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效果观察

2019-01-19 12:03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33期
关键词:胰岛素泵低血糖空腹

277100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卫生院内科,山东枣庄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病,患者的胰岛功能下降、胰岛素抵抗力增强,使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代谢异,引起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现,可因环境因素、免疫功能紊乱、遗传基因等引起人体机体内分泌代谢紊乱[1]。糖尿病主要有两大类: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小,多数患者年龄<30岁,起病急,临床症状明显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为典型表现,还有部分患者首先以酮症酸中毒的症状发现患病。实验室检查血糖水平较高、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和C肽抗体阳性。1型糖尿病患者需用注射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不是最合适的治疗方案。2型糖尿病,好发人群多为中老年人或肥胖者,此类人群往往同时伴随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动脉硬化等。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表现,部分患者会有轻度乏力、口渴、多尿等典型症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增高水平不明显,确诊需做糖耐量试验,血清胰岛素水平正常或略微增高,晚期才出现低下。因为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心血管、神经系统、肝、肾等造成受损,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极大威胁[2]。为探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现做如下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应用胰岛素治疗患者90例,均被医师明确诊断为糖尿病,但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无精神疾病,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的合并症,无恶性肿瘤。所有患者自愿参与本项调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45~76岁,平均(55±4.8)岁。试验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8~72岁,平均(56±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和评价患者病情:①患者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典型糖尿病临床表现症状,经多次随机检测血糖后,血糖的浓度均在11.1 mmol/L以上。②患者经过8 h以上的空腹,其血糖浓度仍在7.0 mmol/L以上。③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后血糖浓度仍在11.1 mmol/L以上。符合以上标准的任意一条可诊断为糖尿病[3]。

方式:①对照组:患者进行定时多次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3餐饭前0.5 h 给药,密切监测血糖情况。②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对胰岛素进行输注,患者开始应用胰岛素泵时输注胰岛素0.5 U/(kg·d)。其中,泵注胰岛素总量的基础量为50%~60%,泵注胰岛素总量的追加量40%~50%。胰岛素泵把胰岛素总量的基础量定量持续性泵入患者体内,而胰岛素总量的追加量在进餐前30 min定量泵入体内,同时对血糖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监测,根据血糖变化情况合理对胰岛素使用量进行调整[4]。

指标观察和评价:对患者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的变化情况密切监测并记录,同时准确记录患者胰岛素日用量、使用胰岛素总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次数。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通过胰岛素给药治疗后,所有患者血糖下降明显。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为(8.87±1.56)mmol/L,餐后2 h血糖为(12.61±1.8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10.45±1.47)%。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为(6.54±1.43)mmol/L,餐后2 h血糖为(10.31±1.69)mmol/L,糖化血红蛋白(8.63±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为(10.20±2.1)d,观察组为(5.60±1.9)d,血糖达标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达标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5.70%,对照组为17.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上多发的慢性疾病。通过临床调查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因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极易引起血管病变,是导致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极高危因素。而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生活作息等改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提高并呈年轻化趋势。胰岛素主要来源于胰岛β细胞,可以促进机体内葡萄糖的利用以及葡萄糖的生成,维持机体血糖稳定。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随着我国医学和科技的进步,积极研究并探索更为优化的胰岛素给药方式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目前临床上应用胰岛素给药主要为胰岛素泵维持皮下输注和皮下注射两种方式。皮下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但容易使患者发生低血糖等危险情况。而胰岛素泵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基础分泌方式,输注胰岛素剂量有波峰、波谷,并且持续、微量给药,每3~5 min 分泌胰岛素,给药方式更生理化,可以达到满足人体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胰岛素泵还通过给药方式分为基础量和追加量,对3 餐前追加剂量为控制餐后血糖,可极大避免因血糖波动过大导致的胰岛功能进一步损伤。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观察发现,组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血糖达标时间和波动范围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发生率。相关研究同时证明,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对于胰岛素的需求量较少,而定量皮下注射胰岛素容易导致患者体内的胰岛素过剩,可引发患者出现低血糖,甚至可以产生严重后果。因胰岛素泵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基础分泌方式,夜间给药剂量较小,可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5]。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在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方面显著优于皮下注射胰岛素,且安全可靠,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此方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猜你喜欢
胰岛素泵低血糖空腹
采血为何要空腹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内分泌科实施科外带胰岛素泵应用的管理体会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空腹喝水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探讨
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新生儿低血糖108例临床分析
有些食物别在空腹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