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助力高质量发展

2019-01-15 04:21张小杰阎磊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36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张小杰 阎磊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发展发生着重大转变,以投资引领的发展方式已经渐渐转变为以创新驱动和消费推动的新型发展模式。产教融合正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到2017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相关政策内涵,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整个教育体系。陕西省作为教育大省,当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稳步攀升的关键时期,深化产教融合进而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等多要素全方位融合,对实现陕西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陕西省职业教育基本状况

陕西省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居西部地区之首,在全国排名第三,是典型的教育大省。陕西职业教育占全省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陕西的民办教育也是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亮点。陕西现有高等学院500多所,在校人数约76万,普通高等学校有95所,其中高职院校52所,占54.74%,设高职专业的高校共计78所。民办高校及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41所,万人以上规模民办高校8所,全日制在校生万人,以民办机制运行的独立院校现有12所。

陕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门类齐全覆盖面广,根据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目前陕西设置高职高专的78所高校共设置高职专业1143个,覆盖专业目录全部19个大类,覆盖专业目录中78个二级类的68种,覆盖率87.18%;覆盖专业目录中531种专业中的236种,覆盖率44.44%。

二、陕西产教融合发展现状

(一)陕西近年来取得的成绩

“十九大”以来,陕西省更加注重对产教融合工作的推进,较早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近期又出台《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建立了由省政府领导牵头,发展改革、教育、人社、财政、工信、科技、国防工业等部门密切配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协同联动,加快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同时,在西安市阎良区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努力把阎良建设成为国家航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组建陕西应用型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用联盟,搭建深度融合的平台纽带,实现优势互补,整体发力,协同发展,更好的跟进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二)产教融合突出问题

1、院校方面

大多数院校为公办院校,由于对自身认识、定位不准确,造成产教融合难以达到真正目的。一是课程设计不能按照企业紧需人才岗位来设置,课程体系还是偏重理论学习,造成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相脱节。二是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高校教师大多习惯课堂教学,不习惯在企业中指导学生实际,而企业培训老师也无法联系理论指导学生实践。三是学校安排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不能根据所学知识安排实习,实习内容大多也是低技术含量的岗位实习,学生在实习中无法对所学进行实践,难以达到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

2、企业方面

企业追求“经济效益”,院校注重“社会效益”,校企两方目标上的明显差异导致双方难以靠自发性深度融合,合作停留在浅层次、单一事项的合作,难以深入。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与高校合作,投资建设后不仅不能保证自己得到需要的人才,而且投资成本无法回收,实现“经济效益”更无从谈起,参与热情降到谷底。

3、政府方面

政府为鼓励企业参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产教融合提供了基本指引,但仍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则,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责、利未能明确,导致企业利益无法保障,参与度不高。使得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即使有成功案例,也难于广泛推广,课程体系、教育标准的制定也难以得到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参与。

另外,由于制度不完善,产教供需渠道不畅。校企双方没有对接平台,缺乏沟通渠道,导致优秀的市场力量难以进入职业学院,更难以融入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往往滞后,无法跟上技术升级和转型的速度,而企业敏锐的嗅觉和快速的反应也不能进入教育体系,严重影响育人的质量。

三、国内外产教融合经验

(一)国外经验做法

世界上职业教育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企业方为“一元”,职业院校为另“一元”,主要表现为在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和工艺知识的教育与在学校进行的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教育制度。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企业制”,主要指的是企业直接参与,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职业技能以及工艺知识的教育。三是以我国为代表的“职校制”,以职业院校为主,负责学生的全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工艺知识的教育。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学生在职校和企业分别学习,有理论,有实践,相辅相成极大的提升和扩展了学生的能力。企业有实训老师,注重企业最新技术的指导,院校和企业对职业教育具有多方参与机会,学生的生产性劳动,一来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二来又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还有一些行会创办的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学习场所的补充,更进一步弥补企业生产实践的不足。

日本的教育模式为“企业制”,政府放权给企业,政府制定办学条件、办学标准,企业负责培养。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解决了教育、用人“两层皮”的弊端,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极大的提高劳动效率。值得借鉴的是,一是日本政府有完善的政策体系,用立法的形式明晰了职教主体的权责利。二是允许企业或民间力量办学,只要是达到政府标准均可开办学校和培训机构,同时私人企业等承担公共培训计划的,还会得到政府的资助。三是有完善的“企业内”职业教育,日本的大型企业多数重视企业内教育,例如丰田、松下等公司都有职业教育学校。

(二)国内经验做法

山东省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聚焦深化产教融合的重点难点问题,规划布局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健全的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同时作为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建设省份,山东省在自身产业优势基础上打造鲜明特色的产教融合型行业,着力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

江苏省将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建设与产教融合相结合,针对本省产业集群发展特点重点规划。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考核,对符合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予不同层次的补贴。同时,要求逐步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比例。

四、陕西方案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作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充分做好顶层设计,将产教融合作为重要举措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各个环节,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着重解决机制问题。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或行动指南。不断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配套法律法规,合理保证各方利益,积极吸引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最终实现多元主体办学的创新模式。二是创新沟通渠道,着力解决校企、以及社会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探索建立全信息服务平台,向各类主体提供精准信息及增值服务。三是打破行政区划概念,以产业链条为主体,培育一批全方位、多元素,集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为一体的共建、共享、共赢的产教研生态圈。

(二)加速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重解决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两张皮”问题。一是将实践教学融入校园,鼓励院校探索特色专业建设,支持企业院校联合建班,“订单式”培养,大力发展“双师制”教学模式。二是打破院校区域性限制,在全国范围内优选先进院校、先进专业、“双一流”高校、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入陕建校,通过“校校”合作等创新模式提升办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三是扭转职业偏见,完善上升通道。逐步扭转人才观,逐步扩大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同时完善职业教育发展上升通道。

(三)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从政策和立法的角度保证企业利益,鼓励校企深度合作,开拓校企多渠道沟通,着重解决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问题。一是支持企业深度参与院校教学改革,积极推动企业建立与院校共育的新型学徒制度,通过建立全面合理的考核体系,对相关企业给予财政补助。二是逐步放开办学门槛,允许有能力的企业及社会力量建立职业学校,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三是建立全省协调创新服务综合平台,以产业生态圈形式的共享体系,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运营中的各种问题。

五、总结

产教融合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做到资源共享,優势互补,建立共建、共生、共享的生态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