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再认识

2019-01-15 04:17单铎
关键词:再认识音乐教育传统文化

单铎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音乐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进行一系列审视与剖析。研究认为,在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下,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国内传统文化受到诸多阻碍,突出表现为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中主体性缺失、人们对它的理解性不足等问题。为了化解困境,国内音乐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展开:第一,强调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突出中华民族地域性音乐文化的角色;音乐教育实践中强化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关键词:音乐教育;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2-0135-03

法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说:音乐是人类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人类自上古以来便非常注重其文化性与功能性。音乐教育作为人类精神的促进手段,对个体内心情感的表达、生存的意义的凝练,均有着重要的功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艺术教育作为促进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重要调和手段,在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文化性的建设。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音乐教育,对于任何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力量都是不言而喻的。换言之,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积累而来的,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育之中,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传统文化而悄然进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然而,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受阻,音乐教育如何实施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基于此,本文从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育的意义出发,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梳理,并对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育的路径进行剖析,以期为音乐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与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社会现代化高速迈进的进程中,尤其是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当下,大量的西方元素与西方文化强势侵入,致使国内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影响。诸多民族文化一度陷入困境,新一代青少年渐渐对本国文化了解相对缺失,甚至许多年轻人了解西方文化更多一些。恰恰是西方文化的介入对年轻一代影响在不断加剧,甚至出现对本国文化的无知,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不认同。随着全球经济化的日益加强,这种情形越来越强烈。高校音乐教育作为个体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则有助于年轻人来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国学大师钱穆曾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则没有了生命。艺术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理应有着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育之中也是传统文化活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则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有助于民族文化与民族身份的认同

音乐教育特征鲜明、形象突出,其题材多种多样,丰富充实。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不断加深,西方文化一度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范本。在这样的历史背影下,传承民族文化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则是不言而喻的。如何让音乐教育体现本民族的特征、定位自己的身份,发现自己的声音,为人类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均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显然,对于音乐教育而言,一个非常重要改变则是要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才能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确立自己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宗教习俗。而将这一系列文化融入音乐教育之中,则构成民族认同、民族意识的建构,以及民族自我认同感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为了在世界文化之中立足,处于好传统文化与各学科门类的关系则是极为重要的。高校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基地,将传统文化与音乐教育相融合,则更加有助于民族文化与民族身份在青年群体中的建构,而音乐教育作为个体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比文化传承则更为贴切而有效。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当下音乐教育存在的困境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音乐教育的主体性缺席

由于西方音乐文化的介入与冲击,导致国内音乐教育被“客体化”,在一定时空下出现了“主体性缺失”的问题。从国家认同的层面上来讲,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为当下我国文化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多元的、开放的文化基因。而这种基因也为音乐教育埋下诸多可利用的生命素材,但在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努力发展其自己的传统文化,挤占他国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中显得被排挤的状态。“我”文化一度成了“他”文化的点缀,这一点已为诸多学者与专家所注意到,国内有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传统文化”音乐教育主体性缺席。从文化根源性来剖析的话,这一现象必须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正如乔建中老师所提出的“本位”性为“他位”所替代,则是文化弱势出现的一种征况。以此种情形发展下去,则必然会影响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性的功用,甚至可能会传统文化主体性地位消失。

(二)音乐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出现偏颇

人类对知识的认知有两种,一种是符号表达所来体现的,另一种则是做事过程中形成的。前者人们称之为显性知识,而后者称之为隐性知识。这一显性与隐性化的认知方式,一直为人们所不断关注。而后为哲学家波兰尼所深入探讨。在他看来,人類的显性知识常常可以说出来,而隐性知识则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有很大一部分便是隐性知识,唯有透过身体参与,才能够获得理解。基波兰尼的理论观点,综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属性的,通常在实践中给予实现与达成的。而音乐实践则恰恰可以来激发与启发人们对隐性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传统文化经过数代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并非是文字表述这么简单,而更多是肢体、意蕴、身体反应等诸多隐性知识。而当下音乐教育恰恰未能较好地体现这一方面,仅仅存在于文字、情感表达,而事实上,传统文化的特质并非如此,音乐教育则需要对其内涵给予关注。

猜你喜欢
再认识音乐教育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小说史略》对《水浒传》的分类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