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善大爱 微而不凡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纪事

2019-01-14 06:18
江苏教育 2019年47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大运河运河

一所学校有2000多名注册志愿者,几乎覆盖全体师生。公益,在这所学校蔚然成风,也在这所学校被重新定义。“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对爱的体悟,“青春是我们的名片,服务是我们的志愿”是这所学校全体师生坚定的信仰,“奉献社会,服务他人,发展自我”是这所学校里所有人的共识。自2017年“人人微公益”项目实施以来,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扬大附中)师生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单纯的学生、教师参与,发展到家长、社区居民广泛联动。我们认为:教育的点是在学校,但是影响的面是整个社会。学校教育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进而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微公益的氛围。我们引导学生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在持之以恒的公益活动中锤炼品格、锻炼能力;我们鼓励学生每一次小小的善意举动,从而汇聚出巨大的正能量。

一、“仁”以爱人,学会感恩

2018年8月6日,扬州的三伏天,室外气温高达38℃。学校高二(8)班的赵佑晨和姚云两位同学却相约走出有空调的家,因为她们心里牵挂着自己结对的服务对象——“渐冻人”李奶奶。来到10公里之外的李奶奶家,帮奶奶梳头、剪指甲、翻身、按摩,这一套服务下来,1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两个姑娘忙得汗流浃背。72岁的李奶奶,5年前确诊为罕见的“运动神经元病”,肌肉逐渐萎缩,无药可治。因为病情的发展,李奶奶已经四肢瘫痪,浑身疼痛难忍,无法开口说话,甚至脸上都没有任何表情。但李奶奶意识清楚,两个姑娘帮她按摩,她虽然说不出话来,但感动在心里,眼角噙着泪花。“病痛的折磨让我的爱人精神崩溃,失去生的信念。可是两个孩子的关爱鼓励,让她又有了生存的希望和信心……”李奶奶的老伴吴爷爷在给学校送来的感谢信里这样说道。

2017年,学校开始开展结对帮扶独居老人的志愿活动,学校600名学生志愿者在一年内结对服务200名老人,具体包含“1+1”结对助洁服务、“1+1”结对助餐服务、“1+1”结对电话慰问和其他应急服务。现在“‘1+1+20’独居、空巢和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公益活动已被列入江苏省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每个结对帮扶的“1+1”又增加了一个“20”,即社区为独居老人家庭配备的20名助老护理员。

在“‘1+1+20’独居、空巢和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公益活动中,扬大附中学子对公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们说:这是“1+1”,不是“1对1”,因为不管是老人还是我们志愿者,都会从中受益,它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收获。在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老人们的倾诉和经历,增长了我们的知识、扩展了我们的视野。“照顾李奶奶的过程,让我第一次有意识地主动思考生命的意义,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这些。”赵佑晨和姚云在公益日记中这样写道。

对这项公益活动,家长的支持力度也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很多家长主动参与,和孩子一起去探望、陪伴陌生社区老人的场景令我们感动。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通过这项公益活动发生了很多变化,他们懂得体谅和尊敬老人,有了更强的感恩意识;一些孩子的性格更加开朗,说话、做事也更加得体,更加懂事。

二、“义”以当责,自觉担当

“人人微公益:小善大爱助成长”项目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倡导“人人微公益,不能没有我”,促进中学生对社会事务的自觉担当。

2018年10月11日—13日,以“世界运河城市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为主题的“2018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办。而就在此次论坛之前,扬大附中于烨飞、李家和等同学就来到WCCO(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秘书处,向秘书长递交了他们的对大运河(扬州段)保护的调研报告。2009年,中国确定将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扬州被选定为牵头城市,这个消息让世人的眼光聚焦到扬州。2010年1月起,扬大附中第一批有志青年志愿加入中国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协会,他们走进社区、街道、店铺,进行实地考察,发放、宣讲运河申遗相关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开展了一系列与大运河申遗相关的志愿工作,并且把这根爱的接力棒一直传递至今。扬大附中学生还连续多年参加中英学生模拟的世界遗产大会。8年过去了,关注大运河的接力棒仍在一届届传递着。

如今大运河已经成功申遗,扬大附中学子把对大运河的爱转化为宣传、保护、发展她的行动,一篇篇关于大运河的调研报告记录着学生们的责任与成长。学校2018级学生就“古老的运河文化能否重新焕发生机?在如今的社会如何发挥资源优势与社会经济效应?以何种形式保护与传承文化?”展开问卷调查、实地观测、查阅资料等学习研究、宣传、保护的公益活动。他们制作宣传书签,提出运河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建议。在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公益活动结束后,有学生这样说道:“我们通过资料查找、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运河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跟踪了当前大运河保护情况,了解到如今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得失,提升了“扬州人”的自豪感;我们加入保护与传承运河文化的队列中来,主动履行宣传、保护、监督、传承大运河遗产的职责。保护与传承运河文化任重而道远,希望通过我们所有人的努力,家乡扬州能成为世界最美的风景线、世界文化的交汇点!”

三、“礼”以遇人,自我规范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德是指立身根据或行为准则。一个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其道德品质的最好体现。古今中外都把救死扶伤、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秩序、明辨是非、文明礼貌等一些道德要求当作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是礼仪的基础,是形成礼仪的前提;礼仪则是社会公德健康发展的结果,是良好社会公德的集中表现。我们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学习礼仪,学会自我规范,进而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

每年的6月,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最期待的就是高三学哥学姐们举办的“毕业跳蚤市场”,其中注解详细的教辅用书、认真用心做的课堂笔记、整理有序的纠错本是最抢手的“商品”。资料“交易”、学法交流、经验传承,学哥学姐们毫无保留,有问必答。在扬大附中,刚刚毕业的高三“卖家”格外热心、精心,竭尽所能为学弟学妹提供服务,因为他们把这样的活动看作是感恩学校、帮助他人的公益活动。现在,学习资源资助活动、校园义卖活动等公益项目已经被明确写入了学校“人人微公益”项目课程总表,类似“毕业跳蚤市场”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很多。

行善为公,虽微也益。每年的寒暑假或节假日,或许你都会在街头巷尾碰到一些扬大附中的学生,身着校服的爱心小分队汇聚成一股暖流,流淌在扬城的各个角落。那一个个爱的使者,像漫天的璀璨星光,照亮了扬城人的生活:他们有的是“文明有礼二十四条”和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的小小宣讲员;有的是活跃在车站的游客回家路上的提灯人……学生们说:“这样的假日过得非常充实有意义,我们用微薄的力量帮助了有需要的人,传递了社会正能量!”“这次微公益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这个春节也因此变得更加温暖。”

学校“人人微公益”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经组织开展志愿公益活动数百项,万余人次参与其中,“微公益”凝聚起大能量,带给师生们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这种精神力量还在一直向外辐射。2018年暑假,扬大附中高三学子张雨辰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就登上了去河南省兰考县瓜营镇程场小学支教的火车。支教过程中,她联系一家上海的公益组织为支教学校捐赠了一万元的图书,并在支教学校建立了扬大附中的第三座校外图书馆。“让我踏上支教之路的,是母校‘人人微公益’项目扎根在我心里的公益精神。”张雨辰说。

“人人参与”是学校微公益的追求,“人人微公益”项目通过统整校内外资源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模式。扬大附中公益活动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学校以大爱情怀引领新的社会风尚。正如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所说:“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有情怀的学校,学校的好人基因在不断传承。一代代附中人的行为形成的校园话语,经过价值澄清,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定位,进而提炼出学校特质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大运河运河
公益活动证书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