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对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的影响研究

2019-01-21 00:18吴昌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导向毕业生意识

吴昌霞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0)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历来受到各方关注。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学生综合素质层次不齐等诸多因素,导致“就业难”的问题突出,整个社会的焦点从未离开过大学生就业。各大高校也从人才培养的需要、自身社会声誉的需要、招生的需要等方面考虑,重视就业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就业难”的问题。将就业导向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就业,注重就业意识培养,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好举措。

一、正确理解高等教育的就业导向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就业导向”多有微词,认为就业导向掩盖了人才培养的丰富性内容,只注重就业技能教育,忽视了综合素养,尤其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是为了就业而教学。这种就业导向显然是错位的,正确理解就业导向尤为重要。

(一)高等教育不是就业教育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院士2014年发表公开演讲称“研究型大学,从来就不以就业为导向”。他说“就业是个经济问题,而大学是个培养人的地方,以就业为导向,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往挣钱多的地方和领域去钻。”施一公院士的这段话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高等教育不是就业教育。也就是说,不要让“就业”成为高等教育指挥棒,抹杀了其培养人才的功能。片面地理解和执行“以就业为导向”,把高等教育变成就业教育,使很多学生在就业技能上达到很高的程度,但他们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创新精神、爱岗敬业,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无法很好地团结合作,影响了其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单纯为了就业的时候才去关注就业,而是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注意一些导向,包括就业意识、就业能力的提高和积累等。新加坡教育部部长王瑞杰曾指出,希望让教育系统变得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全面教育,更加强调价值观和品格发展。要培养学生成为坚强、有毅力、有知识、有见闻,国家有难,能奋起捍卫祖国的好公民,即培养学生的“公民职责价值”。这应该是就业导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

因此,在就业导向问题上,要明确的是就业是高等教育的出口,但不是根本目的,要将就业导向融入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保证顺利就业。否则,承担培养国家栋梁人才的高等教育会越走越窄,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往挣钱多的地方和领域去钻,有损高等教育的重要社会价值。

(二)高质量就业是就业导向的根本目的

不可否认的是,“就业是个出口”,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要通过就业走向社会,并实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性作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考量已经走出了单一的就业率指标,而是将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平行考察,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在关注就业率的同时,更关注就业质量。

1.就业导向使高校教育教学更接近市场需求。不可否认的是,实现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需要高校的不懈追求,甚至有的高校将高质量的就业看成是学校的“生命线”。就业导向下的高等教育使得教育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就业意识的培养,并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实习实训、外出考察等手段,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就业意识的内涵,为很好地抓住市场、抓住自己,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撑。

2.就业导向使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更接近职业需求。知识浩如烟海,学习永无止境。怎样在有限的时间中,让大学生获得更实用的知识,是就业导向的出发点。在就业导向背景下,学生能更清楚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自身是不是具备、怎么弥补差距、怎样进行创新等一系列问题都能解决,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选择性、更富有实用性、更有积极性。

(三)当前就业导向的形式

湖南工业大学开创“3+1”培养模式,把所学变为所用。所谓“3+1”,就是学生在四年制大学期间,用三年时间学习理论知识,用一年时间进行实践锻炼。一年实践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不是连续的,只要保证整个四年制中加起来的时间达到一年就可以。那么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导师一起研究课题,或者是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和生产管理,让学生对就业的认知更准确,就业意识更强烈。华中师大则采用基地、试验、交叉班三结合的培养方法,并在全国建立了很多就业分市场和就业基地,长期以来与全国各地的教育局、中学、人事局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则都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建立联系,学生适时进入企业参与实习实训或者顶岗锻炼等,以促进就业意识的培养。

就业导向的形式和类型是多样的,但都具备让学生与就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本质。只有把学生导向到就业岗位,他们的就业意识培养效果才更明显。

二、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内涵及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意识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对职业的评价与认识、期待与态度等心理倾向。它既包含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也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内容包括:

1.就业认知。就业认知包含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社会的认知、对职业和岗位的认知等三个方面。就业认知对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大学生在对就业认知中的三个方面都能作出客观准确的认识和评价时,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才能同时符合自身、社会和职业三方面的要求,才能获得满意的职业,也才能实现好的职业发展。

2.就业理想。大学生就业理想是大学生依据就业认知对适合自己的职业所做的想象和设计,比如,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岗位等。职业理想可能有多个,但一定有最心仪的一个。最心仪的一个职业理想将是大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动机,实现了最心仪的一个职业理想,也就是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

3.就业价值取向。就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怎样的价值追求和评价。在对职业的态度上,是珍惜就业机会,努力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是被动工作,得过且过,对领导安排的、集体要求的都一概不闻不问,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职业的价值追求上,如何处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是关心自我薪资福利、个人发展的功利性的,还是关心集体发展、促进团队进步的无私奉献?

(二)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硬等客观因素外,还存在大学生就业意识不强的主观因素。

1.就业意识不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业意识不强,对职业缺乏认知。原因在于,对于一直求学的学生,习惯了读书、上课、考试等校园生活,就业在他们看来是很遥远的事情,平时的大学生活中,想到最多的是怎么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很少去想将来的就业及工作。由于就业意识不强,大学生过多关注大学生活的感性过程,而忽视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其学习知识和文化相对较宽泛,多而不精,广而不专,有些知识和能力也许对自己将来的就业作用不大。从大学生最终的就业出口来看,大学阶段走了弯路。《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3日05版)的文章《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呼吁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让他们可以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

2.就业意识不端正,就业价值取向带有功利性

就业意识是不是端正,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目的与价值追求。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趋向于功利性、要求职业稳定性、看重职业就近性以及缺乏个体的创业性。在大学生面试现场多次出现一种现象,毕业生只关心工作是不是累、一天工作几个小时、是不是经常加班、薪水福利怎样、是否有上升发展的机会等功利性的目的,很少有人关心能为公司做怎样的贡献、怎样工作才能让公司发展更好等。功利性就业价值观历来被招聘单位所不耻,持有这种价值观的毕业生就业率低。

3.就业意识缺乏连续性,职业理想难以实现

就业意识的连续性是指大学生要有持续、一直并不断完善的就业认知、就业理想和就业价值观,而不是今天是东、明天是西,后天是什么不确定。这种缺乏连续性就业意识,会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丰富多样,但每一个都缺乏可行性,导致大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培养也“东一棒槌、西一榔头”。

有的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单位”,放弃多次选择机会,一味等待观望,甚至不惜主动待业,就业愿望过于理想化。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平均5年至少更换一次工作。2014年6月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中国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跳槽偏高不下,2010届为69%,2009届为71%,2008届为71%。

三、坚持就业导向提升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水平

坚持就业导向,拉近大学生活与就业的关系,用就业衡量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状况,找到差距,开拓创新,逐步提升大学生就业意识,为高质量就业服务。

(一)就业导向对大学生自身就业意识提升的影响

1.增强大学生就业自主性

据调查,有些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缺乏认知,就业积极性较差,存在“等、要、靠”思想,有的在等国家是不是还有优惠政策,有的要学校提供适合自己的帮扶,有的期望靠家长的关系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些大学生不分析市场、不剖析自己,即使有好的就业优势和就业机会也难抓住。就业导向拉近了大学生与市场、与职业、与岗位的距离,让学生对变化莫测的就业市场不再畏惧,而是善于分析、勇敢面对。一是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做好规划就业理想。大学生基于对就业的认识,更充分折射对自己认识,自己能干什么、能不能胜任,喜欢什么、如何达到期望的就业岗位。二是有利于树立竞争性的就业观,增强完善自我的主动性,对于自己喜欢的工作,能主动出击,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接近期望目标。

2.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大学生要勇于承担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地位,把职业生涯规划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而不应该寄希望于学校或者家庭对其职业生涯的主体作用。就业导向要尽早开展,并贯彻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就业自主性,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分析和评价自己的基础上,从较低学年段就开始培养自主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职业发展计划,并在不断的知识增长与认知提高的情况下,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符合自身实际、社会需要与用人单位的需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3.规避各种功利性追求,引导就业价值观的科学性

大学生在享受高等教育丰富的资源后,要以社会价值的形式回报社会。大学生要正确处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很多时候是一致的,在满足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价值。但一旦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相冲突,社会价值要先于自身价值。就业导向让大学生真正融于职业生活,认识到集体和个人、社会与自我相辅相成的关系,树立大局意识、奉献意识,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心态对待职业与岗位工作。

4.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准确定位自己。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做了一个完美的“就业梦”,梦想自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一旦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才发现理想与现实是如此遥远。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降低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范围,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社会阅历不足,每个人的学历、专业、能力水平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因此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多务实、少幻想,不可好高骛远,要虚心地看自己。要仔细权衡,找准自己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迎接社会的选择,这样会更有利于就业。

(二)就业导向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1.在课程体系中渗透就业意识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承担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就业导向要引导课程体系的调整,提升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的目的性和功能性。一是在通识课程中重视就业意识的培养。在通识性课程中,增加人文素养课程的比重,突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人格、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培养,增强大学生对就业认知、就业理想、职业价值观等就业意识培养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二是在专业课中渗透就业意识教育。专业课程带有专业、职业的特质,专业课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高。专业课程教师要结合专业需要和岗位需要,从高质量就业的目的出发,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

2.在教学模式中渗透就业意识教育。借鉴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工学结合模式、灵活学制模式等,体现就业导向。这些教学模式大都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就业导向性强,就业意识教育效果明显。比如,湖南工业大学与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共同创办了一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孵化园就设在校园内,有几十家公司入驻,学生可以自由进入企业进行观摩、见习或者顶岗。这种就业导向改变了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到企业见习、参观,听取公司业务骨干专题讲座等实践活动融入到教学模式中,改变课堂、课本、教师的单一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就业意识培养的效果好。

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就业意识教育。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决定了校园文化的活动是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载体,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社会化。一是就业导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应把企业文化部分引入到校园文化中,吸纳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中的精髓,比如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吃苦耐劳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把这些企业文化与校训、校风、校纪等对接,让学生认同企业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就业意识,从而为毕业生进入岗位后的角色转化打好基础,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高质量。二是通过大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加参与社会竞争的经验,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用人单位也越来越倾向于选用社会化程度良好、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

(三)就业导向影响了社会与企业对毕业生认可度

企业能否接纳大学毕业生进入自己的企业,并提供给毕业生适合的岗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大学毕业生的认可度。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影响了企业的认可度,一个富有积极就业价值观、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就业心态的大学生是受企业欢迎的。相反,工作积极性差、自由懒散、没有工作纪律性、没上进心、不善于创新的毕业生是企业所不齿的,即使他的专业知识丰富,也很难被企业接纳。一方面,就业导向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了解企业需求,自觉调整就业意识的丰富内涵,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直至符合企业期望。二是就业导向让企业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重视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的自身发展与企业需求一致。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意识高,认可度高,就业质量就好。也就是说,通过企业与高校合作来实现大学生就业导向的模式,企业被允许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企业想要什么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按照企业需求培养的人才,就业意识强,而且就业意识符合企业要求,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自然就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

猜你喜欢
导向毕业生意识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偏向”不是好导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