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支撑和服务水土保持强监管的思考

2019-01-19 07:14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7期
关键词:太湖流域水土保持建设项目

张 怡

(太湖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上海 200434)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明确了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工作要求。针对水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突出强调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这是针对我国水安全严峻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水利部在分析新时代治水矛盾转变的重大判断基础上,提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强调水土保持工作要“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水土流失的形成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水土保持监测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应该主动适应水土保持强监管的工作要求,为水土保持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1 太湖流域片水土流失状况

太湖流域片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太湖流域和东南诸河区域,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和安徽等省(直辖市),总面积24.5万km2,其中太湖流域面积3.69万km2,东南诸河区域面积20.81万km2。太湖流域河流纵横交错,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流域内平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80%。东南诸河区域以山地、丘陵为主,山丘区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90%。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太湖流域片属于南方红壤丘陵区,包括江淮丘陵及下游平原区、江南山地丘陵区和浙闽山地丘陵区等3个二级区,具体细分为浙沪平原人居环境维护水质维护区、太湖丘陵平原水质维护人居环境维护区、沿江丘陵岗地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浙皖低山丘陵生态维护水质维护区、浙赣低山丘陵人居环境维护保土区、浙东低山岛屿水质维护人居环境维护区、浙西南山地保土生态维护区、闽东北山地保土水质维护区、闽西北山地丘陵生态维护减灾区、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人居环境维护水质维护区和闽西南山地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等11个三级区。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成果,太湖流域片水土流失类型以山丘区水力侵蚀为主,另外太湖流域片还存在平原河网地区波浪侵蚀、沿海地区风蚀及花岗岩分布区崩岗侵蚀等多种水土流失类型。其中水力侵蚀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坡面面蚀,丘陵地区亦有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太湖流域片水土流失面积2.31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43%。其中,太湖流域土壤侵蚀面积0.10万km2,东南诸河土壤侵蚀面积2.21万km2。太湖流域片水土流失面积中有轻度侵蚀1.4万km2、中度0.6万km2、强烈0.2万km2、极强烈0.07万km2和剧烈0.04万km2。水土流失强度以轻度流失为主,轻度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1.0%,强烈及以上的侵蚀面积较少。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块状不连续性、流失面积和强度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下降的特点。

据分析,太湖流域片水土流失主要是浙江、福建、安徽等省山丘区坡耕地不合理的耕作,茶树等经果林大规模无序开发,以及崩岗地区特殊地质条件等造成的,林下水土流失也是太湖流域片水土流失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虽无明显水土流失,但由于水运发达,河流密布,大部分非骨干河道为自然土质边坡,且河岸土体含水量较高,抗剪强度较低,在暴雨、地表径流和船行波的冲刷与频繁作用下容易发生剥落和坍塌,产生水土流失。此外,太湖流域片经济社会发达,人口密度大,城镇化程度高,各种开发建设项目众多,公路、铁路、电站、水库修建及采矿等建设活动频繁,由生产建设项目引起的人为水土流失已成为流域片水土流失的重要方面。

2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规划(2013—2017年)》和水利部统一部署,从2013年起太湖流域组织开展新安江国家级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监测范围逐年扩大。2017年,新安江国家级重点预防区监测范围包括浙江省淳安县、建德市,安徽省绩溪县及黄山市休宁县、歙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区共8个县(市、区),约1.46万km2,五年累计监测面积达5.35万km2。根据《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2018—2022年)》,2018年,组织开展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新安江国家级重点预防区、粤闽赣南方红壤国家级重点治理区共24个县(市、区)约4.77万km2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以及流域片9个典型监测点水土流失定位监测。通过持续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面获取了监测区年度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坡度、林缘线等专题数据,综合评判了监测区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影响因子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有关数据成果编入中国水土保持公报并向社会公布。

根据《国家水土保持监管规划(2018—2020年)》,2018年,重点加强了水土保持监管监测工作,组织开展了流域片48个部管生产建设项目、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区约1.92万km2和13个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水土保持监管监测,对项目扰动状况和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等开展多频次、高精度监测,根据监管监测成果及时提出监管建议,为流域水土保持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水土保持监管监测成果与流域有关省(市)进行共享,推动形成了流域与区域水土保持监管工作合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手段应用,将监管监测成果纳入太湖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促进了监测成果的统计分析和监管应用。

太湖流域片各省(市)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编制完成并组织实施了水土保持监测规划和实施方案,实现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2018年,江苏省选择2017年所有省级审批项目开展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工作;浙江省组织完成绍兴、舟山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及新昌、安吉、仙居等3县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成效监测评价工作,完成全省监测站标准化创建工作;上海市组织完成河道水土流失调查和崇明区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督性监测工作;福建省组织完成3个省级审批的重大生产建设项目和泉州市的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及3个项目县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成效监测评价;安徽省组织完成宣城市等3万km2的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核查工作,同时完成34个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建和竣工验收项目图斑遥感核查工作,完成水土保持监测站点标准化建设考核。

3 新时代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明确了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工作要求。

水利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不断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提升监测工作水平,实现即时在线、全面可控的监测目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贯彻水土保持法,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强国战略、实现水土保持现代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及保护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水利部在分析新时代治水矛盾转变的重大判断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要求把水土保持工作重心切实转变到监管上来,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为水土保持监管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精准及时发现生产建设活动对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发现问题依法依规从严及时查处;要定量掌握全国、重点区域和特殊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及变化情况,及时反映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为生态文明与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等制度的落实提供支撑;要充分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监测。监测工作要有的放矢、要发声,监管与执法要及时跟进,通过监测树立水土保持社会管理的权威,强化行业管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进入新时代,水土保持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与水利部关于水土保持工作“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工作要求相比,目前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支撑和服务水土保持强监管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一是水土保持监管监测有待加强。从2013年起,太湖流域片开展了国家级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监测范围逐渐扩大,并于2018年实现了全覆盖。但针对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活动的水土保持监管监测起步较晚,尚未全面铺开,还无法有效满足水土保持强监管的工作要求。二是水土保持监测基础性研究有待加强。太湖流域片属于南方红壤丘陵区,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水土资源特性与北方地区相比有较大差异,崩岗侵蚀、林下水土流失等问题较为突出,用于水力侵蚀计算的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的因子取值及模型参数本地化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三是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手段应用有待加强。水土保持监管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认定问题,进而推动整改落实。随着水土保持监管逐步实现生产建设项目全覆盖,传统的监管监测方式已不能适应强监管的工作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信息管理系统分析评价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四是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应用有待加强。通过多年持续监测,太湖流域片已积累形成了大量的水土保持监测成果,有关监测成果已编入中国水土保持公报,但对水土保持监测成果的深入分析还不够,水土保持监测成果支撑流域综合管理和治理工作,以及服务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4 支撑和服务水土保持强监管的工作思路

2019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当前水利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清醒认识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将工作重心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针对水土保持工作,鄂竟平部长提出“要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变到监管上来,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围绕支撑和服务水土保持强监管,助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太湖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应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紧紧围绕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落实《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2018—2022年)》,组织开展新安江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粤闽赣南方红壤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典型监测点水土流失定位监测,结合流域各省(市)组织开展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实现太湖流域片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加强监测成果应用,着力提高监测成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组织开展水土流失年度消长情况分析评价,掌握县级行政区域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和动态变化,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生态文明制度落实和相关决策提供支撑和依据。

二是紧紧围绕“水利行业强监管”开展水土保持监管监测。落实《国家水土保持监管规划(2018—2020年)》,充分利用高分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航摄等技术手段,结合现场调查,开展太湖流域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及部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监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图斑精细化”监管监测等,着力提高发现问题、认定问题、协助查处违法行为的能力,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专项执法行动、禁垦陡坡地等生产建设活动监管,以及生产建设项目监管全覆盖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紧紧围绕“在监管上强手段”开展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建设。以“智慧太湖”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基于遥感卫片、无人机、智能探测等技术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模式,探索开展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水土流失重大灾害应急监测,建设太湖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水土保持信息野外调查管理系统,加强监测数据库建设,强化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推进流域与区域水土保持监管监测信息共享,着力提高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水平,为生产建设项目和生产建设活动监管,精准发现并严格查处违法行为,推动形成水土保持监管合力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四是紧紧围绕提升支撑能力夯实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基础。优化监测站点布局,完善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积极推进监测站点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水土保持监测数据传输、处理、汇总与上报等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梳理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监测关键技术问题,探索开展中国水土流失方程在南方红壤丘陵区的应用及参数本地化方法、林下水土流失监测技术、生产建设项目立体化监管监测技术、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等研究,进一步夯实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基础,提升水土保持监测支撑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猜你喜欢
太湖流域水土保持建设项目
2022年“引江济太”水量调度达6.08亿立方米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酸沉降背景下太湖流域碱基离子流失特征模拟研究
基于环保竣工验收对建设项目环评的分析
风电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探讨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推动工程建设项目“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太湖流域典型桃园氮素投入特征及其对桃果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