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药物的对映异构为例

2019-01-14 11:09胜,吴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蓝墨云知识点信息化

戴 胜,吴 晟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000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的兴起让我们感受到信息化技术对教育领域的重大影响[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在这方面,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开了个好头[3]。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服务课堂,真正做到技术与教学相融合,助力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课程分析

有机化学是高职院校医药卫生大类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后续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及药物分析等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有机化学课程特点鲜明,知识体系庞大,内容繁杂,涵盖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反应原理等各个方面[4]。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而高职院校基础课程课时不断压缩,理论课时占比逐渐减少,一些抽象概念,如手性化合物、共轭体系等依靠单纯的文字描述很难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

2 学情分析

网络的普及给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大多数学生借助网络阅读娱乐信息或者玩游戏。此外,高职院校文理兼招,文科生化学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大多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归纳总结能力弱。学生自我意识强,对传统教学缺乏兴趣,专业认同感不强,但活泼好动,对新技术充满好奇,接受能力强。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学习。

3 教学策略

针对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概念抽象、机理难懂这一现状,我们秉承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原则,舍去与专业课程相关性不大的“非必需”知识,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必需”知识[5]。另外,降低课程难度,舍弃波谱解析等难点,利用有限的时间做好专业基础课铺垫工作,对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结合PPT和动画讲解重难点。

针对学生喜欢使用手机的特点,我们将手机应用程序融入教学,以蓝墨云班课为平台发布课前预习资源、提出问题,使“低头族”变为“学习党”。利用问题教学法,解决文科生底子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我们提出让学生课后练习绘制思维导图,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进行生生互评、师生点评。教师针对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讲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我们在部分实践课中与药检所教师或企业工程师视频连线,演示仪器操作方法,增强现场教学效果,强化学生职业认同感。同时,也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最前沿的技术相结合。

4 教学实施(见图1)

图1 课堂讲解及训练过程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有机化学》(第3版)中的第五章对映异构部分内容为例。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导入故事、提问了解学生预习效果,通过蓝墨云班课发布根据真实“海豹儿”历史事件制作的动画,介绍沙利度胺的两个立体结构,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学生通过手机回答问题,教师统计数据了解预习效果。

4.1 导入

分析投票结果可以看出,认为沙利度胺两个结构不同的学生占多数,但他们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们带领学生宏观分析——两个不同晶体呈镜面对称关系,微观分析——两个不同分子也呈镜面对称关系,得出结论,动画中的两个结构是不同的。向学生发送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研究晶体对称性的故事链接供学生课后阅读,提高其学习兴趣。

4.2 定义及特性

提出对映异构体的定义,即互为实物和镜像关系却不相同的两个分子,并以人的双手为例(呈镜面对称但却无法重合),直观介绍对映异构体的定义。之后,提出对映异构体的特性——旋光性。要理解旋光性,必须掌握平面偏振光的概念,我们制作了一个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平面偏振光就是在一个平面内振动的光的原理。

4.3 旋光性的测定方法

通过视频展示手动旋光仪的操作方法,为实验课做铺垫;通过图片展示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了解制药企业利用手性色谱柱分离、鉴定手性药物的方法;通过视频连线省药检所的教师展示全自动旋光仪的操作,增强现场教学效果。

4.4 解析

讲解对映异构体的书面表达方法——RS命名法。制作视频阐述该知识点,边播放、边讲解。利用蓝墨云班课发布视频资料,方便学生课后随时随地复习。

4.5 总结

利用投屏软件回顾两个结构的RS命名,对常用药品盐酸肾上腺素和头孢噻肟钠的说明书进行分析。通过蓝墨云班课的课堂表现功能发起提问,增加师生互动。最后,布置绘制思维导图的作业,鼓励学生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培养其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讲解及训练共6个步骤,如图1所示,目的是通过丰富的资源、合理的问题设计、多样的信息化手段,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课后提升阶段,我们从学生角度出发,利用手机发起答疑和头脑风暴巩固所学知识点。从教师角度出发,收集数据了解教学效果,分析学生教学活动参与情况、学生间的差异等,进行针对性指导。

5 结语

通过设计相关问题结合动画、视频以及思维导图等信息化手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手机App、视频连线等辅助教学,化繁为简,降低教学难度,与专业对接。课后通过数据反馈进行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改革。

我们深刻体会到教学改革过程中转变教师观念的重要性。信息化只是手段,观念转变才是根源。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应从按照教案讲课的“演员”转变为课程设计、组织、帮助与指导学生学习的“导演”[6],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学科前沿,把握行业、企业需求,这样才能推动教学改革,服务学生,造福社会。

猜你喜欢
蓝墨云知识点信息化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过程性评价对终结性评价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
云教学,让“教”更智慧
信息化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