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方位视野下的新时代

2019-01-19 22:19罗月红刘国建
探求 2019年3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发展

□罗月红 刘国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宣告。“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这“五个时代”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的产生、途径、意义、内涵和特征,既彰显了我国现阶段已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亦表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进程中的新起点、新坐标、新工程、新事业和新思想。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这个“新时代”,仍是当前理论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的新方位:新时代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说:“真正的哲学总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活的灵魂。”[2]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思想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的总设计、总定向、总指引。”[3]或者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方位。那么这个新时代是从何时开始的呢?笔者认为这个新时代的逻辑起点应是党的十八大。

在历史记忆层面上,“时代既可用来指称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也可用来表达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进程。”[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承于40 年来的改革开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或者说,我们这个新时代是40 年改革开放沉淀的结果。没有40 年来的递进式、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就不会也不能迎来我们这个新时代。历史的记忆不会忘记,我国几代领导核心,都坚定不移地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引领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坚实和稳定。国家实力快速提升,国家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飞速发展,备受世界瞩目。

在现实依据层面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了奇迹,中国的经济总量由1978 年的3679 亿元迅速跃升至2018 年的900309 亿元,扩大了244.7 倍,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人均GDP 从1978 年的155 美元跃升至2018 年的近10000 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 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是第一大货物贸易国,1978 年到2018 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4 亿美元提高到4.55 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4.5%,占全球进出口比重从0.77%提升到10%左右,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0 位跃升至第1 位,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中国是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连续多年都是外汇储备排名第一的国家,历史最高值为2014年6月的3.993万亿美元。到2018年8月份我国外汇储备仍有3.1097万亿美元。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在社会发展层面上,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按照2011 年确定的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按照这样的减贫效率,到2020 年我国将告别农村绝对贫困。近年来采取了易地扶贫搬迁等针对性很强的措施,使再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假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出境游市场持续增长,2016 年旅行社组织出境游人次增长17.44%。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5亿人次,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2018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 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9000多公里增加到2万9千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铁路总里程数12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9.6万公里增加到14.2万公里,农村公路达157 万公里,新建民航机场9 个,运输机场总数达235 个,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6]到2018 年底,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7.4835 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5.6610 亿户,移动宽带用户(即3G 和4G 用户)总数达11.3 亿户,2018 年互联网网民数量达到了8.02 亿,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达到171.5万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8.5%。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在文化发展层面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1]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文化主管部门到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非遗的影像记录工作,从2013 年开始,文化和旅游部就开展了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试点。2015 年,抢救性记录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全面启动。截至目前,942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受到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他们所承载的独到技艺、文化记忆得到记录和保存。随着社会各界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一大批优秀的由社会各界记录的非遗影像作品活跃于大众视野。《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守艺》《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作品更是受到了90后、00后读者的热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已有39 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 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

概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依据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阶段,有了新起点;二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有了新发展;三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迈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五是为实现民族复兴,共产党人的使命有了新提升;六是党的自身建设有了新气象。

二、五个时代维度:新时代的内涵意蕴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内涵丰富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五个时代”给予了深刻的概括。

第一,回答了我们这个新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给这个时代定性的。也就是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回答了在这个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而不是走其它的什么道路的时代。有的学者认为,这不是一个制度划分的时代。这是对的,因为对制度时代的划分应当遵循经典作家的判断,如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历史长河划分为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那么这个新时代是不是走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不是的,当前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

第二,回答了我们这个新时代要完成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任务,是给出这个时代发展目标的,这就是近期和远期的两大历史任务。近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在今天这个新时代的进一步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意味着我们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给中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人民一定能在这个新时代获得幸福感!在这个新时代里的远期历史任务,有这样两个阶段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2020 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再奋斗十五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正在召唤全体中国人。到那时新时代就上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

第三,回答了我们这个新时代要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想,或者说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这就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当然,我们这里不是说这个新时代等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视野中的时代,如石器时代、铁器时代等,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可以把摩尔根的分期概括如下:蒙昧时代是以获取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7]这是从时代的特征上来说的。我们这里讲的新时代发展是从“为了什么”这个角度来说的,这就是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或者说“以人为本”的思想。当然美好生活必须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实现。

第四,回答了我们这个新时代要实现什么样的前进目标,这就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也就是在我们这个新时代,为解决人类问题我们能够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践行的一些外交原则、准则、标准,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大同等理念。“中国方案”是指运用中国智慧以及外交政策原则,就全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提出中国的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在全球治理的深度参与下,不断获得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第五,回答了我们这个新时代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吹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号角,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气吞山河的史诗般的斗争,中华儿女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在新时代里实现!

三、梦想成真的智慧:新时代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就指导思想、战略基点、战略使命、战略步骤、战略力量、战略保障等作了全面系统深刻阐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绘制了催人奋进的宏伟蓝图,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战略指导思想上,新时代迎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注入了新的强大真理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思想灯塔、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在战略发展使命上,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40 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和我国发展条件制定方针、描绘蓝图、引领事业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亦是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基点和发展使命的出发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长时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亦是新时代发展战略使命。

在战略发展步骤上,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具体部署,又对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战略安排,制定明确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提出科学的“时间表”和“方法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两步走”战略安排是新时代我们党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新的“顶层设计”,进而将这个新时代推进的一个历史的新高度,亦是新时代发展战略步骤。

在战略发展力量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肩负崇高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永远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亦是新时代发展战略力量。

在战略发展保障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的选择问题,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在中国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等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时刻警惕西方“民主陷阱”“制度陷阱”,对那些能改的、该改的,当然要一改到底;对那些不能改的,特别是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则要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始终牢牢坚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底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亦是新时代发展战略保障。

在战略发展动力上,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新时代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运动是关键动力。以上发展战略部署的基本依据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变。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所以,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动力。

在新时代的价值追求上,通过努力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这既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和理论的重大意义,亦彰显在这个新时代里的我们有着强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这个新时代里,我们必须坚持“党领导一切”,统揽“四个伟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如此,我们必将赢得这个新时代,亦为人类对更好的现代化道路及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