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理论视阈下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路径研究

2019-01-14 02:48郭江平李妮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后发优势院校高职

郭江平 李妮

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指出,到2018年支持地方建设200所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具体指标中明确,到2022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正式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标志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开启。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始,一系列职业教育领域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相继推出,毫无疑问,推进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已然是新形势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更是各后发高职院校亟待探索的重要实践课题。

一、后发优势理论与高职院校发展

后发优势理论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通常用于国家发展的研究,利用后发国家、区域或部门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形成的有利条件或机遇(后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丰富得多,后发者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后发国家可以跳越先发国家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技术方面等)实现落后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相应的,后发优势理论也被应用于高校发展研究,袁广林(2013)的研究指出香港科技大学运用其后发优势,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学术人才,移植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制度,模仿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在学习、模仿世界一流大学中积聚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短短20余年创造了大学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后发大学的楷模。

而关于后发优势的转换,阿伯拉默维兹提出,一个国家的初始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增长速度呈反向关系,经济越落后,其发展速度越快。尽管认可后发优势的存在,但他也强调,后发优势需要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才能转化。换句話说,落后国家受路径依赖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并不天然具有后发优势,而是需要加强基础条件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要素水平,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同时规避激进式赶超,才有可能在落后的基础上快速发展。研究者认为从后发到先发,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科技力量、推进科教兴国、推动制度创新(赵红、杨震宁,2013;刘志彪,2011)。同理,高校的发展也是如此。贾永堂、罗华陶(2016)的研究指出,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基本上走的还是以快速赶超为目标的发展道路。

实际上,高职院校整体而言,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高职院校处于后发阶段,已有研究指出地方高职院校应寻求其后发优势的实现机制,以切实有效地促进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马凤芹,2011)。不过,高职院校如何运用后发优势快速提高办学水平,并未得到充分讨论。相关研究多是针对优质院校的建设开展,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示范校、骨干校建设项目,还是省级层面的一流校、卓越校建设,均形成了相对丰富的对策性研究成果。李斯杰(2010)认为“内外结合、重点发展、整体提高、建立机制、构建体系”是示范性建设下一阶段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策略,“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应重点做好专业品牌建设工程、卓越团队建设工程、校企合作推进工程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邓志良,赵佩华,2014)。闫宁、徐彦平(2012)针对骨干校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指出要将课程改革作为骨干校建设的切入点,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建设重点,以内部评估和国家有效介入实现体制机制的有力贯穿,使整个建设载体、内容和目标落到实处。吴访升、陈向平(2017)的研究则给出了地方层面的策略,认为江苏省要真正建设一流水平的卓越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主攻方向”,尤其要在校企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突破瓶颈与障碍。周建松(2017)的研究直接指向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与我们的讨论密切相关也最具代表性。文章从回顾国家示范、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分析着手,提出择优支持、一流目标、示范引领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基本原则,并围绕办学定位、产教融合、高水平专业建设等十方面阐述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重点与路径。

上述研究成果让我们了解了优质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也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方向与重点建设领域的具体路径。不过,基于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讨论较为宏观,从政府的角度出发的对策路径,操作性不够强。此外,研究多从应然性角度提出对策,我们知道,不同的高职院校其发展背景与发展阶段不尽相同,面临不同的发展机遇和地域特点,尤其是处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高职院校,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加速自身的发展呢?

二、案例分析:职业院校的赶超实践

我们的研究希望考虑到学校发展阶段与发展特点,通过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与案例之间的深度比较,找出影响后发院校发力的关键要素。借鉴后发优势理论,我们认为:(1)后发院校可以,也只能创造性地寻求相应的替代物,以达到相同的或相近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如制度安排上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就是其一;(2)后发院校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高水平师资,可以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推进学校发展进程;(3)后发优势主要表现为制度设计上的可选择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后发院校可以借鉴先进院校的经验教训,采取优化的赶超战略,缩短发展时间,较快进入全国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行列;(4)后发优势主要通过制度创新与精准发展的行动策略完成优势转换,实现赶超发展。基于上述研究假设,本文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在后发优势理论框架下找到赶超发展的关键要素。

尽管与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的总体要求或多或少仍存在差距,但在2016年广东省实施的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东莞职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佛山职院)赫然在列,两所高职院校相较其他在列的一流院校,可谓后起之秀。正如东莞职院官媒所示,创建于2009年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创造了全国高职发展的“东莞速度”,实现了“三四七八”快速发展:三年成为“万人大学”,四年成为“省示范校”,七年成为“省一流校”,八年进入全国高职高专前12%,在全国1388所高职院校中位居第166名,走出了一条地方特色鲜明、区位优势突出、办学水平一流的快速发展之路。不到十年时间的发展速度,一跃成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后发优势何在?

(一)政府给力:“一次到位”的建设资金投入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于2009年4月成立,校园坐落于松山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境优美。由东莞市政府一次性投入13.5亿元建设,是东莞市唯一一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充裕的建设资金意味着万余学生的学习生活基础条件、硬件设施一步到位,确保先进齐全。学校总面积6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3.95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场所8.9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13.36亿,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8亿元。在后发优势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资源基础极其关键。资源基础理论认为具有丰富资源和优势能力的企业,常常后进入市场,却能轻而易举凭借最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获得市场主导地位。同理,资金资源在职业院校发展的关键作用毋庸置疑。也就是说,地方政府集中力量汇聚资源,重视职业院校建设,将公共资源投放于职业院校的校园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建设是后发高职院校后发置人的前提所在。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佛山职院也是佛山市政府唯一公办高职院校,坐落于三水国家级工业园区腹地,2010年由佛山市政府一次性投入11.8亿元一次规划一次建成,校园总占地面积962亩,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设备值达到1.5万元,为之后学校飞跃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学校也成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而一些发展滞后的职院,却可能陷入学校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满足师生教学学习基本需求的困境。

(二)定位更准:面向本地的特色专业建设

后发优势理论中关于定位的讨论认为:先进入企业因定位不正确且重新定位成本很高,所以往往后进入企业能更精准地回应市场。东莞职院的专业设置立足于地方的产业发展、服务镇街。面向机械制造及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包装印刷制造业等产业领域,形成了十大专业群,高度对接东莞五大支柱产业、四大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实施了专业强镇战略,开展了技术研发与服务,依托“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成立了服装设计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印刷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电子信息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社会发展咨询与服务中心、政府绩效评价中心以及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等,在东莞市10个镇区设立了職业培训基地,为各镇区提供技术培训。

佛山职院的定位也非常明确,以“新产业引领新专业,强专业支撑强产业”为原则,按照佛山产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光电技术”2个优势专业群;打造“汽车技术”“信息技术”2个特色专业群。服务本地知名企业,如与一汽大众、长安福特、美的集团、佛山铁投、海尔集团等15家大型企业合作开设冠名订单培养班;与美的集团、伊立浦电器、澳美铝业、新昇电业等开设成人大专学历教育订单式培养班等,机械设计与制造、物流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光伏工程技术4个示范性建设专业全部通过省级重点专业验收。以点带面,通过引领和带动作用,学校非示范专业中有7个成为省级品牌建设专业,省级以上重点或品牌专业占专业总数的38.2%,成功打造了以7个品牌专业和重点专业为骨干、覆盖珠江西岸万亿装备产业链的智能制造专业链,进而带动其他专业群的发展,支撑佛山产业升级转型。

(三)不拘一格:更具活力的人才引进政策

人才是高职院校最为重要的资源,对于学校的发展作用不可替代。东莞职院处于经济发达地区,有力借助东莞市政府的人才引进政策,投放大量资源常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并提供人才绿色通道,东莞市鼓励事业单位和内资企业积极引进,并对引进单位和引进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和补贴。东莞围绕着松山湖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战略目标,制定了相关的试行办法,拨出相关款项款设立松山湖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不断完善相关机制,真正做到“引才、留才、育才”,建设东莞市的“人才特区”。对一些获得国家、广东省和东莞市重大人才专项资助的创新团队和人才,按照最高1∶ 2 比例给予配套; 对于顶尖创新创业团队,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创新创业资助。为留住人才,松山湖高新区还出台了各种安家补贴及奖励政策,鼓励各种产学研团队的研究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人才输入。为培育更多高层次人才,松山湖高新区将奖励积极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人才,对表现突出的可累计年度奖励高达20万元; 还每年从单位遴选出优秀人才继续深造,每家单位每年补贴最高可达30万元; 为鼓励企业加强员工培训,每年还将遴选二十家企业,给予培训补贴,年度补贴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正是得益于东莞的人才引进政策,短短五年时间,东莞职院已有博士40余人、教授30余人,高层次人才数量远高于同类院校。

佛山职院打破常规,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并把教务处长、各二级学院院长职位全部列入公招岗位,提供人才公寓并解决家属安置等配套措施,引进一批熟悉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具备较强的领导和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学校近几年快速发展上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赶超中的高职院校:劣势及其后发优势转换

上述案例充分说明地方高职院校尤其是发展滞后的高职院校,只有充分利用其发展的后发优势,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坚持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理念,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迅速发展。在讨论后发优势之前,无疑先要厘清后发高职院校发展的劣势何在。发展滞后的高职院校通常存在三类劣势:一是要素劣势,如师资不足、管理不佳、文化缺失;二是技术劣势,如学科专业建设薄弱、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三是制度劣势,如学校发展战略模糊、制度体系断层分散等等。后发优势理论正是期望通过劣势的有效转换,克服上述制约,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超越。

(一)对标最优:确立后发战略优势

战略,即实现组织发展的全局性目标。就学校建设而言,即要确立5-10年的发展规划。而这个规划的确立,必须从标杆性高职院校已经走过的道路中吸取经验教训,选择更明智的发展战略,寻找“捷径”,更快地缩小与标杆性院校之间办学水平上的差异。具体而言,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指引下形成明晰的办学愿景,选择好标杆院校,明确赶超目标,营造赶超氛围,并通过学校的信息沟通渠道传递到全体育人主体,从领导层到普通教职员工统一认识,凝聚起主动努力赶超的意愿,形成发展合力。办学愿景属于组织的“规范、价值”,决定了组织的发展方向,具有导向性作用,制定清晰的学校愿景规划,将引导学校科学发展。学校办学愿景要树立新发展理念,支撑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服务产业升级,着力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有具体目标和扎实举措。立足自我,研究如何盘活存量和内生增量,指引学校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引领发展,帮助形成核心发展能力和科学合理的发展机制,以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对标最优最好,在建设校企业命运共同体、培养培训模式改革、“1+X”证书制度试点等方面攻坚,找准突破口和增长点,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

(二)扩大投入:落实后发硬件优势

大规模、高质量的建设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我们看到,无论佛职院还是东莞职院在跨越式发展的起步阶段,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后发的高职院校,无疑仍然需要重视争取政府资金,同时要积极开拓更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利用技术服务、校企合作,甚至举办企业的方式,广泛筹集发展所需资金。加大重要的实训设施设备、教学场馆建设。

(三)政策引才:获取后发师资优势

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高水平“双师型”师资不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有能力担当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课程教学、带领专业建设、开发实验实训课程。后发高职院校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通常存在着师资水平不够,或新进教师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等共性问题。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成为问题的关键,后发高职院校尤其是公办高职院校必须努力争取政府政府支持,尤其是高水平人才引进的政策,要突破常规的事业单位招聘流程与招聘条件,吸引全国最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尽管在各种努力之下,许多高职院校高学历教师数量有了明显增加,然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增加往往体现在统计数字的变化而非教师的实际水平上。后发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政府政策支持,借助政策手段调整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

(四)精准对接:争取后发专业优势

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进入内涵提升阶段之后,追求高等职业教育的精细化发展逐渐成为一股新的潮流。我们发现,能实现赶超策略的后发高职院校,都在专业建设上形成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了能精准服务地方产业,直接面向地方企业提供技能人才。也就是说,要找準学校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重点,形成学校的专业特色,能真正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不过,无论是人才培养、课程标准还是教学资源,都很难形成新的明显特色。或者更应积极尝试校企合作的新内容、新方式,促进人才培养的方向与模式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的精准对接。

(五)制度创新:实现后发管理优势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从后发到先发,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文化,运用制度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使国家在经济竞争的舞台上成为领跑者。同理,后发高职院校不仅要在硬件设施上更新升级,更需要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机制上大胆创新,可以学习、模仿和利用标杆高职院校已有的先进管理制度,积极寻找学校发展创新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影响,激发新的发展动力。应着力思考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问题,尤其是与赶超战略相匹配的制度框架重构问题。在制度建设与重构中实现办学形态的突破,实现特色办学模式的塑造,并以此引领学校办学水平的发展。

四、结语

2019年4月2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具体围绕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了10项改革发展任务。“双高计划”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给后发高职院校建设优质学校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后发高职院校应借鉴成功高职院校的实践,有效将后发劣势转换为优势,实现优质院校建设的加速发展。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17年度重点课题:后发理论视阈下高等职业教育优质学校建设研究(GZYZD2017005);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制治理”下的高职院校建设:行动逻辑与优化策略研究(18YJC88038)]

参考文献:

[1]袁广林.香港科技大学何以成就大学传奇——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3(2).

[2]赵红,杨震宁.“跨越式发展”的学术论争及其路径找寻[J].改革,2013(1).

[3]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J].产业经济研究(双月刊),2011(4).

[4]贾永堂,罗华陶.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考察——基于后发展理论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05).

[5]马凤芹.后发优势理论视阈下地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6]李斯杰.示范校建设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策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7]邓志良,赵佩华.“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之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09).

[8]闫宁,徐彦平.课程切入与体制机制创新贯穿: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逻辑[J].职教论坛,2012(06)

[9]吴访升,陈向平.江苏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推进战略及相关思考[J].江苏高教,2017(04).

[10]周建松.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重点与路径研究——基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到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演进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7(12).

[11]郝天聪.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必要性、价值标准与行动框架[J].职教论坛,2017(22).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后发优势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企业生产率追赶中的税收调节效应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措施研究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