于食育方面的研究。2016 年,我园3 位教师加入常州市沈凤君“食育”名师工作室,积累了通过食育培养幼儿营养健康、习惯礼仪、动手探究等方面能力的经验。同年,我园利用“一米菜园”开展食育的实践研究,并申报江苏省陈研会课题,培养和涌现出一大批热爱生活、热衷厨艺、注重营养配餐、会组织食育活动的教师,全体教职员工对食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食育中还存在目标不具体、内容不系统、资源不充足、模式不明晰等很多问题,因此提出了“基于幼儿生活体验的食育工作坊”主动发展项目,希望解决这些问题。

二、解决策略

(一)调整改造,优化学习环境

为方便“食育工作坊”项目研究的实施,我们先期启动物化环境改造工程,由“教师主导”到“儿童本位”,为幼儿的食育活动提供丰富的物化环境和安全的心理环境。

1.户外环境生态多元

充分利用树木、墙体、竹林等立体空间,增设树屋、水车、滑索、水井、攀爬墙等器械,投放水缸、炊具、轮胎、竹竿等材料,开辟“大地厨房”“一米农庄”“华山驿站”“小眷村”等多个区域,创造多元游戏场和生活体验场,让幼儿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自由发展。

2.公共环境互动共享

一坊:将教工餐厅开辟成食育工坊,班级根据需要预约流转式地参与厨房里一餐两点的准备工作;一长廊:食育工坊外的食育长廊展示师幼每周食谱、健康营养知识和体验活动过程;一厅:一楼大厅展示课程活动的材料、内容、主要过程;多墙面:在走廊上,每个班的课程故事、学习故事以幼儿表征的方式展现主题线索,让幼儿的成长看得见。

3.班级环境自主开放

班级区域创设专门的食育小工坊,收集丰富有趣且能互动的材料,预留墙面、柜面、地面、空间等环境。支持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游戏环境创设,逐步打造立体的区域空间,让幼儿自主选择内容和玩法,并和其他区域串联渗透。

(二)多元举措,实施项目活动

在开展“基于幼儿生活体验的食育工作坊”项目课程活动时,我们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促进幼儿多元能力的发展。

1.家庭厨房小帮手

幼儿参与到准备三餐的过程中,感受餐具、厨具的多样性,接触各种不同的食材,从多个角度观察和认识食材的颜色、形状、味道,并体验制作食物的各个环节,感知食物的变化。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食之道和饮食智慧,传承和构建当下家庭的饮食观。

2.专题节日活动

我们以四季节气、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了“元宵节”“野菜节”“端午节”“中秋节”“世界粮食日”“冬藏节”“团圆饭”等食育专题节日活动。通过听一听、看一看、做一做、尝一尝等多种活动方式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食俗,树立健康为本的食育理念,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髓。

3.食育工坊

在一楼与食堂相邻的公共餐厅,我们创设了室内儿童食育工坊。幼儿根据保健老师提供的一周菜谱进行预约体验,进行力所能及的食材洗摘、切块、烘焙等制作环节。这里不仅是真正的厨房实验场,更是观察、聆听、制作食物的体验场。

4.一米菜园

东西走廊的一米菜园,为幼儿进行农艺活动提供了观察、学习与体验的机会。幼儿体验翻土、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食材的来历,在体验种植乐趣的同时加深对食物来源的了解和对食物的艺术创想,进而增加对食物的情感。

5.餐点式食育活动

结合一日三餐,师幼共同创设食育环境,收集并提供适宜的食材。幼儿在感知体验、实际操作中进行自主进餐、自制点心、自定食谱活动,在普及食物营养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幼儿对食物或烹饪的兴趣。

6.社区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幼儿园五公里范围内菜场、社区、超市等资源,运用调查、数据分析和记录等方式了解食材的种类、名称和食用价值。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买菜,学习买卖的方法,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7.食育绘本活动

借助优秀的食育绘本故事,我们开展了食育专题集体活动,结合社区家庭成长空间,长期开展“2 小时爱上阅读”的社会公益活动,让幼儿认识到各种食物可以提供的不同能量及均衡膳食的重要性。

三、开发运用,建构课程资源

立足幼儿真实的一日生活,调查、盘点与“食”相关的幼儿园、社区、家庭、人文、节日、节气等自然、社会、人文专题资源,通过调查访谈、现场观察、交流对话等方式,开发并利用其有益于幼儿发展的价值。

(一)自然资源

充分利用园内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幼儿的游戏、学习和发展需要,在幼儿园种植园、食堂、走廊、门厅、活动室、餐桌、游戏区域等空间不断创设、调整食育课程和人文、心理、物质环境。

(二)社会资源

挖掘并利用幼儿园周边的大型超市、家庭厨房、种植阳台、前桥菜场以及周边民俗文化等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形成资源网络图。同时,带幼儿去这些商铺、场所、社区,丰富生活经验 。

(三)专题资源

挖掘我园园本节日体验活动,如春之韵(元宵节、野菜节)、夏之乐(端午节)、秋之味(中秋节、世界粮食日)、冬之趣(腊八节、除夕)中的资源,感受传统文化意蕴,关注二十四节气中与食育相关的体验活动,让幼儿亲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全过程。

(四)人力资源

观察利用幼儿同伴间的差异资源;整合利用教师专业、研究专长、兴趣爱好等资源;统计利用家长资源;挖掘利用社区工作人员和民间艺人的各种资源,通过与各行各业人员交汇互动,支持课程发展。

四、总结梳理,提炼模式和路径

围绕食材的生长和食物的制作,回归幼儿在真实生活中参与劳动的体验,提炼“食育工作坊”教师开发实施和幼儿体验与操作的双轨模式。

(一)幼儿体验模式

围绕食材的来源和食物的制作,积累过程中内含的学习元素,让幼儿与“食”亲密接触,以适宜的方式参与体验全过程。从内容选择标准、时间、空间、人员、幼儿操作体验、学习过程线索等方面,探索“食育工作坊”中幼儿体验操作的模式。

(二)教师组织路径

按照幼儿心理逻辑、学习发展规律以及课程建设实施元素,“食育工作坊”组织实施流程一般为通过调查访谈、现场观察、对话交流,把握幼儿共性经验、兴趣、发展可能等实际情况,对照课程总目标和年龄段目标制定单元课程目标及活动线索。从时间安排、环境创设、活动内容、材料准备、家园合作等方面制定活动计划表,采用适宜的方式、个性化的形式和弹性的时间来安排、组织和实施活动。通过幼儿个性化表征经验回顾、教师观察记录课程故事等方式,由师幼共同记录,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和结束时围绕课程评价指标进行动态性、发展性评价来改善活动。

我们期望通过“基于幼儿生活体验的食育工作坊”项目的实施,突破幼儿教育中的瓶颈问题:一是改变幼儿学习生态,提升幼儿学习品质。在感兴趣的、有挑战的真实生活中,幼儿与食材、食物零距离亲密接触,以专注、投入的学习状态亲历种植养护、采摘清洗、制作进餐、收拾整理等全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和能力,培养习惯和品质,提升游戏水平和生活品质。二是推动课程游戏化变革。我们试图从“食育工作坊”这个切入点,让游戏精神充盈到课程活动中,去摸索我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并拓宽路径,以此来撬动全园课程的变革,让师幼共同在生活体验中有“营养”地成长。

猜你喜欢
食育工作坊食材
巧用食材铺“地锦”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南昌市师范生食育现状调查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艺术管理国际工作坊暨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每天吃20种食材 可能吗?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食育”也需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