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的文学欣赏视野的拓展

2019-01-12 21:16邓胜芳
魅力中国 2019年40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育人

邓胜芳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在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职院校的《文学欣赏》课程在落实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老师们在既要人才培养,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人文素养的养成,从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的角度,教育学生在领悟作品人物的“真、善、美”时,拓宽作品欣赏的视野,从中领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跨越时间空间局限,让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切实促进每一名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有效实现协同育人。

一、“大思政”格局下《文学欣赏》的文学欣赏视野改变的必要性

(一)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受到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文学欣赏》课程中所选取的内容都是纵横古今的经典名作,其内容包罗万象,形式更是非常广泛,学校教育工作者结合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要点,在传承国学文化,阅读经典,让高职大学生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时,更应注重政治理性启迪与感性体验的统一。

(二)文学欣赏态度与视野受到校园文化构建的指引

校园文化承载着陶冶和影响青年的精神责任。在“大思政”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的多维度中,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的魅力带给大学生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经典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文学本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学子的言行举止。这些蕴藏着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几千年以来一直激励和引导了无数人的价值判断、文化取向和精神建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树立和坚持大思政工作理念,积极建构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大思政的环境与合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职院校要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就必须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中,把这些延续精神内质的文学作品构建大学校园先进文化。在文学欣赏中促进民族文学的魅力与大学生的民族情结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也势必要求在诠释文学作品的内涵时要改变欣赏视野,与时俱进,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文学作品的欣赏之中,既欣赏作品又诠释道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大思政”格局下《文学欣赏》课程与文学欣赏主体模式化教学的相适应

文学欣赏课程是学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在阐述文学欣赏的诠释和特征的基础之上,实施文学欣赏主体模式化教学,教师应根据文学欣赏的文本,精心设计融入了思政教育点的讨论问题或观点,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引导学生想象。注意相关讨论应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没有标准答案,这样能够有效刺激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促进学生形成个性思维,最后通过老师的点评试图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化对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的感悟,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道德情操的最终目的。

二、《文学欣赏》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点地有效切入

文学欣赏“期待视野”是指欣赏之前,读者心理上对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它决定着阅读的选着、重点和效果。“大思政”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并重与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文学欣赏中通过思政教育点的潜入,更能有效地实现在《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将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品位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现代教育理念的新体现。

(一)《文学欣赏》课程内容中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切入

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许多不朽文学作品,都满怀热切的爱国情节,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化、思想、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身贵族的屈原,在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离骚》中体现他优厚的文化教养,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献身精神。“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袛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体现了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辱,统一祖国,始终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以及对恢复祖国统一的向往,对投降苟安主义的极度鄙视和愤慨,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同时也贯穿在他的所有文学作品中。

(二)《文学欣赏》课程内容中的爱情观的切入

以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例,她是最早涉及到男女爱情的诗歌总集,体现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展示了上古时代人们所持有的纯正、健康的爱情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周南·关雎》那有节制的爱情,爱的很守规矩,爱得“克己复礼”,是以人为有德的儒家主流爱情观,是有责任、有担当的爱情追寻。《国风·秦风·蒹葭》对于爱情的痴迷与执着的追求,不畏艰辛,在不断的追求过程中经受着苦难与快乐,使灵魂不断升华,更是可将拓展到对人生理想、人生目标的追求。面对当下佛系心理的年轻孩子,以《桃夭》中“男子大宜其室,女子大宜其家”的思想灌输,在对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新娘子的美好祝愿中看到婚姻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所以也要有勇于追求爱情的信心和决心,其中就可以把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表现坦白直率的《国风·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跟学生共同分享。即便在将来婚姻不顺利是也要有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的《卫风·氓》中女主人公那种在面对婚姻破裂的自主意识。无论是《关睢》提倡以人为德、《蒹葭》中的执着追求、《子衿》中的悠悠情思、《采葛》中的大胆外露的表达、《葛覃》着力表现女孩子的勤俭孝顺……这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光辉的思想,是最纯朴的思想。汉民族对那种出乎自然、内蓄外发的风度美和品行端淑的内心美是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纯真和美好,积极和健康,坚贞不渝,理智和道德的爱情,也是当下青年应当推崇的正确爱情观。

(三)《文学欣赏》课程内容中的人生观的切入

《文学欣赏》课程承载着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艰巨任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辉煌的人文精神,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苏轼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文人,他的浩然正气,乐观旷达,常通过经典作品表现出来,成为我们人生的指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个超然、乐观的积极入世的苏轼跃然而出,抚慰我们人生不如意时的心灵。

(四)教师胸中大思政格局的理念会有效引导学生文学欣赏视野的改变

高职院校要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大思政格局的理念,实现文化育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从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我们看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有效帮助大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是中国教育工作的深刻内涵,也是帮助学生们了解掌握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诗歌赏析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让文学阐释变得更具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思想内涵,从而真正形成大思政的环境与合力,做到协同育人。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育人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