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品牌的有效传播
——“老家河南”题材纪录片创作现象透视

2019-01-12 05:32张国昌靳惠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原老家河南

张国昌,靳惠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作为国家和地区的名片,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2018年2月7日,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与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在郑州举行2018香港卫视《老家河南》系列纪录片启动仪式,目前已完成若干集在电视媒体播出。之前由河南省旅游局与河南电视台联合拍摄的30集旅游纪录片《老家河南》目前还在网上热播。此外,还有许多以“老家河南”为题材的短纪录片和宣传片也纷纷进入了受众视野。相同题材的再创作和再传播,表明中原文化品牌具有很大魅力,是纪录片创作题材的富矿。为此,笔者将从三个层面对以“老家河南”为题材的纪录片创作现象作一番透视。

1 从同类素材中开掘不同的作品主题

中原文化是个著名品牌,是纪录片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河南省历史悠久,纪录片的拍摄题材十分丰富。中原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河南当地大量历史、自然、地理、人文、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很受纪录片创作者的青睐,也是广大观众希望了解的。系列纪录片《老家河南》以中原文化的形成、演变、传承、发展为主线,从中原大地上选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文化遗存,通过展示具有地标性的文化符号,反映华夏文明发源地河南的文化传承成就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以此来体现中原崛起的重大时代主题。

河南境内现存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4处,地下文物量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有130万件,约占全国馆藏文物总量的八分之一,全国7大古都河南占了3个[1]。为了展示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系列纪录片《老家河南》把拍摄重点放在河南地域文化的形成、遗存、特色、价值与传承方面,通过对大量同类素材的比较和筛选,确立了与众不同的拍摄视角。同时,创作者还对河南100多个县市的历史文化脉络进行梳理,拟定了50多个县市的拍摄计划。作为我国豫、港两大媒体集团联手推出的精品,这部题为《老家河南》的系列纪录片每集为20分钟,每周一期,将在河南卫视和香港卫视播出52期。

像其中的《老家河南·获嘉篇》,创作者就把目光瞄准在获嘉民间传说与民俗风情上。获嘉是《封神演义》的故事发生地,这里有不少与封神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同时又是华夏文明的根脉之一。据传说,早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就率领西周与诸候在牧野之地决战殷商大军。殷商大败后纣王自焚,周武王召来姜太公共商治国方略,决定“封侯”与“封神”。这样做,既安定了社会也安抚了民心,从此开启了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现存的封神台虽然经过了历年战火的破坏,但经由历朝历代的反复重建,如今依然能反映出独有的封神文化,这也为纪录片拍摄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依据。

从上古到唐宋,中原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文化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品牌的重要特色资源,如何发掘决定着其优势能否更好地发挥。历史遗址和人文景观等地方文化资源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以纪录片推介这些文化资源,无疑是一个事半功倍的营销手段。30集电视旅游纪录片《老家河南》以全面反映河南各地美丽风景、民俗文化、特色饮食和乡土乡愁为主,特别是那些具有差异性、神秘性、多样性、交融性、创新性特征的民风民俗,更能让旅游者有一种新奇感。无论是30集旅游纪录片《老家河南》,还是重新再拍摄的同名系列纪录片,创作者都把目光聚焦在了河南这一中华民族发祥地的特定空间,从大量同类素材中开掘出了不同的作品主题。

2 用景观与民俗的展示寄托乡土乡愁

中原文化承载着“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因此,真实纪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生态关系,也是“老家河南”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大特色。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色、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和民俗风貌,是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对象和内容。一系列以“老家河南”为题材的纪录片,既是一部部传承河南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又是寄托创作者和观众乡土乡愁的有效载体。

纪录片叙述、收看、解读类似于传播学的编码、解码流程,其实质也是一个信息传受的双向交流过程[2]。加强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宣传,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记住乡土乡愁,唤起对家乡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认同感。可以说,中原崛起在改革开放40年的春风中,崛起在9千万新黄河儿女的手中。曾经一梦千年的殷墟甲骨如今已是安阳最新博物馆的忙碌主人,日日夜夜地迎接着五大洲远道而来的宾朋;曾经默默无闻的新郑,领先每年一次的拜祖大典,引得海外炎黄子孙和春天一起回家,认祖归宗,洒下浓情。

2009年9月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记忆中原,老家河南》形象宣传片,虽然长度只有1分35秒,但全球观众通过收看宣传片能在短时间内对河南大地与中原文化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作品不但引发了河南籍人士的强烈共鸣,还带动了世界各地的宾客纷纷前来旅游。纪录片《河之南》,也是通过对中原文化脉络的梳理,从溯源、发展、传承等过程切入,以纪录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手段,凸显了作品的文化寻根理念。

而由“心灵故乡老家河南”创作的以山水、历史、文化、时尚、乡愁为主要题材的短纪录片,内容不但涵盖太极探源、豫见牡丹、悠游开封、寻访少林、印象漯河、乡村旅游、闻听三国、山河炫音,还涉及洛阳汤水、济源解密、中原传说、红旗渠不朽、豫东乡愁、龙乡百戏、美食双城等。由河南电视台与河南省旅游局于2016年9月联合拍摄的30集旅游纪录片,则全面反映了中原各地的民俗文化、美丽风景和特色饮食概况。这些纪录片虽然创作侧重点有所差异,但都以乡土乡愁作为切入点,给人以非常亲切的感受。

形象宣传片《记忆中原,老家河南》则通过对具有文化符号的河南景物与民俗的展示,传达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的传统观念,既反映了人类最质朴的情感,又表述了割不断的血脉亲缘,更寄托了华夏儿女的乡土乡愁。尤其是系列纪录片《老家河南》发挥了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与世界各地广泛联系的枢纽作用,能积极地实行中原文化的全球传播。河南与香港两地媒体的合作,是一条增强中原文化魅力的有效路径。

这种题材相近的纪录片,浓缩了非常丰富的含义,在对中原文化和河南地域风情的声画书写时,通过一系列历史美、景物美、人文美的纪录,表达了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展现了中原人民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骄人业绩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同时,通过美轮美奂画面的展示、悦耳动听的解说、感人故事的讲述、背景音乐的恰当运用,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灿烂辉煌。

3 以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提升审美层次

中原文化是一个品牌,具有基础性、原创性、根源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与当下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原文化传播中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能进一步契合时代精神,提升“老家河南”题材纪录片的审美层次。

纪录片的美既有内容美也有形式美,两者的高度统一才能有效增强作品的传播力。优秀的纪录片能通过声画等视听符号吸引观众、感染观众,促进他们的感性想象和理性思考,从而引发情感共鸣。“老家河南”题材纪录片在凸显中原文化品牌过程中,主要从地域的历史与现实切入,以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为纪录对象,通过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融合,向观众提供了体系完整、形式独特、定位准确的视听形象。

“老家河南”题材纪录片在增强历史文献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作品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认知价值。河南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了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在此孕育,炎黄子孙在这里生息。从历史长河中走过来的中原大地,在传承中崛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创造着辉煌业绩。这类纪录片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观照,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广大观众充分了解到,作为中国人,原来“老家”竟然在河南。当古老的黄河已经启动新时代的航程时,河南人民正在以炎黄子孙的名义,在中原大地上进行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这里的每一处景物都折射出了新河南的丰富内涵,与“中国梦”一起升腾。

民俗属于传统的民族文化,主要通过民间传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展变化,其根脉会延伸到现实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民俗是联结历史与现实的纽带。在上述“老家河南”题材纪录片中,创作者正是以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来提升作品的审美层次,从而满足广大观众求知、求异、求新、求乐的心理需要。这些纪录片,有对历史踪迹的追溯,有对地方民俗民风传承情况的纪录。在作品中,无论是宝贵的遗址遗存、独特的文化艺术,还是遍布全省各地的名城、庙堂寺院、碑刻石雕、古都、名镇、民间传说或民俗民风,都是中原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因此,像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老子文化研究、少林武术节、太极文化节、洛阳牡丹花会等活动,都能吸引众多海内外华人的密切关注,也成了此类纪录片拍摄的重要内容。

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必须对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既要客观纪录、冷静观察,又要深刻思考,增强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上述以“老家河南”为题材的纪录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通过具象的视听元素向观众传递抽象的理念——文化自信。当然,通过对中原文化传承的介绍,进而凝聚起发扬中华文化的巨大能量,也是“老家河南”题材纪录片的审美要求。

4 结 语

中原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精神沉淀,是纪录片创作的不竭源泉。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老家河南”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拍摄热,有利于中原文化的整合营销传播,也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视听盛宴。从诸多以“老家河南”为题材的纪录片创作现象中看出,河南省的各级电视媒体正在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以纪录片为载体,通过对中原文化品牌的有效传播,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借助“软实力”的彰显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影响力强省的成功跨越。

猜你喜欢
中原老家河南
沁园春·赞中原
最美是老家
乡下老家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乡下老家
出彩河南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