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德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启示

2019-01-17 07:50刘思彤孔令杉王兴华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医德仁爱医学生

刘思彤,孔令杉,赵 楠,曹 鹏,王兴华

(1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448025855@qq.com;2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人文社会科学系,黑龙江 大庆 163319; 3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4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当代高校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只有完美的结合,才能体现医学本身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才能实现医学济世救人的根本宗旨[1]。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注是适应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也是实现医疗卫生工作者职业价值的需要,不仅有利于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更有利于医学生自身医学技术和人文素养的提升[2]。如何更好地实现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是当代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医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也同样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单纯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人文素养教育已不能满足与当代医学生对人文素养提高的要求。中国传统医德具有丰富的内涵,提倡仁爱救人、精进医术、谦和尊重、不分贵贱、淡泊名利、重义轻利、谦虚谨慎、互相敬重的观念[3]。本文从中国传统医德的内涵和理念出发,分析了将中国传统医德结合到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教育启示。

1 中国传统医德概述

1.1 中国传统医德的内涵

每个职业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有所不同,因此所特有的职业习惯、道德意识、行为准则也有所差异。从事医疗事业的医务工作者所承担的责任是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奉献,行为准则为救死扶伤,应具备崇高的医德观念。医德为医疗卫生领域中职业道德的体现,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表现,也是医务人员在从事卫生服务事业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品德。医务人员在学习和实践中所应达到的医德境界即为医德修养,是医务人员将医德理论、原则、规范转化为个人医德品质的过程。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是通过医德修养和评价等实践活动转化为医务人员的医德品质和医德行为的[4]。

中国传统医德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是当代中国医德的基石,以儒、释、道文化为背景,以仁术、同一、精诚、审慎为核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融汇了百家学说。

1.2 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医德内容丰富,主要思想包括:医乃仁术、生命至重。认为医事活动为仁心、人性的外在表现,仁心、人性为医事活动的内在依据。传统医德历来重视“人”和“生命”,最直接的体现着“善”的性质,最典型的体现对生命的关爱,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核心内容[5-6]。

1.2.1 仁爱救人、忠恕待患、赤诚济世的仁爱观

在与患者的交往中,传统医家秉持忠恕、仁爱、济世的原则,心怀“仁心”,为患者施以“仁术”,具体表现在“异地而观”的待患态度上,提倡以己为患者体会其需要,避免自私自利之心,从患者角度出发,生发一心赴救之念。在医学乃仁术的医德核心道德观念影响下,古代医家身体力行。《黄帝内经》中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邈也将人命重于千金作为比喻,立志济世救人,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充分强调了作为医生要具备最基本的同情心及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1.2.2 精进医术、精勤不倦的治学观

精进医术是传统医德的重要内容,对生命的仁爱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若无精良医术,即使仁心厚重也无济于事,不能救人于危难。因此,学医者必须精研医术、博览群书,不得道听途说,骄傲自大。先贤们认为,《素问》《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医书是医家都必须要熟悉的,还要懂得医学之外的知识,博彩众芳。李时珍的“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具明,然后可以语人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1.2.3 谦和尊重、不分贵贱的平等观

医患之间应遵循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思想,属于一种平等的关系,医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应看重患者的地位高低、权力大小、关系亲疏,只能从医患关系出发,持有人人平等的理念。若不能对患者做到一视同仁,视为有辱医师之职。孙思邈倡导“普同一等”的观念,要求医者在诊疗过程中不要看患者地位高低、权力大小、贫富贵贱、关系亲疏等,应始终持有在医学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另外,明代医家龚廷贤在《万病回春》曾有过这样一番论调:“贫富虽殊,药施无二”。他认为作为一名医生,不可以患者财富的多寡来作为对患者医疗态度及医治程度的标准。医生嫌贫爱富,对患者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以礼待之,是有辱医师之职的。

1.2.4 淡泊名利、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行医为治病救人的活动,也是社会中的一种职业和谋生技能。行医过程中也会涉及收取报酬方面的问题。但传统医德提倡以义为先,要将救死扶伤视为医者的天职,提倡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不得专心经略财物,应无欲无求,清正廉洁。孙思邈在其著作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认为医家应心怀患者,把自己财富的得与失都抛开脑外,他强调为医者应当清正廉洁。故有“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学医则不可”之说。

1.2.5 谦虚谨慎、互相敬重的医际观

传统医德主张同道之间应该以患者的健康为前提,互尊互敬、相互学习、切磋技艺、以学为心。医生高谈阔论、自我吹嘘、诽谤诸医、打击别人、抬高自己、骄横傲慢、趾高气扬,这种处世做人的态度,其本身就等于患上了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膏肓之疾。

2 当代中国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伴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医学模式转变根本的意义在于对医学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结构的反思,也是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原则、方式的反思。新的医学模式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也成为医学人文科学研究的推动力量,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结合。虽然很多院校都提出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案,但也在以下问题。

2.1 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薄弱

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程和接受技能培训上,对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较弱。有学者[7]对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为普遍现象,大部分医学生只能通过参加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接受教育途径有限,对于人文素养更深层次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知,学习效果也并不理想。

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偏少,比例仅占医学教育课程的8%左右,远远低于美国(20%左右)等国家[8]。在近年来的医学生教育改革中,教学课程逐渐趋于合理化,但教学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然存在重视医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忽略人文教育的现象。

2.2 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普遍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对于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方面未能很好地做到与实际相结合,学生既体会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无法很好地将人文理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在人文课程教学方面,人文课程的教学人员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缺乏,在授课过程中对于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有效契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3 中国传统医德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启示

3.1 把中国传统医德作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

医学人文科学性质的研究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进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固然重要,将中国传统医德作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也同样重要。针对现阶段我国医学生存在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缺失的现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医德应用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不仅能够使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更加丰满,也能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也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9]。

3.2 中国传统医德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仁爱观念

中国传统医德仁爱救人、忠恕待患、赤诚济世的观念对于医学仁爱观念的培养至关重要。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在接受医学教育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仁爱观念继承了传统医德的理念,也为医疗行业提供优秀人才提供了长久的推动力[10]。

传统医德的仁爱观念提倡为患者施以“仁术”,从患者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救助患者。不伤害原则是指在医疗服务中不让患者受到不应有的损伤,其与传统医德的仁爱观念的真正意义都在于对患者健康和生命的保护。传统医德的仁爱观念强调体会患者需要,避免自私自利之心,生发一心赴救之念,这与医学伦理学中的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的基本规范同样体现医学职业的人道性、职业性、神圣性。

3.3 中国传统医德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平等观

中国传统医德提倡对待患者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一视同仁,不能以财富的多少和患者的地位来决定对待患者的态度。这种教育理念让医学生在校园里就树立了平等待人的优秀人文素养,对患者以礼相待,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具有积极的作用[11]。

这种传统医德所提倡的平等观念体现了医学伦理学的公正原则,也体现了医学伦理学规范中的平等交往、一视同仁的基本内容。医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德的学习,逐渐树立起现代的平等观,这是对患者权利、尊严的尊重和关心,也是古代医家一直提倡的医学道德准则,只有这样,人的权利、尊严、价值才能够得到真正的重视和承认。

3.4 中国传统医德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为患者服务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医德提倡淡泊名利、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提倡无欲无求、清正廉洁,全身心地为患者健康服务。这为当代医学生人文教育中的人性关怀与人道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妥善处理好医务人员与患者间的关系,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

中国传统医德提倡的无私无我、为患者服务、以患者健康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现了医学伦理学的有利原则和廉洁行医、遵纪守法的医学伦理基本规范。医学伦理学中的有利原则是指要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这与传统医德中的利他、助人的思想不谋而合。“廉洁行医、遵纪守法”与传统医德中提倡的“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的核心思想都指的都是要淡泊名利,以维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为己任。

3.5 中国传统医德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医际观

传统医德提倡医者之间应相互尊重,通过对医疗技术的共同切磋,提升个人的医术,为整个社会医学水平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造福患者乃至国家。如何处理好医务工作者之间、医患之间的关系也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传统医德的医际观念为当代和谐的医际关系、医患关系的维护提供了行为准则,也体现了医学伦理学的尊重原则和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互尊互学、团结协作的医学伦理基本规范。

4 小结

中国传统医德提倡的是仁爱救人、忠恕待患、赤诚济世的仁爱观;精进医术、精勤不倦的治学观;谦和尊重、不分贵贱的平等观;淡泊名利、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谦虚谨慎、互相敬重的医际观。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不仅为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为人文素质教育新方法的探索提供了参考和思路,也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猜你喜欢
医德仁爱医学生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