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俄侨文献收藏与资源建设路径分析*

2019-01-19 18:57王文娟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9年11期
关键词:俄文哈尔滨黑龙江省

金 凤 王文娟

(黑龙江省图书馆 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

中国和俄罗斯的交往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1]。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大量的俄国侨民流入中国,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留下了珍贵的俄侨文献。俄侨文献作为俄文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各大图书馆重点收藏的特色文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多原因使我国图书馆收藏的俄文文献处于不断萎缩的态势。随着近几年“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中俄双方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俄文文献的利用和开发也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俄侨文献作为俄文文献的延展和特例,作为中俄文化交流的直接见证和遗存,更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不断受到国家层面和民间学者的关注。

当前的中俄交流活动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俄侨文献作为俄罗斯侨民在我国生活的历史记忆,在俄罗斯国内已经非常稀少,被俄罗斯人称为“境外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俄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俄罗斯侨民的智慧结晶、感情寄托,对当地的文化影响也较为深远。深入了解俄侨文献的馆藏资源,做好俄侨文献的研究,实现俄侨文献的资源共享是促进国际文化合作的重要途径,为今天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的伙伴关系提供了历史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俄侨文献的收藏分布现状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中叶,大批俄罗斯人侨居国外并在侨居地出版作品,这些文本统称“俄侨文献”[2]。俄侨文献分布于世界各国的文献中心,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甚至是个人收藏。在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其他国家形成了一批重要的馆藏中心。我国俄侨文献的分布以俄侨聚居地为主,主要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黑龙江大学图书馆等地。

1.1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全国文献的总书库,外文文献的收藏量居于国内前列。在其俄文文献收藏中,建国前的文献数量较大,而俄侨文献的收藏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而言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据李金涛《国家图书馆馆藏在华俄侨文献调研与分析》统计,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俄侨文献来源于征集的教会图书馆的藏书及20世纪50年代赴黑龙江省采购的俄文图书。现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有俄侨文献1 082册,其中图书811种935册、期刊23种111册、报纸11种34个合订册、舆图2册。而所收藏的俄侨图书中哈尔滨出版的图书最多,共计578册,占俄侨图书的61.8%;上海出版的图书190册,占20.3%[3];可见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俄侨文献出版地主要源于国内俄侨聚居地——哈尔滨及上海。

1.2 黑龙江省图书馆

黑龙江省地处中俄交界处,与俄罗斯山水相连,水陆边界3 000多公里接壤。中东铁路建设使大批俄罗斯人迁移到哈尔滨,哈尔滨一度被俄罗斯人视为在华俄侨的“首都”[4],十月革命以后更多的俄侨来到这里,他们生活、工作的同时也留下了大批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俄侨文献。地域优势及历史原因使俄文文献在黑龙江省得以大量遗存,黑龙江省图书馆珍藏的建国前俄文文献中,俄侨文献收藏尤为珍贵。现存俄文图书超过8.4万余册,其中1949年前俄文图书近9 000册。建国前俄文图书分为1919年前出版俄文图书、1919—1949年出版俄文图书和俄侨文献三部分,馆存俄侨文献1 647册。

黑龙江省图书馆藏俄侨文献中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北满经济发展”和“中东铁路”的两大专题文献,均具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文献的版本价值极高。其中“北满经济发展”专题收有反映民国时期哈尔滨及北满地区工业、商业、贸易、铁路等经济发展代表性的重要文献近百种,如1923年Весь Харбин на 1923 год(《1923年哈尔滨》)、1928年Китайские цехи(《中国车间》)、1931年Харбин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 Коммерческого Училища:1921—1931(《哈尔滨大众商业街:1921—1931》)、1933年Юбилейный сборник Харбинского Биржевого Комитета:1907—1932(《哈尔滨交易委员会纪念集:1907—1932》)等文献记载了老哈尔滨主要商业街道的标志性事物的彩图(标幌)及商业企业的发展历程和运行状况。通过这些俄侨文献可以对哈尔滨傅家甸、秋林公司等重要商业区域和知名工商企业进行溯源,展示了老哈尔滨的鲜明特色及工商经济的繁荣状况。1928年中东铁路印书局的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 Северной Маньчжурии и Харбина(《北满和哈尔滨的工业》)、1928年东省文物研究会出版社的Полезные ископаемые Северной Маньчжурии(《北满矿产资源》)记载了北满经济发展的现状,对研究东北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高文献价值。

“中东铁路”专题收有反映中东铁路建设、经营及员工生活的文献也达80种,是研究中东铁路历史的重要史料。如Конструкция и сооружение Китайско-восточной железной дороги (графики,чертежи, фото)(《中东铁路的设计与建筑——图表、图纸、照片》)、1912年中东铁路印书局的Отчет коммерческого агента Китайской Восточной Железной Дороги(《中东铁路商务代表报告》)等介绍了中东铁路的修建过程、施工路线图、设计图,铁路建设召开的会议、颁布的文件,真实再现了中东铁路建成后的繁荣景象以及铁路沿线城市的发展状况。1924年中东铁路印书局的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统计年鉴》)记载了中东铁路运输管理与经济方面的相关数据等。这些文献中有很多是中东铁路的第一手资料,存世稀少,弥足珍贵。

1.3 吉林大学图书馆

吉林大学图书馆的馆藏中有一个特色文献专题为“亚细亚文库”。这个文库的资料源于哈尔滨铁路图书馆,文库文献以俄文为主,兼有少量的英语、法语、德语等语种文献。文库已整理编目的6 000余种文献资料中,俄文文献占3 000多种;收藏的10 000 余册文献资料中,俄文文献近5 000册,其中关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文献约有500种(与哈尔滨相关的文献有100多种),与西伯利亚相关的文献有3 000多种。“亚细亚文库”中期刊文献有100多种[5]。从“亚细亚文库”的收藏可以看出,不乏哈尔滨相关文献,这类哈尔滨的相关文献据“亚细亚文库”中所举例多为俄侨文献,且文库尚有未整理的部分文献,估计文库的俄侨文献可达到近百种。

1.4 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前身即东省文物研究会。东省文物研究会于1922年9月经中国政府批准在哈尔滨建立,研究会成立的宗旨与任务是为了满足当地居民文化需要,并全面研究满洲及其毗邻地区的自然界和社会环境[6]。研究会的成员以依附于中东铁路的俄国学者为主,会长由中国人担任。东省文物研究会学术成果颇丰,总共出版了87种印刷物,每种数量从500册到1 500册不等,共有近7万册,在学术知识传播与交流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7]。东省文物研究会解体后,民国政府在原馆址上成立黑龙江省博物馆[8]。至 2015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完成收藏俄文文献218 975件(15 255套)的普查工作[9]。2014年,黑龙江省博物馆成立中国首家俄侨博物馆,陆续展出了本馆收藏的哈尔滨俄侨旧文献。黑龙江省博物馆俄侨文献收藏中期刊达200余种,报纸有100余种[8],收藏的报刊种类多,连续性好,这也是其馆藏俄侨文献的精品与特色。

1.5 其他收藏单位

在哈尔滨市其他图书馆、档案馆中,也收藏着一定数量的俄侨文献。黑龙江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作为第一批培养俄语专业人才的院校,黑龙江大学图书馆馆藏中的14.6万册俄文图书也是该馆的藏书重点[10],其中包括最具研究价值的俄罗斯侨民在中国出版的俄文图书。其具体俄侨文献数量尚不可知。哈尔滨工业大学1920年创建,创建之初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俄文文献也有一定的收藏。黑龙江省档案馆作为省一级的档案馆也收藏有俄侨在哈尔滨活动的一些档案资料。

上海作为俄侨的一个集中聚居地,其所保存的俄侨文献自是不少。笔者曾去上海图书馆进行调研,其建国前俄文图书藏量很大,因人员、库位的限制,现均打包装箱,并收藏于外围书库(不在本馆书库),其中俄侨文献的具体数量也需拆包、制作数据后方可统计出来。南京图书馆的前身是国民党的中央图书馆和江苏省国学图书馆,文献收藏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正在进行俄文文献的著录工作,俄文文献收藏量较大,其中建国前俄文文献约超过1万册,俄侨文献数量未进行专门统计。

哈尔滨市图书馆、哈尔滨市档案馆、大连图书馆等也藏有一些俄侨文献。另外,在一些民间人士手中也有一些珍贵的俄侨文献。

2 国内外俄侨文献学术研究现状

2.1 俄侨文献编目研究

国外俄侨文献编目方面主要以俄罗斯为主,做得比较好的有奥莉加·巴吉奇编的《哈尔滨俄侨出版物(1898—1961)》、В.雷扎克编的《“俄罗斯的哈尔滨人”馆藏:B.А.斯洛博奇科夫收藏目录》、Н.А.索洛维约娃编的《哈尔滨俄侨出版物:1945年从哈尔滨带到哈巴罗夫斯克的出版物目录》、А.И.巴尔杰耶娃等人编的《莫斯科各图书馆馆藏俄侨报刊总目(1917—1996)》[9]。这些俄国学者以回流到俄国的俄侨文献为基础进行了编目整理工作。

国内在编目方面,现正在编撰的有黑龙江省图书馆的《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俄侨文献图录》《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建国前俄文文献书目》。另有关于俄侨档案及图书编目研究的,如张芳的《俄文图书编目手册》,沈志华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全34卷)》,刁绍华的《中国(哈尔滨—上海)俄侨作家文献存目》,田帝、蒋三军的《东北地方日、俄文文献目录》等。国内大多数图书馆由于专业人员的限制及对俄文文献的不重视,以至于俄文文献的回溯建库编目工作并没有开展或尚未完成,对于俄文文献书目的研究较少,对俄侨文献书目的研究更是稀少。

2.2 俄侨历史、文学、移民研究

国外有关在华俄侨文学及侨民作家研究,如Цзяо Чень的Русская эмигрант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в харбина 1920-1930-х годов(《俄国侨民文学在哈尔滨:1920—1930》)、B.B.Агеносов的Литература русского зарубежья 1918-1996(《俄罗斯侨民文学1918—1996》)等;有关俄罗斯移民研究,如А.А.Хисамутдинов的Следующая остановка-Китай:Из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й эмиграции(《下一站——中国:俄罗斯移民史》)、乌克兰留学生世旭的《俄国侨民在东北地区的文化活动述评》等。

国内有关俄侨史研究,如石方、刘爽、高凌的《哈尔滨俄侨史》,荣洁等的《俄侨与黑龙江文化:俄罗斯侨民对哈尔滨的影响》,汪之成的《上海俄侨史》《俄侨音乐家在上海(1920s—1940s)》《近代上海俄国侨民生活》《上海的俄国文化地图》于1993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在上海出版,赵永华的《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史( 1898—1956) 》于2017年在俄出版,受到俄罗斯学界的广泛关注;有关东北俄侨的移民、文化及宗教研究,如王晓菊,吴恩远的《俄罗斯东部移民与开发:1917—1991》、李萌的《缺失的一环:在华俄国侨民文学》等。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俄侨史、俄罗斯移民、俄罗斯侨民文学及侨民作家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研究内容也日渐深入。但由于各个收藏单位对俄侨文献使用的限制,要揭示俄侨文献内容也有一定的困难。

3 俄侨文献资源建设路径

俄侨文献是俄罗斯人侨居国外并在侨居地出版的作品,是俄罗斯人侨居地的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真实记载了侨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是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国乃至东北亚、亚洲、大洋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珍贵史料,受到我国学者及俄罗斯的文学家、史学家重视,也越来越被欧、美、澳及日韩等东北亚国家所关注,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3.1 加强文献保护,延缓文献寿命

我国俄侨文献的出版地很多是在中国本土,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其所收藏国内出版的俄侨文献中,哈尔滨出版的较多,另有上海、青岛、北京、天津等地。俄侨文献的出版时间以民国时期为主,民国时期国外的出版印刷纸张以工业纸为主,而同时期国内出版所采用的纸张,由原来的纯纤维手工制造转为大量使用欧美国家的工业化造纸。工业造纸成本低廉,酸性过大,纸张中的纤维链容易断裂,难以长期保存。为更好地保存、保护俄侨文献,延缓文献寿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专门保管俄侨文献的恒温恒湿书库,避免因温湿度等环境变化加速纸张老化,如黑龙江省图书馆已设立恒温恒湿专库保管建国前俄文文献;二是加强对俄侨文献的修复工作,主要是对纸张的脱酸处理和文献的破损修复;三是实现俄侨文献的缩微胶片制作和全文数字化再版,减少俄侨文献的出库频率。

3.2 启动文献普查,形成“建国前俄文文献联合目录”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自2007年在国内已全面开展,至今为止阶段性成果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已陆续出版,使大量中华古籍得以保护。民国时期出版的俄侨文献无论从历史价值、文献价值、遗产价值而言都具有独特的意义,而据笔者所知除黑龙江省图书馆已开始《黑龙江省图书馆馆藏建国前俄文文献书目》的中俄文书目编撰外,其他图书馆尚未开始建国前俄文文献书目的编撰工作,更遑论俄侨文献编目的研究。因此应参照古籍保护的原则和标准,启动外文文献的普查工作。限于人员专业性的要求及各馆外文文献收藏量较大的情况,可先行对本馆所收藏的建国前俄文文献进行普查。通过普查全面掌握国内现存的建国前俄文文献的文献总量、破损程度、机读数据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建国前俄文文献联合目录”。

3.3 实施统筹规划,建立“俄侨文库”

俄侨文献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收藏数量有限,而由于年代久远,印刷纸张质量问题,文献已开始出现破损和残缺,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对俄侨文献采取缩微复制或全文数字化。由政府或中国国家图书馆牵头,拨付专项经费,根据各馆俄侨文献收藏状况,实施统筹规划。由收藏俄侨文献数量较大的图书馆完成馆藏俄侨文献的全文数字化扫描,其他馆对比已数字化的俄侨文献,将本馆所独有的文献进行数字化,最终建立全国“俄侨文库”。这样既节省了各收藏单位俄侨文献数字化的时间,又避免了国家资源的重复浪费。

3.4 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文献使用

俄侨文献是侨居的俄罗斯人编撰出版,其出版数量远远小于汉籍文献,复本量更是相对较少,而收藏俄侨文献的图书馆、档案馆及民间书商、收藏家更是将此部分特色文献秘不示人,这无疑给读者、专家、研究人员利用文献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为促进俄侨文献的使用,一方面图书馆可以通过官网面向社会征集或申请专项采购经费,加大公共图书馆俄侨文献的收藏量;另一方面加紧整合国内俄侨文献资源,敦促“建国前俄文文献联合目录”和“俄侨文库”的形成。三是图书馆加大俄侨文献的开放力度,使普通读者和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资料。四是建立馆际合作联盟,读者可通过图书馆网站或俄文文献联目查询到所需文献的书目名称,提出申请,由收藏馆根据读者要求提供馆际查询借阅服务、定题服务,以实现俄侨文献的资源共享。

3.5 发挥高校优势,构建合作平台

我国开办俄语专业的高校已达一百余所,单从数量上来说,虽已经不少,与专业院校及英语专业学生数量相比,尚有差别,俄语应用范围不广,就业困难,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俄语专业的更是稀少。且俄语从业者在东北居多,以至于很多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南方的公共图书馆出现俄文文献无专业人员整理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受专业人才所限,也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所造成的。公共图书馆应与具有俄语优势专业的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专业办学优势,实现高校俄语专业的学生、教师与公共图书馆馆藏俄文文献资源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发。这样既解决了图书馆缺少俄文专业人员的限制,又为高校俄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还可向社会招募具有俄语专业语言优势的志愿者参与文献整理。对于图书馆更深层次的文献资源挖掘也可由图书馆与高校的俄语研究机构(如黑龙江大学设有俄罗斯研究院)通力合作,共同完成。馆校合作中通过双方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构建学术研究合作平台,实现图书馆和高校的共赢。

3.6 推进学术交流,挖掘文化价值

俄侨文献是特定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文化产物[11],这些文献经过社会动荡和政权的更迭,大都已经散佚,能够留存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些文献记载了俄侨在中国的社会活动,见证了俄侨居住地城市的发展,在世界文化史、世界历史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贡献。随着俄侨文献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图书馆应依据本馆的收藏特色,争取国家专项经费,申请课题项目,进行编目、整理、翻译,形成俄侨文献系列研究成果。组织召开研讨会、交流会,加强与外界的沟通,拓展各国学者间对俄侨文献研究的交流空间,建立官方的、民间的沟通渠道,夯实对外交流的文化基础。俄侨文献不仅仅是档案遗产,更是文化遗产,只有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才能更深地挖掘俄侨文献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为进一步促进中俄文化交流提供更加有利的支持。

猜你喜欢
俄文哈尔滨黑龙江省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三亚将替换错译俄文路牌
俄文网站新闻的篇章及句法特征
刘派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