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CT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急性胸痛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对比分析

2019-01-14 04:48曾金石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赣州341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23期
关键词:胸痛正确率电化学

曾金石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江西 赣州 341000)

内容提要: 目的:对比、探索POCT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急性胸痛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方法:纳入2017年5月16日~2018年5月16日在本院就诊的96例疑似急性胸痛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均采用POCT检测、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随后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得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经POCT仪检测后CTnI水平值(10.13±2.36)ng/mL低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CK-MB(39.75±4.19)ng/mL、Myo水平值(267.82±51.73)ng/mL高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P<0.05)。同时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在急性胸痛患者中敏感度为84.70%,特异度为63.64%,漏诊率为15.30%,误诊率为36.36%,诊断正确率为84.70%;POCT仪诊断敏感度为98.82%,特异度为90.91%,漏诊率为1.18%,误诊率为9.09%,诊断正确率为98.82%。结论:电化学发光法和POCT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在诊断急性胸痛心肌损伤标志物时,运用POCT更能够提高敏感性和诊断正确率。

急性胸痛主要以呼吸系统、心血管病变最为常见,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受损,再加上患者一旦出现胸痛,可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救治时间,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诱发猝死风险,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性[1]。目前常运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虽具有操作简便性、价格低廉、无创性等优势,但可因器械操作失误、送检时间长引起误诊。而即时检验(POCT)是指床边检测或临床即可检测,属于一种新型检测方式,可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省去标本在实验室检验时的复杂处理程序[2]。而本文在检测急性胸痛心肌损伤标志物时,运用了不同检测方式,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17年5月16日~2018年5月16日在本院就诊的96例疑似急性胸痛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2例,女性44 例。患者平均年龄(62.78±5.81)岁,平均体重(65.19±8.74)kg。

1.2 方法

器械和试剂的选择:由美国罗氏公司提供E601 型号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法;由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POCT仪(选择Getein1600型号);荧光免疫分析仪选择深圳微点公司提供,选择M-20型号,所有试剂均由同公司提供。

检查方式:抽取患者2份5mL肘静脉血,分别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法、POCT仪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CTnI(心肌肌钙蛋白I)、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Myo(肌红蛋白)。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诊断仪器结果(CTnI、CK-MB、Myo水平值)。

对比两种诊断仪器(POCT仪、电化学发光法)的正确率、诊断价值性(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当统计值存在差异时,常规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对比两种诊断仪器结果

经POCT仪检测,CTnI水平值为(10.13±2.36)ng/mL,CK-MB水平为(39.75±4.19)ng/mL,Myo水平为(267.82 ±51.73)ng/mL。患者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TnI水平值为(12.68±2.54)ng/mL,CK-MB水平为(37.16±4.58)ng/mL,Myo水平为(254.39±32.22)ng/mL。

患者经POCT仪检测后CTnI水平值低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CK-MB、Myo水平值高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P<0.05)。

2.2 对比两种诊断仪器的正确率

96例疑似急性胸痛患者,经后期确诊的有85例,POCT仪诊断正确率为98.82%(84/85),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诊断正确率为84.70%(72/85)。POCT仪诊断正确率高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诊断结果(P<0.05)。

2.3 对比两种诊断仪器的价值性

POCT仪诊断在急性胸痛患者中敏感度为98.82%,特异度为90.91%,漏诊率为1.18%,误诊率为9.09%。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在急性胸痛患者中敏感度为84.70%,特异度为63.64%,漏诊率为15.30%,误诊率为36.36%。POCT仪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高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诊断结果(P<0.05)。

3.讨论

急性胸痛常发生在心肌受损患者中,早期可因为动脉出现不稳定斑块导致凝血酶和血小板的激活,出现破裂、溃疡、糜烂等症状,若长时间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梗死面积扩大,加剧心肌疼痛,导致部分心肌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为了对疾病发生、发展得到一定的预判,需合理选择一项诊断器械和方式,这也是目前检验医生和临床医生较为关注的热点。早期临床常运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具有操作简便、无创性等优势,但检测结果可受到检测方式、标本受检时间的影响,临床假阳性率较高[4]。而POCT检测顾名思义是指立即检测的诊断技术,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为时间定义——指即时检验;另一方面为空间定义——在患者身边完成的检测工作[5]。

为了对疾病进展起到预测作用,目前常运用心肌损伤标志物,其中,CK-MB为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内,属于心型同工酶。常规情况下,在胸痛发作后4h内,CK-MB水平可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是目前诊断急性胸痛的金标准。Myo分子量为17.8KDa,是一种结合蛋白,可储存、转运氧气,常规情况下,在胸痛发作后60min,便可出现明显升高,且在发病后7h达到高峰水平状态;CTnI是心肌肌钙蛋白的三个亚型之一,仅存在于心室肌、心房内,分子量为24KDa,在发病后4h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是目前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分析本次结果,患者经POCT仪检测后,CTnI水平值低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CK-MB、Myo水平值高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P<0.05),由此说明,POCT仪诊断价值较高,具有快速出结果、携带方便、操作简便、时间短等优势,可为治疗方案评判、疾病进展、病情程度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从表3角度分析,POCT仪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高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诊断结果(P<0.05),由此说明,POCT仪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

言之,电化学发光法和POCT仪诊断价值显著,但在面对急性胸痛诊断中,能够快速、及时、准确获得心肌损伤标志物,从而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预后,为治疗方案拟定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胸痛正确率电化学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住院患者留取痰标本正确率的影响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影响
电化学中的防护墙——离子交换膜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电化学基础测试题
关于量子电化学
有些胸痛会猝死
六安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急救网络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急性非心源性胸痛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