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2019-01-16 04:33武敬佩
治淮 2019年4期
关键词:枢纽泵站水利

武敬佩

一、信息化应用现状

《全国现代灌溉发展规划(2012-2020)》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实施规划内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工作,“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大型灌区和泵站信息化建设任务,全面开展并基本完成重点中型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信息化建设任务。

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97年,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围绕水利工程管理,在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及保障等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一定进展。目前,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主要进行了枢纽工程水闸和船闸自动控制系统、上桥和蚌埠两处视频会商系统、上桥水文信息监测系统、沿河泵站运行状态监控系统、工程管理单位门户网站等方面建设。

茨淮新河沿线建有一级提水站2座,二级提水站74座,总装机264台套、44000kW,二级提水泵站仅有凤台县永幸河灌区所属8个泵站已完成了泵站运行状态监控,利用运行状态监测系统进行泵站工程基础信息和运行状况的日常管理和监控,保障各种资料及信息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传输,实现了对泵站的动态综合管理,余下的68座泵站均尚未建设泵站工程运行状态监测系统。茨淮新河上桥枢纽、阚疃枢纽、插花枢纽以及茨河铺枢纽均已建设节制闸及船闸自动控制系统,但工程数据信息尚不能实现共享。

在水文信息监测方面,目前茨淮新河灌区已建水位采集点10个,雨量采集点32个,已初步建设水雨情信息监测系统,基本实现了数据的实时监测;在视频监控方面,茨淮新河各级船闸、抽水站、节制闸等已完成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其中上桥枢纽已建视频站点,通过微波信道可远程传输到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监控中心,但由于已建视频监视站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已经比较落后,画面不清晰,无法进行数字解码远传。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上桥枢纽已建机房建设标准较低,硬件配置不完善,无法满足相关的数据分析、整理等功能,因此急需对机房进行升级建设和信息安全防护建设。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在蚌埠办公基地和上桥枢纽处建有视频会商室,但茨河铺枢纽、插花枢纽、阚疃枢纽均未建设视频会商室,无法实现四级枢纽视频会商。蚌埠基地与上桥枢纽通过淮委的2M微波通道实现与省水利厅防办的视频会商,但上桥枢纽与蚌埠办公基地间尚未实现视频会商。

随着现代水利的不断发展,茨淮新河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业务信息化水平也在逐步提升。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已建业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水雨情测报系统、电子政务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现代集成管理系统(CIMS)等。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已建门户网站、通用OA办公等模块,可实现新闻报道、政务公开、公众参与、通用办公的功能,为管理人员办公和社会大众参与管理提供了平台。上桥枢纽调度中心CIMS系统建设年代久远,技术水平较落后,建设标准低,系统功能已无法满足目前管理需求。目前茨淮新河灌区内通信主要通过两种网络:一是水利厅到茨淮新河工程管理局使用防汛抗旱骨干专网;二是视频监控、水文信息监测站点、视频会商等采用微波通道。随着信息数据传输量及信息类型的变化,微波传输已逐渐无法满足目前数据信息高速、高清的传输要求。茨淮新河水利信息化安全监测系统尚未建立,急需在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安全建设,构建主动、开放、有效的系统安全体系,实现安全状况可知、可控和可管理,保证整个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二、当前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十几年的建设,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现代水利的发展对灌区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茨淮新河现有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水利现代化管理模式的需要,从基础设施、管理职责、业务应用以及建设水平等方面分析,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数据监测不够完善

虽然茨淮新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但现有的基础设施与水利现代化管理需求还存有很大差距。茨淮新河灌区目前已建的水位雨量、视频监控、闸门自动控制运行、泵站工程运行状态监测等信息采集点数量不足,不够系统化,存在着视频监控点建设密度不足,水位、雨量监测站覆盖面小,闸门、泵站运行状态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不够完善,视频会商系统需要改造和升级,机房建设标准低、硬件配置不完善,通信网络也存在带宽和稳定性不足、传输方式单一等方面问题。此外数据信息存储分散,对数据的分析与利用效率较低,各种应用系统缺乏实时数据支撑,数据对业务管理支持潜能仍需进一步开发。现有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灌区管理和水资源调配工作的需要,导致灌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率和效益。

2.未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难以实现统一调度

茨淮新河上下游四级枢纽各司其职,早期建设的应用系统主要是为解决业务部门自身的职能和业务需求,相对分散且独立,尚未形成统一的应用管理平台。各自现有的业务系统应用深度不够,多数业务应用系统停留在信息查询的初级使用阶段,业务协同处理和信息综合服务的能力不强,移动应用程度较低,未能形成集采集、存储、统计分析、预报应用、决策会商与管理一体化的业务应用平台。面向公众的创新服务应用系统建设缓慢,不能全面满足信息公开化及公众参与的需求。

3.网络系统建设标准低,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茨淮新河灌区尚无全面覆盖的水利业务专网,各工程管理单位使用的网络通信方式相对落后,机房建设标准相对较低、硬件配置不完善,无法有效保证业务在线办理、视频监控和视频会议等在线高速传输要求,无法满足相关的数据分析、整理等功能,对水利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尚显不足,因此急需加强和提高机房的硬件设施和网络安全建设标准。随着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省部分灌区单位已建设灌区信息化系统,但系统平台数据资源共享不充分、权威性不够,尚未形成大数据治理能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不高,数据信息存储分散,未建设流域级数据中心,上下级枢纽缺少相互交流和共享的机制和平台,在防汛抗旱及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灌区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大阻力。

三、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灌区信息化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我国水利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统筹共建及必要补充,实现优化水利信息资源配置。茨淮新河灌区作为皖北地区的最大灌区,加快发展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已成为当前灌区建设工作中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灌区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信息化是提高茨淮新河灌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灌区现代化的必要手段,是灌区今后建设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开展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能够科学规划和利用灌区内可用水源,抓好调水、输水、灌水、用水、排水过程,能够对各枢纽、泵站、水闸等工程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对防汛抗旱调度、水资源调度、灌区工程管理等业务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为实现茨淮新河灌区现代化管理提供支撑。

2.进一步提升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开展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最大效益就是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对雨水情实时监测,及时分析对比,提出防汛预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决策、解决问题,最大程度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灌区内可用水源,抓好调水、输水、灌水、用水过程,做到科学节水和高效灌溉。制定出科学的灌溉、排汛调度方案,从而提高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3.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提高工作效率

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可改变过去监管完全依靠人力、调度凭靠个人经验、管理需跑到现场、会商要到会场的局面。建设茨淮新河灌区通讯调度信息化系统,有利于提高行业管理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适时性,更加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合理调配水资源,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茨淮新河灌区通讯调度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促进灌区水利行业管理现代化、全面提升灌区管理工作效率的根本手段。

四、结语

灌区信息化是提高灌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及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是灌区今后建设和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完成茨淮新河灌区信息化建设,进而提高灌区工程的自动化水平、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可有效推进水利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促进茨淮新河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枢纽泵站水利
泵站非常规进水前池的优化设计
张家边涌泵站建设难点及技术创新实践
泵站检修维护与可靠性分析
枢纽的力量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期待已久,连接传统与潮流的枢纽 Sonos AMP无线立体声功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