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9-01-19 22:28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学法技能能力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34)

现代职业院校教师教育理念对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质量观五个方面概念更清晰、方向更明确、要求更实际。高职教育已经从“层次教育”明确为“类型教育”;教师从“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教学生学”;从“教师为主体”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要求学生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从“学生能就业”提升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

项目教学法必须基于情景进行项目设计,课程的内容也以完成一个项目为主设计流程。项目教学法由教师制定课堂脚本,师生配合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角”,是“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可以把学生的课堂精力集中起来,通过团队合作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完成项目,同时教师也提升团队合作精神,把教育思想通过学生自发讨论理解掌握。经过热能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的尝试,对课程改革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课程体系的变化

(一)课程标准的改进

高职课程标准目标应遵循“获得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技能与意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看到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现状。理论课程的知识点调整针对以上两点进行。

1.理论知识,应客观的根据学生今后在专业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大胆删减;专业必须的原理、公式和参数保留教授。严谨的公式推导一般是对于本科这一类型的学生定位的,高职作为偏重技能类型的教育可以进行删减,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点到为止,以保证学生知识的连贯性即可。对于后续专业课程需要用到的定理、论述、经验公式应加大课时,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掌握程度,保证学生后期学习可直接运用。

2.课程标准目标制定的变化。根据“学习三脑”的教育理论:认知,学生认识到知识和技能对自己有用;学生认识到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学会相关知识和技能。行为,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参与感;学生感受到他们对课堂的掌控感;学生自由讨论问题,而非被动地听讲师传授知识。情感,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欣赏、被尊重;让学生成就感。

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是:根据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确定本专业课程具体可测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应该从“使学生……”“要求学生……”等动宾句式转变为“学生能……”“学生可完成……”等主谓句式,使目标直观、明确、可测。

(二)课程设置的顺序和相关性

项目化教学要求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甚至是跨专业知识的大量应用。在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知识的连贯性和知识的递进关系,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的先后顺序。充分利用选修课将涉及的跨专业知识安排进来。比如,热能专业主要以热、冷和新能源的应用为核心内容,但实际生产中,更多的要求技能是控制,因此,电气控制原理和PLC控制应是热能专业学生必备技能,应该在学期间加强学习。

(三)课程向“理实一体”转变

传统的课程将课时安排为: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也就是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训割裂开来。现代课堂的设计,使“教师为主体”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遵循这一原则,为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理论课程可以采用“微观教学法”遵循“行动导向”,以小组开展课程,教师设题、引导、巡视、答疑、总结;原来的实践教学课程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安排不同的课时采用“宏观教学法”,可进行“项目教学法”,实施“信息收集——计划——确定——实施——检验——评价”的六步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真正使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因此,传统的课程应摒弃“有设备才能实践”的观念,积极推进新教育理念下的“理实一体”。

(四)看课下单

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不同,开动脑筋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法等“翻转课堂”的教法。教学过程中 “看课下单”,即应认真分析课程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课程教授方法。以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涉及流体力学、热工学基础等理论课;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空调制冷原理、供热与给排水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

1.“流体力学”这一类理论性强的课程,教师可采用“微观教学法”,对理论进行专业需求分拣后,使用“日程法”“头脑风暴”“卡片”等方法进行教学。

2.“制冷原理”这一类课程,因为设备体型小,容易实现真实设备实训条件。教师可以采用宏观教学法,采用“项目教学”、“沙盘演练”等方法进行教学。

3.“锅炉及锅炉房设备”、“供热与给排水”这一类课程,涉及大型锅炉、区域供暖管网,设备体型大、运行不能停机等现实情况是靠实训解决不了的难题。教师可采用“案例讲解”、“制作模型”、“VR虚拟”、“AR虚拟”等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师能力要求变化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遵循“讲对、讲好、讲懂、讲透”,主要还是落在“讲”上,依靠作业来巩固知识。忽略了学生是否“入脑、入心”,是否真正吸收、理解、掌握,是否能够正确运用知识;同时缺乏及时有效的学习效果检验方法,造成学习效果反馈不及时,教师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改变教学策略,从而不能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通过“项目教学法”实施,学生逐渐适应教学方法的过程,从教师强制要求和打破课堂沉默到课上主动讨论、人人参与,学生会逐渐提升自信心和注重团队合作。对于教师来说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是否能够尽快逐步培养学生在新教法中成为“课堂主体”;教师是否能够尽快成为“课堂主导”;教师是否具备专业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这些变化要求教师在横向(教师间互通信息加强交流)、纵向(自身具备的知识技能素养)的发展提出了高要求。

(一)教师的专业理论能力和技术能力相辅相成要协同提高

职业院校的教师来源,一部分来自院校毕业生,一部分来自企业。师资的来源往往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理论派”和“技术控”,来自院校毕业的教师,虽然通过下企业锻炼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但在教学中,纯理论教学占到了主要位置;而来自企业的教师技术实践经验丰富,因缺少课堂经验,对知识的传授程度缺乏控制力。

1.教师之间理论技能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教研、听课或观看实训操作,加强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流内容应从细节入手,不能急于求成、追求全面。通过长时间、多频次的交流,双方自然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教师之间课程衔接知识点的统一。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知识点既有先后顺序又互为支撑,如何让这些课程的教授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论和实践如何巧妙结合?不是凭借某个人或某种原因来安排,而是需要教师坐在一起共同针对专业特点进行安排,甚至根据技术能力需要大胆删减理论性太强的知识。

(二)对教师教育能力提出新要求

课堂反转,教师变为了课堂的主导,必须完成好“导什么”、“怎么导”、“导演节奏”、“课后编辑”这四项工作,才能让学生这个“主体”一步一步按着既定目标完成课堂内容。

1.课堂节奏控制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将课程按课时安排好授课内容,保证课堂的学生秩序、把控知识点的讲授即可。而新的课堂追求是“学生学习能力、团队精神”,不再是“掌握多少课本知识”,实现“课堂反转”。教师将从课堂“主演”变为“导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90%的内容和时间将是学生的学和做占用,而教师只占到10%。因此如何保证利用“10%”来主导“90%”,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对课堂的节奏进行把控,避免学生的课上活动偏离主题。这些,对教师课堂节奏控制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2.教师要具备课堂知识延伸的能力。“课堂的反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首先带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按照“导演”——教师的安排。

(三)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敬业精神

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备课内容、精力、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乏敬业精神是不能够达到“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课前,如何规划好学生这个主演的“剧本”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耗时、费神的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基础、接受知识能力、反应能力),结合课堂需要传授的知识,需要实现的能力目标进行综合考量。这就需要深思熟虑并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进行准备。

课中,教师要通过课前的准备来“引导”学生按照既定的方向和步骤向前推进课程。但面对课堂上的学生,可能遇到跟不上节奏、学生配合没有按照既定方向前进、对知识的掌握较慢、学生讨论不充分甚至冷场等情况,这就需要教师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和耐心的态度进行引导。

课后,教师一定要进行两个反思。一是对反转课堂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查找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为后续反转课程找到解决办法。二是对课堂知识点难易程度和进度进行反思,以便翻转课堂顺利进行。

三、实现“以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无论课程的教育形式、方法如何改变,教育的“育人”功能到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因此当前开展的“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应在“项目教学法”中进行探索、设计和培育。

四、“校企融合”是热能专业课程改革的催化剂

热能专业和供热、能源企业的深度融合是热能专业课程改革的催化剂,与企业的互动交流,一方面引入企业技术和文化,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可深入企业。院校具备教育优势,而企业具备院校不具备的信息、技术、设备优势。

信息优势: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的保障,为了紧跟市场技术的发展,必须第一时间掌握市场的变化和新技术的信息。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企业掌握现代技术发展的第一手信息,为教学和育人的课堂改革提供方向和思路。

技术优势:效益是企业不断地追求,企业会在现有设备的运行方式、管理机制、技术改造上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因此,校企融合是高职院校获取企业先进技术方案和管理方式的最佳途径,为专业课理论的取舍、充实实习实训课的学习内容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设备的优势:生产设备是企业生存的基石,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科技进步的步伐调整设备构成和采用智能控制等新技术。虽然高职院校的设备可以满足学生基础技能的训练,但是和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一方面,开拓思路,突破实训室的实训框框。比如,热能专业利用学院锅炉房的升级改造,学生可置身其中,从设备结构到运行管理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走入企业,接触到技术前沿的企业设备、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严谨科学的技术标准、精细严格的管理体系。在这种环境下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为学生在技能、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减少了企业培训新员工的时间。

综上所述,只有课程不断的变革、发展才能跟上现在不断变化的能源行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需求;才能推进适应学生现状的教学方式;才能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工匠精神;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满足岗位要求的技术水平;才能培养学生不断适应岗位提升的技能水平。

猜你喜欢
教学法技能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劳动技能up up!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