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精髓探析

2019-01-14 02:54周田田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习近平

周田田

[摘要]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指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评价以及对如何完成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认识。其思想精髓包括:深刻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科学阐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及弘扬主体;系统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全面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现实路径等。系统梳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精髓将有利于我们理解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情怀,从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习近平  传统文化  思想精髓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245(2019)06-0005-06

DOI: 10.19499/j.cnki.45-1267/c.2019.06.002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资源,将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指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评价以及对如何完成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认识,是在繼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传统文化观和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基础上,立足于世情、国情的现实而形成的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新理解。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思想精髓的梳理将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时代性理解,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成就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文化推力。其思想精髓包括深刻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科学阐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及弘扬主体;系统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全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现实路径等。

一、深刻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而成的智慧、神采、气韵,留下了洋洋大观、辉煌灿烂的文化经典,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前进提供动力,而且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智慧。

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所谓文化基因,是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民不可磨灭的印记,它就像基因一样记录并延续着我们民族的思想。习近平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2]所谓精神家园,是从民族的横向上看,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精神力量。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把13亿人民凝聚起来,是我们民族的共同心灵家园。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真理,为世界文明进步提供了智慧。历史上,中华文化就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过突出贡献,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中所强调的仁爱原则、礼教原则、责任原则等贯穿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些价值原则不仅在古代被东亚国家广泛接受,而且对当下全球建立合作共赢和谐的世界秩序,仍具有现实适用意义。世界和平需要中国智慧,世界发展进步也需要中国方案。中国古代圣人先贤的思想科学解释了自然世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思考并回答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具有超时空、超地域的价值与智慧,是全体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习近平简明扼要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3],“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至今仍有世界性价值”[4]。这种高度肯定中华文化并将其提升到人类思想共识高度的做法,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尚属首次,这体现了我们党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发展与深化。

二、科学阐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习近平提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扬弃性继承以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双创”式发展。

(一)要讲清楚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8月举办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向全社会提出了“四个讲清楚”,其中提及:“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文化层面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层面的现实基础,它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5]。我们要明确,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与历史基础,二者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割裂。

(二)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性继承

一方面,有扬弃的继承首先是继承。以生活风俗、道德传统、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印入中国人民的基因中,它的一代代传承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而且还将对当今和未来的中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当代中国人必须继承而不能忽视的历史遗产。另一方面,继承绝不可以是全面复古。传承文化应该是有批判有针对性的继承,对其中明显不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内容,例如封建迷信、重男轻女等思想,要坚决将其抛弃。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对传统文化持片面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将不能从传统中提炼出民族精神,也不可能使我们真正地建立起开放的先进文化。

(三)提倡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在2014年4月指出,对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明确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陈旧的外在形式加以改造,保留其中仍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使之与当代文化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相协调。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加以补充、发展,在否定其落后形式的同时,创新其内容,结合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需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更新。我们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增强传统文化自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牢固掌握优秀传统文化;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和内在潜质,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充分挖掘其才能、自由创造艺术产品、激发自身的艺术创造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再激活,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向前发展。

三、系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依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软實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治国理政、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资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构道德体系需要我们回到老祖宗那里找智慧。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一整套的道德标准和要求。诚然传统道德并非尽善尽美,例如儒家倡导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道德观,确是我们应该摒弃的糟粕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中仍存在着大量具有超时代价值的道德精华,例如传统道德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主张;“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思想;“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进取精神;“君子忧道不忧贫”的道义原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凛凛傲骨等等都是我们所应该继承弘扬的。从古至今,正是这些道德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气节、崇高的道德追求,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使中国成为世界的“礼仪之邦”。当前,为提高我国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推进道德建设,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注重家风的道德熏陶。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6]。在当前,注重家风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另一方面,家风也是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齐、治、平”的处世之道,有国先有家,治国先治家,“齐家”是个体从完成自身修养到服务社会、国家的过渡和前提,是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第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新形势下要将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使古老的家风文明焕发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风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软实力对于提升国家的民族凝聚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整体实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当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依托于独具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发文首次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软硬之分,软实力主要指“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文化软实力具有内外两方面功能,这两方面功能的发挥都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对外而言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本质就是互异互补,每种民族文化都以其独特性而存在,彰显着自己民族的别样风采。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风格,是中国最独特的名片,对于西方国家而言,风采独具的中华传统文化独具魅力,更能吸引目光、更易获得关注,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是中华民族扩大文化影响力、形成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中华文化崇尚“和而不同”,爱好和平,追求仁爱治世、世界大同,在以合作、吸引为主要特征的软实力竞争时代,这种和合思想,具有巨大的亲和力,更容易被世界人民所认同、接受。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对内而言有着凝聚力和动员力。中华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明积累、精神沉淀,是构成我们民族特殊文化基因的基础与渊源。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和谐安定、繁荣壮大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以至将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将是激励我们伟大民族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将继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凝聚人心、鼓舞斗志。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使用了“涵养”、“营养”这一对内涵相似却又拥有不同侧重点的词汇,直观地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当前正建设推广的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1.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泉、无本之木,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是长久历史积淀的升华。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根据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形成了一整套思维定式、审美取向和处事原则,这便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经过长期的选择与积淀而形成的,历代中国人践行这些传统价值观,而且自觉维护和传承这些价值观,它们早已作为一种文化基因,鲜活地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习近平关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7]的科学论断,提出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要与传统价值观相承续、相一致的命题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很多内容都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滥觞,例如:“文明”源自《易经》;“和谐”在《尚书》、《礼记》中皆有表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本思想、和合理念、大同思想、诚信为本等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2.理性梳理传统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营养。中国传统价值观多元纷呈,对待传统价值观,我们要分层次、分类型加以梳理。当今我们对传统价值观可以采用“三分法”:第一,某些超越了时间空间界限、具有普遍价值的价值观、人生信条、处事原则等是中华文化中的价值观精华,能够适用于解决当今中国发展存在的矛盾问题而且与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相通,这类价值观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的;第二,某些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维护封建统治而提出的,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与人类文明发展不相适应的价值观,我们应坚决加以抵制并摒弃;第三,某些内涵合理但是具体表现形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价值观,我们应对其形式进行现代性转换,保留其合理内涵扬弃其外在形式,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资源,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智慧有利于为“四个伟大”工程提供文化推力。

1.助力革故鼎新,全面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中,“创新”一词出现超千次,频率之高显示了其受重视程度。正如总书记所说:要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地位,让创新存在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之中,让创新蔚然成风。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改革创新思想。比如“革故鼎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些变革精神不仅具有传统文化根基而且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内核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传统文化不仅内在地具有改革创新的内涵,它本身的发展历程也体现着改革创新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批判发展自身,永葆动态发展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传统文化内在地包涵着这种不断发展变革的品质,才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剔除自身糟粕、吸收他方精华,延绵不绝地保持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2.助力反腐倡廉,推进廉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廉政思想宝藏。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中就记载有“六廉”的思想;儒家将“廉”的思想包涵于德政建设之中,孔子提倡“欲而不贪”,反对官员贪心不足,随后的孟子延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了选贤举廉的选官办法并提倡君子要善养浩然之气;在法家思想中,廉政以法治体现,主张用法治规范廉政,法家代表人物齐国宰相管仲就把“礼义廉耻”视为维系国家稳定的四大支柱,体现出对“廉”的重视。传统廉政思想是在中国古代政治实践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廉政的认知和判断,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大盛世的出现无不与当权者倡导廉政、礼法并用有密切关联。当前,治贪倡廉是中国政坛的一个鲜明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就廉政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指示。他指出,领导干部忠诚清廉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我党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贪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推进反腐败斗争。在此背景下,吸收借鉴古代先贤的“廉政”思想对于廉政工作的深入推进无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3.助力“和合”外交,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合”的文明。和合性要求承认事物多样性的同时包容事物差异性,发现不同事物中的同一性,以包容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化解分歧解决矛盾,实现事物双方的去异存同,推动双方实现和谐共赢。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各国在国际交往中都应当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求同存异是我国在对外交往、处理国际关系时的一贯立场和主张,例如处理中美关系时,习近平在公开讲话中多次强调,太平洋如此宽广足以容下中美两国,他指出,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诉求要远远多于分歧,要坚持推进中美之间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使中美和平发展成果更好地给两国人民提供实惠。2014年1月,针对外媒关注的中国崛起后是否会与先崛起国家发生冲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那种强而必霸的老路不适用于中国,中华民族是最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和平崛起是中国必然的选择和郑重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求同存异,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倡导聚同化异,面对世界上其他国家间的纷争冲突问题,中国以“和合”的智慧来劝和促谈,力求维护世界和平。

4.助力“大同”理想,全面建设小康。共享小康、天下为公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愿望。早在《礼记·礼运》中就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做出了形象描繪。近代以来,从洪秀全“无处不均匀”的完美构想,到孙中山、毛泽东为实现大同而作出的不懈努力,表明传统的大同理想在中国人思维中始终续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关于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关于共享理念的提出等均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精神指要的继承与发展,实际地体现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大同理想的自觉担当。譬如“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价值取向正是共同富裕、共建大同。

四、全面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现实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这客观地要求我们找到实现其价值转化的现实策略和可能路径。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可以从对内、对外两方面入手。

(一)对内重视教育传承

为了进一步传承、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在2017年初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党中央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体现了党中央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重视对不同群体的教育传承,其一,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各种古典文史和优秀文化,提升道德修养。总书记强调,广大领导干部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悟其中的文化精华和各种思想精粹,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观念,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德才兼备的共产党执政精英队伍。其二,军人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价值观营养。习近平指出,在深入贯彻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助推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8]。其三,中小学生更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而不是流于形式,2014年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我们从学校教育抓起,发挥课堂第一渠道作用,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就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脑子里、心里,使他们自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的传承者。

(二)对外实施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席卷文化领域,世界文化话语权格局瞬息万变,中国只有注重优化和提升我国的文化话语权,方能传播中国声音。推动文化走出去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增进交流互通、掌握国际话语权的战略选择。文化走出去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输出,使代表民族价值观念的民族文化为西方大众所认知和认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确立中国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不可否认,随着对外交往的深入和战略上的重视,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效果,与外国政府和企业的文化合作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落户海外,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这些都对宣传中华文化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走出去战略依然存在着挑战,部分西方传媒仍然在通过各种途径甚至恶意杜撰虚假新闻对中国进行抹黑,为中国威胁论摇旗呐喊,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深究其原因,除了西方固有的偏见等主观原因,还应看到我们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文化交流的形式内容较为单一,没有找准突破点,力度、深度尚不足。我们要在保持自信的同时采取更加主动的态度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走出去,有步骤有目的地循序开展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活动;同时,艺术是一种世界语言,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中华文化中蕴含着积淀千年的璀璨夺目的语言、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瑰宝,还有灿烂丰富的哲学、中医、饮食、科技等文化遗产,我们要把独具中国魅力的文化作品推向全世界,创造中国文化的艺术名片,打造专属中国的文化品牌,让国外民众在文化审美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今世界、当代中国的现实而提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新理解。我们要研究和分析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指导,坚持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大力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文化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2017-10-18.

[2]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4-2.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8-23.

[6]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5-3-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深入贯彻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努力建设全面过硬战略预备力量[N].人民日报,2013-11-30.

责任编辑:李 亮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