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高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2019-01-15 06:51王孔燕
山西青年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科普科技

王 勇 王孔燕

(昭通学院,云南 邵通 657000)

二十一世纪文化主体多元、多样性凸显的今天、随着社会阶层深刻变革、社会整合日益明显、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多变,改革进入全面发展的攻坚阶段,“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融入生活,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变了高等学校科普传播形式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助推了高等院校科普事业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催生了当代大学生新的需求,新兴媒体广泛普及改变了传统的大学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更加迫切的要求。

一、高等学校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方式向普通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作为一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活动,高等学院推进转型发展过程中承担科普工作是工作中的题中之意。高校拥有着众多的科普优势和资源(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人才、丰富的科学理论成果、科研实验室、科普服务设施-图书馆)一个没有科普工作的大学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大学。

中国是一个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国家,古有四大发明,享誉华章,而后科技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2002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其中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都应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同时第十五条规定,高校等团体组织应组织并支持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教师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活动与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把“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列为高等教育的任务。

面对着经济的2.0的全面升级和内涵式发展以及改革的纵深推进,五大发展理念的观测落实,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越来越成为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质关乎着国家的兴旺发达。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科学研究、对外交流合作五大职能,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科普工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科普工作与人才培养

(一)科普工作是大学知识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

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科普工作能够促进大学科学教育,使学生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并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科普工作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素质,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科学知识,以适应和服务现代化建设之需要。

(二)科普工作是锤炼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仅需要专业基础知识的熏陶,同时也需要科普工作。在当前中国大学建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是当前高校一项艰巨的任务。科普阅读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思维。推动高校科普阅读,可以使大学生在较宽领域内增加非本专业的科学知识,了解和借鉴其他科技领域的科学方法,增强科学意识和科学能力,从而提高科学文化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科普工作是培养文化软实力,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现实需要。

时代发展永无止境,科技发展没有尽头。社会的不断进步加深了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程度,人类历史发展史上,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当代大学生要在变化的社会里适应无穷变化的科学技术,需要进一步的增强科学素养。面对大数据时代,要不断的提升综合素质,汲取养分,补足精神的食粮,努力的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创新思维。

三、H高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H高校充分抓住专升本发展机遇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促进了科普工作能力不断加强,推动了学校发展,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经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来讲,科普工作发展态势良好,科普资源逐渐增多,内容更加丰富;科普活动更贴近师生生活,提高了师生对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科学认识,科普基地(图书馆、实验室)建设日益规范和完善;新媒体和微信公众平台的科普宣传更加明显,宣传力度不断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科普工作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科普多元投入机制尚不健全

H高校自2012年升本以来,面对着新校区建设形成的债务遗留问题,导致了科普经费投入相对较小,科普经费筹集渠道单一,科普工作的制度建设不完善,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科普工作参差不齐,导致了科普工作的进展相对缓慢。

(二)科普工作发展不均衡

各部门间科普基工作不均衡、科普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学院间科普工作不均衡,差距较大;有些学院具备了科普设施和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组织科普讲座、科普手抄报、宣传画创作大赛,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科技下乡”服务计划,赴鲁甸灾区开展服务工作,科学知识图片展,设置了科普实验室和科普读物开展科普工作;有些学院领导干部不够重视,忽视了科普工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科普工程建设不平衡,科普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相对较弱;科普原创作品和精品创作缺乏。

(三)科普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H高校科普工作的一大亮点是形成了以领导统筹+辅导员负责+班干部+科普志愿者队伍为主体的科普人才工作队伍;总体观察,科普工作还存在人员数量不稳定、科普专职人员所占比重小、科普兼职人员人员总体规模教小等问题。

(四)科普传播渠道、组织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手段有待提高

传统媒体仍然是当前科普宣传的重要渠道,但在新兴媒体和自身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科普的宣传面不广,光靠海报粘贴和班干部通知等单一的宣传方式并不会打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同时仅仅依靠讲座、手抄报、科普图书、科技创新大赛进行教育导致了对大学生科普成效不明显;参与面相对较窄,对于经济相对较发达的H高校,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相比兄弟院校教弱。

(五)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当下大学校园考证热的客观形势,许多大学生不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科技创新上,加之由于许多大学生本身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降低了学校科普工作的实效性。

四、H高校科普事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H高校的科普工作面对“互联网+”和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以及复杂的大学生科普需求,需要不断的创新工作方法,理清科普工作思路,提升科普工作的实效性,针对科普工作的现状,为实现H高校科普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创建科普基地,建立科普活动的载体

缺乏科普制度保障、缺乏科普工作载体、缺乏必要的科普活动基地是大学生科普工作推行艰难的重要原因。大数据时代,互联网+背景下,单独依靠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展科普工作是扎根高校浓厚的文化土壤里。“要使科普工作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就必须建立科普基地,创建科普活动的载体”①。探索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性质的社团,成立大学生科协,负责联系各学院专属的科普工作人员,建立各种兴趣爱好小组,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科技知识竞赛、高端科研论坛、讲座、科技知识竞赛)增强科普活动的多样性,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让大学生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感受科学知识的前沿,为开展科普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推进大学生科技活动稳定平台建设,扩大大学生的科学兴趣参与面,以此激发大学生的科学热情与学习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激情。

(二)构建“两队伍”,提升科普工作能力

建设一支专业的科普工作队伍,培育科技创新指导团队是保证科普工作和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保障。“教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点,他们可以对科技创新各个环节进行把关,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性保证了项目的可行性,引导学生正确的投入科技创新”②。建立科普志愿服务队。构建一支覆盖各部门的由教师、辅导员、班干部组成的科普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科技讲座,深入社区开展科技下乡,增强科普工作为服务地方文化创新的实力,积极利用社会科普基地(博物馆、科技展览馆)搭建科普交流平台,与兄弟院校建立科普沟通交流平台机制,保持密切联系,构建科普网络大宣传格局,增强科普工作,提升能力。

(三)主动融入“互联网+”和“创新”发展理念,提高科普工作实效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化了创新2.0版本,另一方面创新2.0反作用于新技术的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行的信息技术新常态,并进一步推动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新形势下,做好科普工作需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改变传统的科普格局,构建科普工作大格局,改革科普管理机制,认真做好科普工作规划,明确科普工作任务,建立健全科普评价体系,坚持科普工作贴近生活、贴近师生、贴近现实,创新科普传播渠道,鼓励师生创作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提高科普工作的实效。

高校科普工作任重道远,科普工作是服务师生的崇高事业,面对改革发展和创新理念的深入推进,高校科普工作需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转变科普工作的传播渠道,多元化宣传科普工作,构建政府主导+师生参与+社会共建的科普工作大格局。

[ 注 释 ]

①刘新福.发挥大学基地优势,开展特色科普活动[J].天津科技,2002(1):13-17.

②王荣优,秦娟.浅谈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1.7.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科普科技
我是天文演说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星云社科普活动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普漫画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科技在线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