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现状分析

2019-01-14 02:40安娜魏学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对策

安娜 魏学

摘要    本文以赤峰市生态环境现状出发,利用气象资料、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了赤峰市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为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助力赤峰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环境;气象保障;生态文明;服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3-0179-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u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feng City,meteorological data and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eteorological guarantee service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feng City,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enhancing its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apacity and help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feng C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meteorological guarantee;ecological civilization;service status;countermeasure

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地表温度上升了约(0.6±0.2)℃,并且近50年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相当于近100年的2倍[1-2]。全球气候变化使气候要素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导致一些区域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植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那些气候条件依赖性强的农牧业耦合系统区和生态脆弱区[3]。赤峰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位于蒙古高原向西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交错,地形地貌复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既是典型的农林牧交错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对气候依赖性极强。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在党的“十八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将其纳入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赤峰市将生态立市列为“五个大市”建设的首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安排部署,围绕赤峰“生态立市”发展战略,赤峰市气象局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放在了突出战略位置。现将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1    赤峰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分析

赤峰市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一高一低”,一高指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低指植被覆盖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1    气候暖干化趋势更加明显

20世纪60年代以来,赤峰市出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全市平均气温升高了1.3 ℃,升温速度0.21 ℃/10 a。1961—1996年和1997—2017年2个时段平均气温分别比平均值16.9 ℃低0.3 ℃和高0.6 ℃,说明近21年来赤峰地区升温最为明显。全市平均降水量减少了19.3 mm,减少速率为3.38 mm/10 a,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率达21.5%。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的气候变化特点,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旱涝不均、旱涝急转,导致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以春旱发生频率最高,“十年九旱”成为了真实写照,2015—2018年,赤峰市出现了严重的干旱灾害,2017年7月21日、2018年7月24日,全市出现了“旱涝急转”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气候给农牧业生产和生态植被恢复治理造成了不利影响(图1)。1.2    主要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增加

赤峰市生态系统复杂,包含了森林、草原、农田、沙地、湖泊等生态系统,各生态系统发挥着不同的生态功能。2001年赤峰市委政府积极落实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增加了全市的植被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2016年,赤峰市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任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25万hm2; 2017年共计完成1.72万hm2,中央预算投资8 442万元;2018年计划完成1.17万hm2,中央预算投资6 151万元;计划2019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07萬hm2。通过遥感监测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效益。2000年以来,全市植被覆盖度呈明显增加趋势,植被指数平均增加速率为0.038/a,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面积为7.10万km2。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可达1.01万km2,草地生态系统呈增加趋势面积为1.12万km2。沙地生态系统中,浑善达克沙地赤峰境内植被呈增加趋势的面积为1 612 km2,所占比例为44%;科尔沁沙地赤峰境内植被呈增加趋势的面积为4 833 km2,所占比例为35%。植被覆盖度呈减少趋势的面积为1.90万km2(图2)。

1.3    达里诺尔湖流域水域面积减少

达里诺尔属于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林地、沙地、湿地、湖泊等构成了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珍稀候鸟迁徙通道。达里诺尔湖是高原内陆堰塞湖,水源补给主要靠自然降水和地表径流。由于补给水量少而蒸发大,湖泊面积逐年缩小,湖水盐度升高,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利用Landsat卫星监测数据分析[4],达里诺尔湖水域面积从1972年233.15 km2下降到2016年191.43 km2, 45年缩减了41.72 km2,平均每年缩减约0.93 km2,其变化的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1972—2000年达里诺尔湖水域面积减少了13.81 km2,缩减面积占1972年湖泊面积的5.92%。2000—2016年达里诺尔湖面积减少了27.91 km2,缩减面积占1972年湖泊面积的11.97%,缩减面积以及比例相当于2000年以前缩减的2倍。1972—2016年达里诺尔湖水位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变浅,湖泊面积出现明显缩减的地方是东北方向和东南方向的浅水区,分别缩减了19.08、10.00 km2,西北方向和西南方向面积均缩减了4.00 km2(图3)。

1.4    超载过牧导致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问题仍然存在

赤峰市拥有天然草地面积5.74 km2,其中退化面积占80%以上,除了受半干旱气候因素影响外,还严重受人为因素影响。据统计,2015—2017年,全市6月末食草牲畜存栏数量(牛、马、羊)分别为1 850万、1 787万、1 988万头,折合羊单位分别为2 888万、2 864万、3 369万羊单位,均严重超过了正常年份的载畜量1 300万~1 400万羊单位,严重的超载过牧加快了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的速度。

1.5    地表水资源严重不足,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赤峰市地表水资源量为32.67亿m3,其中西辽河水系在赤峰境内的地表水资源量为29.78亿m3,占全市地表水资源量的91.2%;内陆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1.47亿m3,占全市地表水资源量的4.5%;大凌河流域在赤峰境内地表水资源量为1.09亿m3,占全市地表水资源量的3.3%。赤峰城区英金河,20世纪90年代河道常年有水,近十几年,河道断流,城市污水排入河道,得不到净化,水环境恶化。此外,老哈河也出现间歇性断流。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21.23亿m3,可开采量为10.05亿m3,地下水耗水量7.16亿m3。由于连年干旱,加上城市规模扩大及农业灌溉用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逐年增加,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如松山区城区地下水位下降速率1.60 m/a[5]。

2    赤峰市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措施及成效

2.1    统筹规划、总体部署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工作

2018年,在充分调研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围绕赤峰市生态环境现状和气象现代化建设,制定实施了“赤峰市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细化了工作任务,分3个阶段逐步完成赤峰市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落实与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合作,着重从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建设、生态系统评估服务能力建设、生态气象灾害影响评估能力建设、大气环境治理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生态农业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设、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现代生态气候业务能力建设7个方面进行发力,发挥优势,寻找短板,建立覆盖全面、技术先进、服务高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体系。生态气象综合观测体系进一步优化,大气环境治理气象预测评估能力进一步增强,气象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推动了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市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2.2    注重科技研发,提升创新实力

赤峰市气象局高度重视气象科技研发和新技术开发应用,加大科研项目审核力度,提升科研经费投入,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服务团队建设。2017年,组织筹划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编写了平台建设方案,组织10个旗县气象局“一县一品”服务平台建设,成立了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团队、专业气象服务团队、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团队,新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专业硕士研究生3名,专业从事生态遥感分析工作。2018年,6个项目参加了“新天元”首届创新服务大赛,获得了优异成绩。组织业务人员积极参加自治区气象局遥感基础理论培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科技投入的增加、人才队伍和专业团队建设、专业平台建设,为赤峰市气象部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加强部门合作,合力共建共享

赤峰市气象局注重加强与环保、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沟通合作,坚持平台攻坚、资源共享。2014年开始,赤峰市气象局与赤峰市环保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大气污染与空气质量预报相关工作,加强与林业部门合作开展森林火灾预报预警监测工作。赤峰市气象局与自治区生态中心建立了业务对接,提高了干旱监测数据、遥感高分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效率。2018年,赤峰市气象局与赤峰市农牧业龙头企业协会达成了合作意向,为全市农牧业企业、合作社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2.4    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初见成效

赤峰市气象局应用多元卫星数据遥感监测、无人机跟踪监测、地面实时监测手段,针对主要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长时序、系统化的监测评估。2018年3月,赤峰市气象局组织撰写了《近45年达里诺尔湖水域面积缩减》的评估报告,提交到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得到了市委领导的重点关注。6月19日,赤峰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达里诺尔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办法》,强调达理诺尔流域是赤峰重要生态功能区,通过保护和治理遏制達理诺尔流域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6月26日上午,赤峰市政协组织人员到气象局进行遥感应用专题调研,下午召开“关于将生态遥感成果应用于生态监管的方法”讨论会,气象局参会人员在会上作了发言,提出生态遥感数据可以进行生态补偿的第三方评估建议。此外,赤峰市气象局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撰写了《干旱灾害调查评估》《近18年赤峰市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60年代以来赤峰市气候变化评估》等专题评估报告,均呈报市委政府及相关决策部门,受到了市委政府领导的强烈关注。专业人员研发了内蒙古自治区NDVI分析平台,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查询任意一点的经纬度和NDVI值。

3    赤峰市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赤峰市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正在逐步进行,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提升了自身气象服务能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3.1    生态服务基础薄弱

赤峰市开展生态气象服务的时间短、底子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刚刚起步,地面观测资料时间短,缺乏卫星接收设备平台,卫星遥感数据资料获取困难,时效性不能满足服务需求。服务人员缺乏遥感与气象结合的专业知识,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尚存在一定差距,平台项目资金投入需进一步加大。

3.2    工作制度流程不够完善

目前,已完成了“赤峰市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服务团队建设,但是相关的团队工作制度、流程尚未建立,影响了生态气象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业务化进程。

3.3    部门沟通合作不够深入

目前,已经与环保、林业等部门开展了相关的科研与日常业务合作,生态服务涉及面广。因此,需要加强与农牧业、水利、交通、旅游等多部门的深入沟通合作,针对不同行业开展相应气象服务,发挥优势,资源共享,共同为赤峰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    推进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的对策

4.1    强化组织领导

赤峰市气象局组织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流程,将生态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纳入重点工作,实现业务化、制度化。各旗县区气象局要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建立顺畅高效的业务管理模式。各科室、业务单位要协同配合、上下联动,理顺工作职责和业务分工,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的发展,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赤峰市气象局业务科每年对本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和考核评价。市气象局党组每年专题听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进展工作报告,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4.2    完善政策保障

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市、县两级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務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动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等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各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赤峰市气象局研究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奖励政策和激励机制,保障业务有序开展。

4.3    加强人才培养

发挥各单位专家、首席、高工在全市生态气象业务产品制作、技术支撑、政策研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优化人才配置,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加大关键急需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人才交流培养和培训力度,加强与上级单位、科研院所的合作,组建高水平的生态气象服务创新团队;完善以生态气象关键技术突破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

4.4    加大资金投入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大市局科技投入力度,重点向卫星遥感应用、生态业务服务平台建设、生态气象关键技术研究倾斜,积极争取区局、地方科研项目。加大在生态监测自动化、信息化方面投入和建设力度。

5    参考文献

[1] 秦大河.进入21世纪的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与对策[J].科技导报,2004(7):4-7.

[2]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3-8.

[3] 魏学.近18 a内蒙古赤峰地区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8,39(4):59-62.

[4] 魏学.近45a达里诺尔湖面积演变对气候的响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2):110-115.

[5] 安娜,魏学,栾晶,等.近10 a赤峰市城区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5(4):120-122.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生态环境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