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结合法”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2019-01-12 20:21王秋颖
魅力中国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史论史实史料

王秋颖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九中学,吉林 长春 130062)

史料实证是历史教学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之一。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是一门实学,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一、理论教学,史论有机统一

“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有关历史本体的认识论内容,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宏观的知识体系与历史发展规律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分析,使史论有机结合,且以理论统帅教学。如对中国古代史系统知识的教学应贯穿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古代社会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不断发展进步的,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在它们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曾经是很先进的社会制度,都曾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最根本的决定作用,阶级斗争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形式,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处于一个社会统一体中。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不懈斗争,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

二、挖掘教材内涵,对“史”、“论”作有机补充

对于“史论结合”,教学大纲有明确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得如何,实际上也关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在研究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要求的基础上,拓宽、挖掘教材内容,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理论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落实能力培养。教材限于篇幅和编写特点,有的地方重以“史”的叙述,有的地方以“论”的总结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对“史”、“论”作有机补充,强调史论的有机统一。如,在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时,五条经验都是“论”,这就需要史实予以说明。如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为什么必须要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史实,做到以理服人,史论统一。

三、理论从史料中来,再到史料中去

史论脱节,是中学历史教学最常见、也是最实质性的问题。在有关题目的答案中,史与论往往是“骨肉分离”,而不是“水乳交融”。

(一)从史料中来,即从史实中引出理论,向学生展示某些理论观点从史料中得出的过程。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包括插图、图片、表格、引文材料等。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尽量挖掘史料中蕴含的理论因素,结合对史实的讲述,有意识地阐发这些理论内容。例如,历史选修课中对历史杰出人物的教学,任何杰出人物都能给予历史进程以重大影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的时间内决定历史发展的状况。因为社会进步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根源于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竞争与协同以及社会系统与环境的竞争与协同。杰出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必然性是:任何杰出人物首先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他们在成长中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他们成熟以后才有可能对历史产生影响。偶然性是:杰出人物可以超越一定时期创造历史.他们可以凭借一定社会条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他们的才能、经验、意志、性格、品质和身体素质等情况,在历史事件中打上深刻的个人烙印。

(二)到史料中去,即用史实说明理论,也即“论从史出”,让学生把学到的历史理论用于对历史材料的科学分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史论结合”的核心所在,是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把基础知识化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科思想认识的过程,是历史学科最重要的能力。要提高能力,就要实践,能力必须通过训练去获得,即必须让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反复操作。“到史料中去”的是要有训练的,讲课过程中,涉及到某一理论观点时,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举出史实例证,学会举一反三。如讲到“分久必合”这一观点时,可以启发学生举出中国古代政权长久分裂割据后秦、隋、元的大一统,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等事例。同时,在讲述具体史实的过程中,必然涉及理论知识,就应该讲清史实中蕴含着什么理论内容。如讲到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或英国工业革命的作用时,就应训练学生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做出解释。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是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落实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只有在方法上深入探索,在实践中下大力气,才有望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史论史实史料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曲海词山慰平生——我与戏曲志史论的结缘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在史论结合中认识和理解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历史与理论》评介
史料二则
档案的源、流及相关史实辨析——以清末民初东蒙史事为例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