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载体研究

2019-01-21 00:18张维微赵晓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载体媒介

张维微,赵晓强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哈罗德·伊尼斯认为:“一种新文明的产生往往是由一种新媒介引起的”。随着微信、微博、微支付等微媒介的不断涌现,微时代已蹁跹而至,人们已经进入了无“微”不至、无“微”不欢的时代,微文化正以润物无声之势占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时尚。高校大学生作为易于、喜于、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已然成为他们获得信息、传递资讯、沟通表达的重要载体。为此,探索“微”时代高校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载体,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就业工作水平,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促进每一名学生满意就业、高质量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就业指导载体的内涵、类型、特征

(一)就业指导载体的内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 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个人的稳定与前途,也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当前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高校如何精准发力,进而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是各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就业工作的效果与就业工作的载体密切相关,载体选用的格局和载体利用的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着就业指导的水平和质量,决定着就业工作的发力和收效。所谓就业指导载体,是指高校开展就业工作所依托的方式方法、途径或工具,是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无缝对接社会需求,完善人才知识结构,进而开展一系列就业指导工作的中介。

(二)就业指导载体的类型

1.教学载体。所谓教学载体,是指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高校为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课堂教学。自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来,各高校纷纷建立并完善了就业指导课程,经过多年的总结提炼和升华,现今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更为丰富、体系更为多元,为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唤醒和建立、就业技巧的获得与提升、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教学载体发挥了主渠道的积极作用,通过这种单向性的教学活动,高校的就业工作理念得以实施,学生的就业意识更强和就业准备更加充分。

2.活动载体。所谓活动载体,是指在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就业技巧教育等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采取的一切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为增强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开展的生涯人物访谈、名校名企行、直面HR等活动;为提升学生求职技巧而开展的简历制作大赛、面试1+1、模拟招聘、典型就业经验交流会、就业形象大使选拔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收获的不仅是就业知识,并且也启发了职业发展思路,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可能,尝试走出舒适区,为个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媒介载体。传播媒介是伴随着人类历史产生和发展的。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较常应用的媒介载体有书籍、杂志、报刊这些传统的印刷媒介,还有电视、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传播媒介。近几年,在经历了传统媒介的阶段后,高校也会依托校园网站、网络电视等网络传播媒介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媒介载体在信息量、呈现形式、影响力度和广度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较为倚重的载体形式。

(三)就业指导载体的特征

1.使命为先。高校就业指导载体是高校就业工作目的实现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大学时代,既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那样的人,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它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树立、职业价值观的取舍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可控为要。客观存在的就业指导载体要具有可控性,进而保证内容的优化、监管的全方位,能够对一些错误言论予以纠正和调整,扭转舆论风向,因时、因事、因势地开展就业指导,及时、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教育,实现收效最大化。

二、就业指导“微”载体的含义

随着“微”时代的悄然而至,万物互联,无处不“微”,“微交流”“微阅读”“微视听”等微产品“乱花渐欲迷人眼”。高校就业指导微载体指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选取和研发的、用于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媒介,以微博、微信、微阅读、微电影、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显示,微用户中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13年6月底,已经突破了3000万,高校日常使用用户超过1000万,微博改变了许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就业指导“微”载体是在微时代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选择,它深化了就业指导的内容、创新了就业指导的形式,必将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就业指导“微”载体的特点

(一)即时性。罗伯特在《理解新媒介》一书中指出:媒介传播的即时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信息收发的实时性,编码——解码同时进行,信息制造者和受众可实时互动;二是信息获取的适时性。受众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跨越时空,随时地获取过往信息。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直播的出现,能够使信息发布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现场解读,能够第一时间将此时此地的心情和感受传至彼时彼地,让受众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和现场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可以在招聘会现场或是面试场地对现场情况进行适时播报,对毕业生进行现场指导,使未赶到的毕业生能够未到现场而先“闻”其声。

(二)个性化。2016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高校要实现就业服务的精准对接,则需要熟知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特长、学习情况、未来职业定位等方面的情况。媒介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迭代更新及学生手机用户的攀升,高校可以借助微载体的样本采集、筛选、分析、统计等功能,通过学生各类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归纳,对学生个体进行精准“画像”,进而通过微载体源源不断提供个性化教育和指导服务。

(三)智能化。微载体不仅可以推送文字、图片,而且可以推送微视频,并且可以实现融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元内容为一体的多元优化组合,不仅能使内容更为丰富展现,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受众多角度、视听全方位、体验多元的目的,多元、智能的内容,让学生获得多种方式的阅读体验,在沉浸中接受新知识的传递、新理念的濡养。

四、就业指导“微”载体应用的基本思路

微载体在日常应用中释放巨大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微”载体信息内容多元,而其中信息良莠不齐,高校控制力弱化,高校大学生很容易被这些虚假或是负面信息无声地威胁着,影响其身心健康。另外,高校虽然认识到了“微”载体的作用,但是实际应用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微”载体开发、建设方面尚待完善,管理人员素质尚待提升。所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微”载体的应用问题:

(一)优内容,增强实际效果。全媒体时代,就业指导教育产品的内容和质量决定着就业教育的实效和发展前景。“吸睛”的题目、多样化的素材、接地气的话语模式、契合需求的主题设计多元融合才能吸引受众点击阅读分享,“技术+内容”才是王道。而那些老套的标题、单一的素材、“官样化”的呈现势必让学生难于接受甚至“逆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热情,折扣了教育效果,造成一旁是高校的火热加工、努力创造,另一旁却是学生的冷眼旁观的尴尬局面。所以,就业指导“微”载体要本着围绕学生成长中的所疑所获、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产品,精准发力,坚持“有趣、有料、有颜、有关”的原则,设计内容,提高吸引力,增强感官刺激,让学生产生共情,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增强就业指导实效。

(二)建团队,提高媒介素养。“微”载体的运营与建设离不开优秀的团队,强有力的队伍是“微”载体得以生机焕发的保障。然而,纵观高校“微”载体运营团队,一般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队伍构成单一,整体素质欠佳,缺乏专业性;二是媒体素养不高,投入精力不足,难以满足高校学生“口味”多元化的需求;三是发展路径受限,高校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从事微载体运营的人员动力不足,无存在感和获得感。所以,高校要加强对“微”载体建设的重视,对运营团队有实实在在的支持,让团队成员能够全力投入“微”载体的研发、建设中,提高就业指导教育实效。另外,作为运营人员,应该时刻牢记使命,做好角色定位,提高媒介素养,把自己锻造成为思想引领达人和网络能手。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载体媒介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