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刮痧治疗哺乳期荨麻疹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

2019-01-18 06:06陈丽兰廖惠玲陈阿兰胡霖华
中医外治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刮痧哺乳期荨麻疹

陈丽兰,廖惠玲,陈阿兰,胡霖华,刘 伟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市中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荨麻疹属于皮肤科常见的难治之病,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1]是一种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中医称为瘾疹[2],亦称蓓蕾,其特征为身体瘙痒,搔之出现红斑隆起,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发无定处,忽隐忽现,退后不留痕迹。哺乳期发生荨麻疹,多数患者恐通过哺乳传染给孩子,也因哺乳期限制用药,甚至需要给孩子断奶用药。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或易演变成慢性荨麻疹,经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我院中医护理门诊于2015年7月~2017年6月间,开展砭石刮痧疗法治疗哺乳期荨麻疹,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护理研究对象均选取2015年7月~2017年6月就诊于我院中医护理门诊的哺乳期荨麻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砭石刮痧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药物组),共计60例。实验组30例,平均年龄(29.4±12.3)岁;平均病程(57.2±10.3)d。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27.6±10.2)岁;平均病程(62.7±11.5)d。两组患者均在哺乳期内,由皮肤科主任医师诊断且符合荨麻疹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初产妇与经产妇比例、年龄、病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患者初产妇与经产妇比例、年龄、病程构成比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关于荨麻疹的诊断标准。②愿意配合砭石刮痧治疗者。③神志清楚,能理解和执行砭石刮痧治疗人员简单指令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①剔除伴有呼吸困难、高热、关节痛、腹痛、腹泻等荨麻疹患者;②排除食物、药物等直接过敏所引起的荨麻疹患者;③排除不能配合、依从性差,患有凝血功能异常、出血性疾病或其他皮肤病、传染性疾病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实验组

即砭石刮痧治疗组。

2.1.1 环境准备

治疗室应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适时关闭门窗,勿吹对流风,必要时拉隔帘备屏风,以保护患者隐私。

2.1.2 治疗工具

采用泗滨砭石刮痧板(山东泗水鹤佗砭石有限公司,鲁宁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1270018号)。

2.1.3 操作流程

治疗护士位于患者身侧,先将砭石刮痧板用温水加热至40 ℃左右,刮痧部位涂抹刮痧油,施以如下手法:①俯卧位:选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后腰背段,用砭石刮痧板弓背面从上自下呈一直线刮拭,刮痧板与皮肤呈45°,每条刮拭20次~30次,尽量不分段刮拭。②仰卧位:选取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上肢段,用砭石刮痧板弓背面与皮肤呈45°从上自下刮拭,关节处不要断节,每条刮拭15次~20次。③点刮或点揉:用砭石刮痧板尖尾部点刮或点揉大杼、肺俞、曲池、合谷等穴,每穴刮拭10次~15次。

2.1.4 注意事项

①刮拭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感受,刮拭力度适中,不强制出痧。②如皮肤出痧明显者,可减少刮拭次数,以免造成皮肤破溃。③刮拭后嘱咐患者避免吹对流风,饮用200 mL~300 mL温开水,4 h内勿洗澡。④砭石刮痧隔天治疗1次,1周治疗3次,3次为1疗程,一般2个疗程为一个治疗周期。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收集症状体征的发生情况。

2.2 对照组

即常规药物组。遵医嘱给予地氯雷他定5 mg口服,1 d 1次(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20020092),炉甘石洗剂100 mL,1 d 2次~3次局部外用(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32020539),用时摇匀,用医用棉签取适量涂于患处。用药2周为一个治疗周期。

2.3 护理宣教

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勿用过热水洗澡,少用各种洗涤用品,尽量不要抓挠皮肤,以免皮肤感染。②贴身衣裤、床单被套等选择吸汗透气类棉质布料,并勤更换,必要时暴晒。③少进食辛辣刺激、腥发之物。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并结合原卫生部荨麻疹临床路径(2010年版)关于荨麻疹的疗效判定。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经过治疗或停药2周后不再发作者;好转:风团消退30 %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者;未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者,或消退不足30 %。

3.2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α=0.05 为检验水准。

3.3 治疗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停止干预2周后的中医疗效构成比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治愈率53.33 %,好转率40.00 %,有效率93.33 %;对照组治愈率33.33 %,好转率43.33 %,有效率76.67 %。两组患者治疗率、有效率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停止干预2周后中医疗效构成比比较 例

4 讨 论

4.1 病因分析

一般认为引起哺乳期荨麻疹的主要原因为变态反应和自主神经功能失常;中医多认为,哺乳期荨麻疹为湿热爆发、风邪入侵所致。

4.1.1 免疫能力下降

产后哺乳期女性的免疫功能下降,影响身体正常机能,对外界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随之降低,这是造成荨麻疹的重要原因之一。

4.1.2 体内湿热爆发

中国习俗坐月子,进食大量温补食材,而且为了尽快补充营养,每餐基本以大量荤食为主,很多荤菜含有致敏物质,如鸡肉、牛肉、内脏、鱼类等。且妊娠期女性体内多燥热,产后体内湿热爆发,在体表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发生荨麻疹。

4.1.3 角色情绪改变

除了身体、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外,情绪影响也不可小觑。如产前的紧张与期盼,初为人母的种种不适应等造成产后哺乳期女性情绪波动大,心理郁闷、抗拒、失常,这也是造成荨麻疹的原因之一。

4.2 理论依据

荨麻疹又名“风疹块”“瘾疹”“赤白游风”等,在古代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少阴有余,病皮痹而隐轸。”《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隐轸候》云:“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轸。”还有,明代《证治准绳·疡科》:“赤疹者,由冷湿搏于肌中,风热结成赤疹也。”荨麻疹患者病程一般较长,所谓“久病必虚,久病必瘀”,因此常有血瘀的表现,如皮肤较黯淡或有紫斑,疹颜色偏深,划痕隆起程度较高,自然消退时间较长,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细涩等。荨麻疹反复发病,病来无定时,同时皮肤瘙痒难耐,病位游走不定,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所说:“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则为痒也。所以有风疹瘙痒,皆由于此。”卫外肌表不固,风邪客于肌肤,营卫失和是其发病的直接原因,又由于“风为百病之长”,易挟带其他外邪,常可挟寒、挟湿、挟热,临床上表现出复合的症状。同时从历代文献对于荨麻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病的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脏腑气血不足,外邪壅盛,印证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现今随着荨麻疹的中医病因病机的发展,中医辨证论治的水平也逐步提高,从目前文献分析总结,大多还是按照黄莺教授[3]的“风”“湿”“虚”“瘀”对荨麻疹进行辨证论治。

砭石刮痧疗法[4]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强调整体,重视内因,使用砭石刮痧板和介质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扶正祛邪,调动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失衡的内部重新稳定和恢复的一种传统中医外治技术。本实验治疗中选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后腰背段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上肢段。督脉[5]为“阳经之海”,其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有关;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本经受邪,肤表受损。中医学认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浊气不能及时通过大肠排泄排出,体内毒素便会在大肠经淤积;且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背部特别是督脉、膀胱经的位置存在大量处于静止状态的免疫细胞。通过砭石刮拭这些部位的经络及腧穴可有疏通经络、排出淤毒、祛风散寒、清热除湿、调理气血、调和营卫、平衡脏腑之功效,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的作用。另外,现代物理研究发现,泗滨砭石[4]可以发出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射线和超声波脉冲,此二者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加速细胞新陈代谢,其作用于人体时有着明显的物理机械刺激、热疗、生物学、神经系统等理疗作用,中西合璧从而改善荨麻疹症状。

综上所述,砭石刮痧治疗哺乳期荨麻疹效果是显著、可靠,可以与药物治疗疗效相媲美,但其没有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因此更能被哺乳期荨麻疹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运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刮痧哺乳期荨麻疹
讨厌的荨麻疹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哺乳期乳房也有脾气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年轻人不要盲目刮痧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