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阴火”

2019-01-13 18:42栾海燕
天津中医药 2019年10期
关键词:阴火内伤医家

栾海燕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针灸一病区,锦州 121001)

“阴火”一说,历代医家均有论述,金代李东垣提出“阴火”,后世医家对其认识逐步发展和演化。笔者试就东垣“阴火”学说及后世的传承变革进行阐释。

1 阴火由来

欲知“阴火”,必先知“火”。火的产生和利用给人类带来了从原始蒙昧到文明智慧的过渡。同时,古人将火引入到防病治病的方法和理论中,《后五行志》:“火者,阳之精也,火性炎。”中医所说的“火”,是一种比喻说法,因火有炽热、亢进、燔灼等特性,中医取象比类,当人体出现发热、亢奋、煎灼体液等病理现象时,中医就认为与火有关,以火名之,火逐渐成为患者描述自身感受的术语。中医学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其中,逐步形成并完善了火理论。而“阴火”理论是中医火理论中的分支,有自身的理论渊源、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阴火”一词,首先出现在西晋到唐宋的文学作品里,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描述,如“西海之西,有浮玉山。山下有巨穴,穴中有水,其色若火,昼则通昽不明,夜则照耀穴外,虽波涛瀼荡,其光不灭,是谓阴火”。后李东垣将“阴火”概念引入医学中,东垣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人民饮食失节,精神恐惧,出现了一类发热性疾病,表现与外感病相似,但辛散解表和寒凉治疗均不效[1],他将战争、饥荒、恐慌、季节等因素联系饮食、劳倦、情志等,并以“误治”为戒[2],深研经旨,以阴阳分类疾病,提及并阐发“阴火”,用以区别外感热病,用来描述脾胃虚损后出现的火热病症,初始含义是内伤导致的火邪。

2 病理阴火

2.1 内伤于气 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云:“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指出中气不足,则阴火独旺,诸病生焉。他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提出:“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阴火产生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以及气火失调。生理情况下,心火为君火居上,肝肾之火为相火居下,脾胃居中焦,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若脾胃气机正常,上下升降有序,君相之火相助为用。在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精神刺激等作用下,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胃失受纳,气机升降失常,君相火妄动,成为“独盛”和“乘土位”的病理之火,可进一步损伤元气,使脏腑失和。若病阴火,可出现“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蒸蒸而燥热”等临床表现。由此可以看出“阴火”为脾胃气虚基础上的内伤之火[3],病变广泛涉及五脏六腑,其表现形式包括了郁热、湿热以及病理君相之火[4]。治疗当从补脾胃、泻阴火、升清阳等方面入手,临床指导意义在于为内伤发热证治提供了新思路,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等经典方剂的创立开辟了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

2.2 内伤于血 内伤于血,同样可致“阴火”发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则气血两虚,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郁闭塞清窍,以致“九窍不通”。脾胃虚弱,心火亢盛,令火热邪气偏盛,原本阳气行于脉外,阴血流行脉中,如今阳气下陷于阴血之中,导致阴火发生,阴火随血液输布可弥漫周身。病机关键在于阳陷阴中、阴血伏火[5]。在阴火理论流传过程中,将阴火阐述为血虚发热的医家有王肯堂,其在《证治准绳·项部》中提出“盖瘰疬属肝胆二经,故患在耳前后、项腋之间,男子多因恚怒,亏损肝经之血,阴火内作,或不慎起居,耗损肾水不能生肝血……”他认为瘰疬病发作是因肝经血虚、阴火内盛引起。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致血虚发热,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内伤发热》中拟定血虚柴胡汤,为治疗血虚发热提供了参考。

2.3 内伤于阴 历代多位医家都将阴火阐述为阴虚火旺,即病理相火。生活年代早于李东垣的庞安常就有“阴水不足,阴火上升”的记载,其认为阴火为阴水不足而致的阴虚火旺。而朱丹溪“大补丸,降阴火,补肾水”是这种观点的先驱,他的阴火学说是李东垣阴火理论的历史转折点。丹溪在接受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观点的同时更加强调病理状态下相火伤阴的一面[6]。《丹溪治法心要·火第十》中记载:“一人小腹下,常唧唧如蟹声,作阴火处治。用败龟板酥炙,盐酒灸亦得。侧柏用酒九蒸九培,酒黄柏、酒知母、酒川芎、酒当归,上各等分糊丸,每服八十丸,淡盐汤送下。”其所谓“阴火”指阴虚火旺,用龟板、黄柏、知母滋阴降火,补阴与降火为治疗阴火之法。后世赵献可《医贯·消渴论》:“水涸海竭,阴火上炎,安得不发而为痈疽。……乃肾水已竭不治。或峻补其阴,亦可救也”,说明肾水枯竭导致阴虚火旺,而致痈疽,治疗当峻补其阴。虞抟《医学正传·耳病》:“其或嗜欲无节,劳役过度,或中年之后,大病之余,肾水枯涸,阴火上炎,故耳痒耳鸣,无日而不作也。……治法宜泻南方之火,补北方之水,无有不安者焉”,肾水枯竭,阴火上炎,致耳痒耳鸣,治疗以补肾水之法。将阴火论述为阴虚火旺的医家还有秦景明、张景岳、陈士铎、李用粹、何梦瑶等等,临床治疗主张滋阴降火,这种观点影响深远,从东垣以后直至近现代乃至现在,阴虚火旺作为阴火的代名词,在阴火理论的演变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使“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理论得以发挥。

2.4 内伤于阳 阴火在其理论演变过程中,被后世医家用来指代阳虚发热甚至虚阳外越之火。《续名医类案·痢》中记载:“郭然明之室,患五色痢,日夜数十次,兼带下如崩,误服黄连、大黄十余剂,隔塞不通,口燥不食者半月余,至夜必大发热燥渴,六脉弦细而疾。此足三阴俱虚之候,与理中加桂、苓、木香、乌梅以调其胃,次与加减八味汤导其阴火而全安”—案,案中阴火为病,此阴火是阴盛阳虚,虚阳外越之意,患者服黄连、大黄则病情加剧,用理中汤和加减八味汤温补阳气,引阴火归元而痊愈。清代医家郑钦安对“阴火”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其称“阴火”为“龙雷火,无根火、虚火”,在《医理真传·坎卦》中指出阴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阴火产生的本质是肾中之虚阳向上或向外飞越的现象[7],由于肾阳亏虚,不能制约肾阴,会导致虚阳外越之症,他认为:“大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盛必上腾”,会出现“牙痛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治疗上,以扶阳抑阴为治疗大法,四逆汤扶阳为本,封髓丹引火归元,并补土伏火[8]。其理论渊源是王冰的龙火论,阴寒内盛则龙火飞腾,用温阳法治之。临床指导意义在于运用温热药物治疗发热的中医理论与方法,如引火归元法的运用为中医治疗内伤发热提供了思路。

3 药物阴火

以上从临床角度谈阴火,明清时期医家开始从药物分类角度谈阴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专设火部,提及十二种火名称,填补了明以前所有本草独缺火类药的空白,其中提及阴火:“天之阴火二:龙火也,雷火也……地之阴火二:石油之火也,水中之火也……人之阴火二:命门相火也,三昧之火也。合而言之,阳火六,阴火亦六,共十二焉。”李氏又谓:“诸阳火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益炽,以水折之,则光焰诣天,物穷方止;以火逐之,则灼性自消,光焰自灭。”指出阴火、阳火在性质、作用上的差异,临床指导意义在于指明了阴火的治疗方法,即以热药治疗,所谓以火治之,补阳即消。清代赵学敏于《本草纲目拾遗·火部》提及阴火曰:“阳火无质,以物为质,然后寄其形以燃物;阴火有质,不必寄形于物,而不能尽焚诸物。盖阳火乃火之魂属阳气热,阴火乃火之魄属阴气不热。”对阴火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分析了阴、阳火的质地、属性,充实了《本草纲目》的内容。

4 生理阴火

从阴火产生的文学背景以及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来看,阴火体现阴阳的世界观,乃水中之火,具水火既济之性[9],为温煦、生化之火,表现出暖气充荣,轻燃而不燥烈的状态[10]。明末医家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妊娠》中明确提及阴火:“妊妇上吐下泻,胎动欲堕,腹疼难忍,急不可缓,此脾胃虚极而然也。……且肾气能固,则阴火必来生脾;……方用援土固胎汤。”从“且肾气能固,则阴火必来生脾”一句来看,阴火属生理之火,肾阳之意,能生养脾胃之气,治疗时应补火生土。清末医家何廉臣先生将阴火论述为肾阳。他在校勘《通俗伤寒论》时指出:“阴火者,命门中之元阳也。一名元气,又名真火。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认为阴火为生理之火,属肾中阳气,在人体中不可缺少,主持机体活动。现代医学多种命题暗示,“阴火”属阳气范畴。通过比类取象思维推断线粒体功能的本质与中医学“阴火”有相似之处。线粒体为人体基本能量、热量的发生器,周边液体组织的稳态影响着它的功能发挥。阴火实际上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温暖脏腑及玄府腠理等的功能。明清医家将其描述为“肾阳”,在现代医学中属于功能或者能量的范畴[10]。

5 阴火小结

阴火学说体现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后世医家发展和演化“阴火”之涵义,完善与充实其内容,使得阴火由气虚生热的狭义阴火(脾胃气虚基础上的内伤之火),扩展为内伤气虚、阴虚、血虚、阳虚的广义阴火(泛指一切正气内虚所引起的内伤发热)。其中狭义阴火为东垣所独创,属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特殊理论产物。广义阴火在东垣之前早已存在,后世医家根据其自身所处的时代及社会背景,从不同角度出发,同样是阴火,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思路,促使新的医学理论提出及医学流派的形成,从病理阴火,到药物阴火,再到生理阴火,这使得阴火理论产生了发展和变革。

猜你喜欢
阴火内伤医家
“阴火”的概念史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临证验案举隅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
憋出内伤
治愈系心理学
自拟理中止嗽散治疗慢性咳嗽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