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河南女学发展概析

2019-01-20 08:47王菲
天中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女学学堂河南

王菲



晚清时期河南女学发展概析

王菲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晚清国势危急,女性的力量开始被更多的人关注,于是女学被提倡,各地的女性教育活动不断开展。河南作为中部大省,虽位于交通要地却因种种原因而风气迟开,一直没有在全国女学发展中占上先列,但在河南各位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下,河南女学发展虽慢却一直在进步。清末民初的许多报纸也对河南女学的发展情况做了相关报道,而河南女学的发展也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清末;河南;女学;背景;发展;影响

进入父系社会后,中国社会的女性便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从身体到心理都受到封建伦理的束缚,社会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近乎无,并且她们被定位于附属性角色,出嫁前服务于父家,出嫁后服务于夫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几千年男权社会的耳濡目染下,绝大多数的女性似乎也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必要受教育,于是占中国总人口约一半的庞大的女性群体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蒙昧状态。这种状态一直延续至第一次西学东渐时才开始有所改变。维新变法时期,兴办女学逐渐成为社会的呼声。河南作为中部大省,虽然交通便利,但因战乱频仍,再加上深处内陆而风气闭塞,女学的发展也受尽挫折。河南女学的发展,其实也是近代中国女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晚清时期河南女学发展的背景

(一)西学东渐的影响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海关,涌进中国内陆的不仅仅只有西方工业国家倾销的工业品,还有挟裹来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浙江宁波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中国的第一所女校便诞生在这里。1844年,美国东方女子教育会派遣爱尔德赛女士在宁波自费创办了一所女塾,这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大陆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女子学校,也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始[1]113―115。1855年,宁波女塾发展成为崇德女校。1923年,崇德女校与圣模女校中学部合并,易名为私立甬江女子中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校。随着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觉醒和努力,1898年5月31日,在梁启超、经元善、严复等人的倡导下,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女子学堂——经正女塾在上海诞生,这开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2]70―71。

河南是内陆地区,虽离沿海城市较远,但却是经院女学最早兴起的地方。“女学的始兴、形成在晚明清初,大约是16世纪和17世纪之交,首先是在河南省兴起,后扩散到中原地区各个穆斯林社区。”[3]510唐宋时期,仰慕中华文明的穆斯林随着内迁开始在汴京、洛阳等地定居,使伊斯兰教文化开始在中原大地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清末河南清真寺总数已达500余座。清真女学的创办,是中原穆斯林最重要的贡献,给河南女性打开了一扇可以接触知识与文化的窗口,使得河南并没有在开设女学的进程中落后太多。

(二)民族危机的反思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的溃败,让中华民族大觉醒,中国人开始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不再是唯一的“天朝上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自救,于是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梁启超不仅十分重视教育,而且对女子教育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认为,占中国总人口一半的女子的力量被忽视了,只有兴办女学,才能“内之以拓心胸,外之以助生计”[4]40;为了救国和“强种”,只有兴办女学,才能使女子“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5]3―4。他认为,女子有学,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母教”的责任,才能强国保种,挽救社会危机。革命派也以“天赋人权”为口号呼吁振兴女学,于是女子教育在全国各地开始慢慢实施。这些为女子教育的出现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清政府的新政改革

面对在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倡议下日益繁盛的民间女子教育,清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决定进行改革,以便加强对民间女学的控制。慈禧太后于1906年2月21日正式宣布“面谕学部,振兴女学”。次年3月8日,又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6]156。在官方的鼓励下,全国各地女学有了发展的优良土壤,女留学生的数量也开始增加。“日本学者二见刚史、佐藤尚子所制‘中国人日本留学史关系统计’一表清晰地显示了清末留日学生总数的变化。它证明清末留日高峰是在1906―1909年期间,这一时期留学生总数分别为:1906年7283人,1907年6797人,1908年5216人,1909年5266人,1910年人数降至3979人,此后再未超过1910年的人数。女子留学的高峰期则稍后,在1907―1910年之间。据不完全统计,1907年为139名,1908年126名,1909年149名,1910年125名。辛亥年后降至几十人。”[7]60

留日女学生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群体,在受教育的同时,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启迪自己的女同胞们。她们到处讲演,创办杂志,比较有影响的有《中国新女界杂志》《天义报》《留日女学会杂志》等。“《中国新女界杂志》是1907年2月,由河南女同盟会员燕斌、刘青霞在东京创刊的月刊,共发行了6期。从第1期到第5期,发行量达10000册,此杂志以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为宗旨。这不仅在日本留学界,而且在国内妇女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7]57

二、晚清时期各方促进河南女学发展的努力

从清政府迫于形势的压力于1906年正式宣布“振兴女学”后,各种力量便积极行动起来,汇聚在一起,为发展河南女学解决问题,贡献力量。

虽然清政府已下令“振兴女学”,但各地开化程度不一,风气不同,女学发展速度也不同。河南地处中原腹地,风气较闭塞。1907年,学部因河南女学发展速度较慢而去电催促,“因各省女学已渐有萌芽,惟河南地居七省中权,铁路交错,何以风气反至迟开,特电催张中丞迅速设法劝办,不妨兴以破格优待以示荣誉而开风气”[8]100。

办女学还有办学经费困难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钱,那办女学只能是空谈。所以,各界有志于兴女学的人士都想尽方法筹款。比如:1909年,《河南白话科学报》刊登过别的省份有人资助女学的事迹,鼓励大家捐款:“直隶省城仓门口路北,有一个直隶全省女学堂,从前创办辰光,本来没有多少经费,经升任增子固中丞,竭力经营,才能开办,现在该省藩司崔盘石方伯,因为该堂经费支绌,于是妥筹的款,与该堂监督订明,每年资助经费四百金,以期造就规格人才,免致将来有始无终。照如增崔二君,不愧为热心教育的人啦。”[9]11909年,《北洋官报》刊登《河南提学司详报中州女学款绌应如何设法筹拨常年官款文》:“豫省前以风气闭塞,言及女学动多訾议,嗣因各省并兴,又学部奏饬各省先立师范学堂,绅等即提议兴办,然以筹款艰难久未成立,后由各属官绅捐助开办经费千余,又蒙宪台详准岁拨库款千金以资补助,于光绪三十四年创始兴办……然以风气不开,来者本不踊跃……女学为家庭教育之本,关系最为重要……若遽因款绌拮据或竞停辍,殊于教育前途最有妨碍,该总理所禀各节屡经本司考察自系实在情形,应如何设法筹拨常年官款及应否改发官办为维持扩充之计,本司未敢擅专,理合据情具详宪台鉴核批示,只遵为此备由具呈伏乞照详施行。”[10]1910年,《北洋官报》又刊登《详请筹办女学经费》,认为河南乃礼法之邦,女学一事不可缓:“河南提学使具详抚院云案奉上,年前抚宪议决筹办女学堂一案咨议局原案内称中国向有女教,经史各书,不胜枚举。现在筹划教育普及办法修齐之本,蒙正之基,自非修明女学不可况部章限年筹办,各省多已举行,中州礼法之邦,女教关系风化,尤为必不可缓之图,查部定女学章程,周密严肃切实可行,自应遵章先行设立女子师范女子小学并附设幼稚园,保姆讲习所以为各属模范,惟事属创办欲求规模完备,必须宽筹经费。”[11]

除了官方的努力,社会上热心女学的仁人志士也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她就是刘青霞女士。刘青霞,光绪三年(1877年)生,河南安阳人,两广巡抚马丕瑶之女,出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她原姓马,18岁嫁给开封尉氏县刘耀德后,改从夫姓。丈夫死后,刘青霞继承了大笔遗产,并用这些遗产做了很多为国为民的事,如热心教育,尤其是女学;捐助社会公益;支持资产阶级的革命活动等。她“兴建了华英女校、尉氏高等小学堂、开封第一所小学堂、开封女学堂、开封公学堂等。她还在尉氏创办蚕桑学校、刘氏小学堂,并捐银资助中州女学堂、中州公学和北京豫学堂”[12]318―319。

还有一些达官贵人的夫人提倡女学。她们一般都自通文墨,而且身为女子,更能体会女性同胞的处境,愿意尽自己之力去帮助她们。“浙川听钱绳祖司马之夫人某氏,素通文翰,固大家闺范也。慨念女同胞内地未开风气,力劝司马在南省聘请卒业杨女士,到浙教授,先行提倡,拟即开办女学堂云……”[13]2“汴省巨绅马太史之妹即尉氏刘观察之夫人也,深通中学。近以兴办女学为切要之图。汴省疆界腹地风气闭塞,非速为提倡不可。昨特禀请汴抚拟饬其子主事刘鼎元前往东洋调查女学,俾即归国开办,刻经汴抚批准咨部照会出使日本大臣保护,以便从容考察。”[14]2“汴省女学堂自经学台孔夫人提倡后往学者日为踊跃,惟二月开办至今第一学期已届告竣,初十日学台孔观察之太太亲自莅堂随同各生听讲一日,并演说二刻之久,嗣又邀同各学生摄影一帋以为第一学期之纪念,现在愿附学者甚多,只以地方太小无从位置,闻办事人蒯君已在省城保定巷赁定一宅房屋,较多约可添招学生五十名,大约万寿前后可以招考。汴省女界之发达,岂非学台孔夫人之力欤。”[15]41909年的《广益丛报》报道了河南一位秦女士进行筹款的条陈:“今宝颂实为女界一分子,幸荷家庭教育稍知古今之书,博览中外各学,因念坤道之衰,由于尽信书之所致也。”[16]1―2该报道以日本与高丽做对比,认为兴女学可以强国,而强国就要强民,“如以日本而论男女独具爱国心而强,高丽不脱依赖性而弱,前车俱在,深可畏已,我国痛惩前非,翻然改图,实有鉴于非强民不足以立国,非革除沿习诸弊俗不足以强国”,并建议“拟请筹诸我国十五岁以下之女子有缠足者须每年捐助兴学费。且分为五等。头等户每女子须捐银十两,二等户五两,三等户一两,四等户银洋元一元,五等户京蚨一千”[17]1―2。

三、晚清时期河南女学的发展成果

在官方和民间各位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下,河南女学虽然发展速度缓慢,不如风气较为开化的地区快,但还是有一定发展成果的。

“河南最早的女学,是兰仪县(今兰考县一带)留日学生岳秀华、傅铭与该县县令沈福源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共同创办的官立女子小学堂。”[17]130这开了河南女学创办的先河,在其带动下,河南各地陆续开始有所动作,“次年河南有官办女学堂3所,共有学生120名”[18]130。“1908年女同盟会员刘青霞在尉氏县创办华英女校。张嘉谋在其家乡南阳城西郊创办端阃女校,招收本村和邻村的女子入学。这一年河南全省有公立女学堂5所,私立女学堂3所。”[18]130到1909年,即政府要求“振兴女学”之后的第三年,“河南有官立女学堂11所,公立(社会集团、集体创办的)女学堂6所”[18]130。

四、晚清时期河南女学发展的影响

(一)开化风气,解放思想

随着晚清时期女子开始慢慢接受教育,社会原本闭塞的风气就裂开了一丝可以吹进清风的缝隙。教育是从思想上改变一个人,接受了教育的女性也会改变其原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婚姻观,逐渐解放思想,增强社会活力。《河南省志 · 妇女运动志》记载,兰仪官立女子小学堂“开设国文、图画、唱歌、书法、算数、博物等课程”[17]130,而华英女校“开设课目有国文、算术、史地、修身、编制、刺绣、植桑养蚕”[17]130。学习内容的多样使女性的生活丰富起来,她们不再只是围着丈夫和孩子转。女子入学之初都要求先放足,她们身体上的桎梏被解放了,思想上的桎梏也会慢慢开始松垮,她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也会逐渐发生改变。随着思想的转变,女性的行为方式也都会慢慢开始发生变化。

(二)转变社会角色,实现自我价值

女性能够摆脱家庭的桎梏,走出家门,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开始接受教育,这就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女性从以前的纯服务型和依附性角色转变为能创造独立价值的人类个体,这对女性认识自身也是极有利的。刚开始维新派提倡女学,是觉得全国四万万人,有两万万女性是不事劳动的,不能创造社会价值,“既无女学,则四万万之民,去其半矣”[18]953。清政府于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也将女学限定在家庭教育的范围内,但这扇窗一旦打开,开窗的人就不能控制风从哪个方向来了。

女学不仅有师范类院校,许多还附设有保姆讲习所,有的地方还有工艺学校。女子师范学院为社会提供女性教育工作者,保姆讲习所就是现在的幼师学校,为社会提供照顾幼儿的专业人才,而工艺学校会为社会提供女性工人。所有的这些都丰富了女性的角色,使女性开始转变社会角色,成为能够为社会直接创造价值的人。

(三)为革命成功贡献力量

河南女学发展的另一大作用就是为近代革命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使民主革命思想和女权主义思想得到传播,推动革命的发展和成功。

刘青霞曾资助同盟会刊物《河南》和《中国新女界》的出刊,为河南同盟会在开封起义捐款,出任河南国民捐事物所总理,捐资创办《自由报》[19]19―24。孙中山曾为她题字“天下为公”。民国初年,她与秋瑾齐名,被称为“南秋北刘”。她创办的尉氏华英女校的学生,也大都是河南各地开明人士及同盟会员家的女子,她为学生免去学费,包办食宿,不遗余力解放女同胞们的思想。“1913年3月23日,女子参政同盟会豫支部在开封福建会馆正式成立,由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员傅文郁任会长。该会的总宗旨是实行男女平等权利,改良家庭教育,宣传女子求学、参政”[20]87―90。

女子教育的施行使河南女子开始像男子一样,逐渐承担起救国救民的任务,有无数中华好儿女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河南的成功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1] 王敬平.教会女校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J].河南社会科学,2001(4):113―115.

[2] 季瑾.试论近代中国社会女性教育的发生与嬗变[J].兰台世界,2012(7):70―71.

[3] 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510.

[4] 梁启超.变法通议 · 论女学[M]//饮冰室合集:第1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40.

[5] 倡设女学堂启[N].时务报,1897-11-15.

[6]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7] 周一川.清末留日学生中的女性[J].历史研究,1989(6):49―64.

[8] 电催河南女学[J].直隶教育杂志,1907(4):100.

[9] 妥筹的款资助女学[J].河南白话科学报,1908(27):1.

[10] 河南提学司详报中州女学款绌应如何设法筹拨常年官款文[N].北洋官报,1909,总第2172期.

[11] 详请筹办女学经费(录河南官报)[N].北洋官报,1910,总第2534期.

[12] 范莉莉.浅谈刘青霞的女子教育活动[J].才智,2014(23):318―319.

[13] 钱司马夫人提倡女学(河南)[J].四川学报,1906(8):7.

[14] 汴省女士提倡女学(河南)[J].四川学报,1907(8):2.

[15] 河南:提倡女学之效果[J].广益丛报,1908(189):4.

[16] 女学:河南秦女士宝颂筹款兴女学条陈[J].广益丛报,1909(196):1―2.

[17]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青年运动志、妇女运动志[M]//邵文杰.河南省志:第24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18]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953.

[19] 汪维真.刘青霞慨捐救国事实及原因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9―24.

[20] 甄京博.论清末民初的河南女子学校教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6):87―90.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Women's Stud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NG Fei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state was in jeopardy, and the power of women began to be noticed by more people. Therefore, women's studies were promoted and women's educational activities were carried out everywhere. Among them, as a large province of transportation destination in central China, Henan has been delayed for various reasons in women's education. However,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benevolent people in Henan,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women's studies is slow but still progressing. Many newspap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lso report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women's stud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women's studies also promot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ime.

the Late Qing Dynasty; Henan; woman studies; background; development; impact

2018-11-07

王菲(1995―),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

K251

A

1006–5261(2019)02–0140–05

〔责任编辑 赵贺〕

猜你喜欢
女学学堂河南
出彩河南
美育史料·民生女学艺术会
赞乡村女学霸王心仪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从清末新政看四川妇女地位变化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