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江集团转型升级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12 06:13张仕和刘和平
中国煤炭工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煤炭企业煤炭转型

文 /张仕和 孙 勇 刘和平

面对煤炭产能过剩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的严峻挑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发展是盘江集团的必然选择

贵州盘江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贵州省国有独资大一型企业,注册资本100亿元。公司前身是始建于1966年原煤炭部所属的盘江矿务局,1997年进行公司制改革,更名为盘江煤电(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更名为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014年,为了改革需要,经贵州省政府批准在盘江控股之上设立了国有独资大一型企业——贵州盘江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系盘江控股的母公司,盘江控股降格为二级公司。

2018年5月,经贵州省政府批准在盘江资本基础上组建更名成立了贵州盘江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汇总资产总额774亿元,职工5.2万人。

经过50多年的建设、改革与发展,贵州盘江煤电集团已成为一家以资源、能源为基础,集产业发展、集团管控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

一、盘江集团转型升级发展的背景原因

1. 煤炭产能过剩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长期保持在60%以上,我国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发展煤炭产业,煤炭工业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能源支撑。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新能源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煤炭市场需求趋势与煤炭产能释放的矛盾显现,煤炭产能过剩不可避免。2008~2017年十年间,煤炭产业出现突飞猛进、产能严重过剩,特殊时段供不应求等大起大落问题,严重影响了煤炭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2. 资源环境约束加强

近些年来,环境污染防治成为广受关切的重大民生问题。我国是煤炭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也是全球碳排量最大的国家,面临严峻的环保压力。2013年,国务院印发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传统粗放式的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使得煤炭在开采、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煤炭产业面临着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考验。

3. 盘江集团自身发展需要

在此之前,盘江集团还处于“以煤为主、多种经营”脱困经营状态,产业比较单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围绕煤炭产业建立起来的相关辅业发展能力不强,部分产业亏损严重。2007年,盘江集团原煤生产超千万吨,跨入大型煤炭企业行列,居长江以南煤炭企业第一。2009年,盘江集团完成煤炭主业资产整体注入上市。为避免同业竞争,以及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盘江集团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发展。

二、盘江集团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做法与实践

1. 深化国企改革

盘江集团主动探索深化国企改革,为转型发展奠定基础。煤炭主业整体上市以后,公司更名为盘江控股,公司业务由单一的生产经营转向产业拓展、资本运营,实现由传统煤炭企业向以资源能源为基础、多元化产业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转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公司深化国企改革,积极探索国企分类改革。母公司层面,实施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试点工作,子公司层面采取独资、混改、上市定增、员工持股等多种方式分类推进企业改革。

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为适应公司改革重大变化,盘江集团探索建立新的集团管控模式,强化出资人意识和作用定位,加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以董事会建设为中心内容,加强集团管控和公司治理,推进企业治理现代化。

2010年盘江集团业务转型后,参照国际大型投资企业模式,结合国有企业的特点,将母公司定位为投资和资本运营公司,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对分离,对出资企业实施资源的优化配置、业务的战略管控和协调集团各成员企业协同发展,子公司为利润中心,负责日常运营工作,形成了“盘江控股—管理公司(分、子公司)—生产单位”三级架构体系,建立了专业化分工、集团化协作、集约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多元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3. 调整发展思路

根据贵州省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盘江集团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坚持“干、闯、快、好”的工作方针,明确了“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发展定位,集团战略由“以煤为主、多种经营”脱困模式转为“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科学发展”的进取模式,以做强做优煤炭主业为基础,围绕煤炭关联资源,积极调整业务结构,不断拓展拓宽发展领域,业务由单一的生产经营转向产业拓展、资本运营,实现由传统煤炭企业向以资源能源为基础、业务多元化发展的转型。

4. 加强企业合作

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遵循“市场导向、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投资主体多元化、开发经营专业化”的合作原则,得到战略合作者的认同。先后与中煤、国投、攀钢、海螺等优强企业合作。通过合作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弥补资金、技术、管理等不足,发展煤与非煤相关业务,促进业务转型发展。

5. 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聚焦煤炭主业。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升级传统煤炭相关产业,提供高质量的有效供给。按照依法淘汰关闭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减量置换退出一批要求,有序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增加先进有效产能。提前关停了10多对生产和在建矿井,保留优质主力生产矿井。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一批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开展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攻关,打造适合西南地区大倾角、薄煤层的煤机设备;探索、推广煤矿自动化少人工作面开采、无煤柱开采、井下充填开采、岩巷快速掘进等先进工艺,提升煤矿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水平;试验变革煤炭开发方式,探索实施煤炭地下气化、气煤共采、井下充填开采,低浓度瓦斯综合利用、煤层气地面抽采,推进资源绿色开采、高效利用。

三是调整产品结构。及时研判市场,生产有市场优势的冶金用煤、化工用煤、建材用煤、发电用煤等。原煤全部洗选,提升产品附加值。建设低热值燃料发电厂,将低热值的煤矸石、煤泥全部就地消纳利用,获取发电收益。

四是优化产业布局。围绕煤炭业务,延伸产业链,打造煤业生态经济循环圈,实现业务协同发展。加强与焦化、电力、水泥等下游企业合作,实现煤电化一体化。设立煤炭电子交易平台,开展煤炭线上交易、结算业务。积极开展瓦斯、粉煤灰、矿井水循环利用等项目,提升资源综合利用价值。

五是推动产融结合。利用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助力集团实现“产融结合、双轮驱动”良性发展。设立产业基金,加强煤炭产业链并购重组等。通过发展相关金融业务,支持实体产业发展。

三、盘江集团转型升级发展的实施成效

1. 企业发展能力增强

截至2017年底,盘江集团总资产308亿元,比2007年的74亿元增长316%;净资产100亿元,比2007年的41亿元增长144%;营业收入329亿元,比2007年的31亿元增长961%;利税28.7亿元,比2007年的3.4亿元增长744%;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跨越增长。职工获得感增强,人均工资性薪酬7.2万元,比2007年的2.56万元增长181%。公司信用等级保持AA+等级。企业抗风险能力得到提升,企业在艰难、波动的市场环境中经受住了考验。

2. 产业发展取得成效

多业并举格局形成,业务结构更加优化,传统业务发展能力有了提高。截至2017年底,煤炭产能1465万吨,煤焦化产能633万吨,低浓度瓦斯发电装机规模10.64万千瓦。主业更加突出、结构更加优化,煤炭业务占比由2010年的79%降至2017年的24%;电力、煤焦化、商贸物流收入2017年占比分别达到0.5%、45%、22%,煤炭、电力、焦化主业收入占集团收入的69%。行业地位提升,公司在2017年中国煤炭企业50强中排名第22位、煤炭产量50强中排名第35位;低浓度瓦斯发电和装机规模在南方地区名列前茅,煤焦化产业处于区域龙头地位。

3. 国际化业务启动

通过对外合作、战略重组,合作开发产业项目,拥有了盘江国际公司、盘江贸易公司,开展了海外投资、进出口等业务,公司海外投资、国际并购业务、进出口业务等开始起步,并奠定了一定基础。

4. 整组提效效果明显

对集团内一些老企业以及传统业务效率低、效益差、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开展整组提效工作。通过业务整组,减少了业务单位,优化减员1万多人,年减少支出10亿多元。

5. 战略布局进一步清晰

“十三五”期间形成“创新驱动、产融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按照“资本经营、资产运营、生产服务经营”三个层次来开展集团业务。通过整组、投资、并购等,形成核心类、战略类、机会类的业务格局,对“十二五”期间形成的“煤炭、煤焦化、煤层气、水泥、发电、商贸物流、装备制造、技术服务、金融、酒店、地产、茶业、医疗、教育”等16大产业进行进一步分类、整合,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能源材料、商贸物流、金控运营、健康服务、科技服务”五大业务板块。

6. 集团化治理的体制初步建立

初步建立了集团化的治理体制,标志就是以产权为纽带分层次治理,强化董事会的作用发挥,有序有效推动了整个集团业务的发展。员工加深了对体制机制、制度、法律、公司治理的认识和理解,主动担责、主动作为意识更浓,依法治企、依法履责、依规办事深植于企业文化之中。

四、经验及启示

1. 多元化认识误区有待破解

煤炭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提高抗风险能力,转型发展成为必然选择。但是受制于思想认识差距,国有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内外人士、公司内部员工对煤炭企业多元化发展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煤炭企业专门从事煤炭产业,尤其是在部分煤炭企业多元化发展过程中非煤项目投资出现失误时,这种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企业多元化发展。

2. 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安全是煤炭企业发展的根基。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期间,往往聚焦于转型升级相关产业,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可能相对有所弱化。煤炭企业必须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夯实安全生产根基,拧紧安全阀门,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营造良好基础。

3. 解决多元化专业人才匮乏问题

煤炭企业人员对煤炭行业发展规律和经营环境十分熟悉,但对进入新的投资领域不熟,认识不足,缺少相关管理、技术经验,给煤炭企业多元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盘江集团近年来引进了大批管理、法律、金融、财务等方面的人才,但是还是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在当前煤炭企业效益下降的局面下,还面临队伍不稳、人才流失等现象。

4. 企业转型升级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转型升级涉及发展理念的转变、经营模式的转型和发展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煤炭企业应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克服浮躁心理,全面系统分析本企业情况,制定清晰可行的发展战略规划,并按照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进行细化分解、量化定标和责任化落地。

猜你喜欢
煤炭企业煤炭转型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试述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与有效实施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煤炭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煤炭开采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