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大学生志愿参与桂北红色文化传播的实现路径探析

2019-01-21 11:31龙培林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桂北桂林志愿

龙培林

(桂林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讲话,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利用红色资源、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1]位于广西北部地区的桂林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极具代表性的有桂北地区红军长征文化,其中,红军三过桂北地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革命精神。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民族希望,是弘扬、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力量。探索地方大学生志愿参与桂北红色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桂北红色文化的弘扬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志愿参与桂北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桂北红色文化的传承

在前期相关调研中,对桂林本地8所高校共590名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到“桂林保卫战战场遗址、陈光烈士墓、三将军墓、八百壮士墓、桂林《大公报》旧址、桂林八路军办事处……你听说过几个?”都没听说过的学生有123人,占比20.81%;听说过1-3个的学生有337人,占比57.19%;听说过4个及以上的学生130人,占比22%。通过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地方大学生对求学所在地蕴含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了解得并不多,也不深刻。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桂北红色文化在其宣传、传承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地方院校大学生紧靠桂北红色文化资源,且富有活力和创造力,他们志愿加入到桂北红色文化的传播中,可以壮大宣传、保护、传承桂北红色文化资源的队伍,优化宣传保护队伍的结构,创新桂北红色文化宣传的方式方法,有效助力桂北红色文化的传承。

(二)有助于加强地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文化有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载体。桂北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环境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积淀,体现出“勇于牺牲、勇于突破、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而这些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相对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大学生通过志愿参与传播桂北红色文化,主动去了解、体验、学习桂北红色文化,能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取得红色政权、建立新中国来之不易,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根据“三贴近”教育原则,桂北红色文化对于地方大学生而言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在志愿传播桂北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会更加凸显。

二、当前地方院校大学生志愿参与桂北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存在对桂北红色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认同是确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人们在认知、情感、意识形态和言行、举止方面对某一或某类文化价值和价值观的肯定与共享态势。[2]在调研中,问到“你知道桂林抗战文化资源与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的关系吗?”其中,“不知道”占比72.93%。从一定程度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桂北红色文化认知还比较模糊,原因之一是红色文化相关知识基础薄弱。另外,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程度也不一样。经历过革命年代的群体,他们切身体会过革命年代的苦难和胜利的不易,因此对于历史积淀下来的红色文化,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甚至会积极主动宣传和弘扬。比如在新圩阻击战陈列馆中的管理员,是一位参加过越战的年过七旬的老兵,每次去调研都能遇到他用沙哑且不标准的普通话为来访人员义务讲解陈列馆里的故事,他的讲解与专业讲解人员不一样,他如话家常,语言朴实,但饱含深情,时不时还能看见他眼里闪着泪花。而身处和平年代,处于物质条件优越的当代青年大学生,理论上是懂得“岁月静好的后面是老一辈们负重前行”,但较之于老一辈,他们很难体会和理解当时的苦难与辉煌,因此对于革命战争年代孕育的红色文化可能会抱有怀疑态度。加之,在海量信息和各种社会思潮观点的冲击和影响的大数据时代,对于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还欠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对红色文化产生认同危机。

(二)地方院校大学生志愿参与桂北红色文化传播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

长期以来,桂北红色文化传播的对象都是以面向党员领导干部和游客为主,各个红色基地的讲解词和传播方式基本没有针对学生群体来设计的,这种不分群体千篇一律的传播模式对青年学生进行传播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因为没有针对青年学生群体传播红色文化的成功范本,使得大学生介入红色文化传播时只能也以当前各个基地的讲解词和讲授风格为范,这使得青年学生在红色文化传播中无法突破传统模式,达不到入脑入心,引起受众群体深受感染而富有启发的效果,只能简单达到基本还原史实的目的。

(三)在校大学生志愿参与桂北红色文化传播的时间、经费难以得到保障

作为在校大学生志愿参与到桂北红色文化传播,势必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学习,而学生本身还有自己的学业要完成。因此,如何保障充足的时间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是面临的一个问题。此外,经费是另外一个难题。在桂林市区内有不少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含莫路村转运站)和纪念馆、陈光烈士墓、救亡日报社旧址等,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很方便,成本也低。但是更多的红色资源集中在桂林周边的县城,如灌阳、兴安、全州、龙胜等地,桂林市区距离灌阳150公里左右、兴安70公里左右、全州130公里左右、龙胜85公里左右,而大部分的战斗遗址、碑、亭又是在县城之外的乡镇,行程会更加远。这对于地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在时间、经费上都是很大的挑战。

三、地方院校大学生志愿参与桂北红色文化传播的实现路径

(一)现场体验,激发大学生志愿参与桂北红色文化传播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大学生能够自愿、持续地参与投身到桂北红色文化传播中,前提是要让他们对桂北红色文化产生兴趣,而非让他们感觉到是一种负担。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有选择地带领一批有志于加入桂北红色文化传播的学生直接到实地进行现场教学。比如,到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给他们讲解当时桂林八办是在何种背景之下建立的,又是怎样在国民党反对派重重监视中开展工作的;带他们到灌阳酒海井,告诉他们当时被俘的15-25岁的红军战士们面对敌人的残忍手段是如何视死如归的……通过现场教学的体验,激起他们去了解、研究桂北红色文化“前世今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形成认同,打造专业化的桂北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队伍

在调动起学生兴趣后,就得趁热打铁,促使志愿者们进一步提升。为此,围绕“什么是桂北红色文化以及怎么样传播桂北红色文化”这一核心问题,由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学单位联合为志愿加入到桂北红色文化传播队伍的大学生专门打造一套系列课程。课程内容应该包含:桂北红色文化系列专题讲座、讲解词撰写、讲解技能培训、人际交往、课件及短视频制作、社会调查方法等。除教师、专家授课之外,学生们还要通过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开展自学。与此同时,要不断地对撰写出来的讲解词进行修改、打磨以及模拟讲解,在如实反映史实的基础上让讲解词能够凸显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质内容,让传播形式能够符合大学生的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让学生在知识层面,能够熟练掌握桂北红色文化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时代价值等;在情感态度方面,深刻理解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明白胜利来之不易,懂得中国共产党在一个个历史转折点做出的抉择。在“学习——思考——练习”过程中,将桂北红色文化刻入脑海、铭记于心,形成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为传播桂北红色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整合资源,凝聚推动传播桂北红色文化的合力

地方大学生志愿参与传播桂北红色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光学生“一头热”就可以实现的,需要融合各方面的资源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除了要打造一支专业的志愿服务队伍之外,首先要对于加入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给予经费上的保证和合理的时间安排。经费方面,可以由学校和当地政府划拨专项经费、动员企业资助等,以保证志愿活动的开展。时间方面,对他们的专项培训应当安排在晚上和周末进行,而校外的志愿传播活动,则集中安排在寒暑假,以此来协调学业和志愿活动的时间。再者,对志愿服务桂北红色文化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正如马克思说的“人们为之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因此,学校应该探索制定有效的奖励政策,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发放荣誉证书、奖状,开表彰会,或者将其作为评奖评优的标准和优先考虑的因素。

(四)创新方式,提高桂北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为增强传播桂北红色文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要突破不分群体千篇一律的传播模式,探索出符合大学生特点的传播方式。首先,录制微短片。现在的“00”后大学生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从网络媒体中获取信息。基于此,可以由大学生志愿者为主讲,录制宣讲短视频,上传至学校微信公众号或者是校园网专栏进行传播。其次,现场讲解。寒暑假期间,大、中、小学生会利用放假时间出去旅游、研学,组织志愿者在这期间到实地进行义务讲解,让到红色景点参观的学生们不至于走马观花,接受到文化的洗礼。最后,校内宣讲,利用每一届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让志愿者登上讲台,给新生们讲解桂北红色文化,让新生从入学开始,就能够对自己求学的地方的历史文化有总体的把握。且因为是“学生——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传播,让新生在没有教师“权威”压力的轻松状态下,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猜你喜欢
桂北桂林志愿
以志愿,致青春
廖煜玲
桂林行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志愿中国
从桂北地区石器遗址文物挖掘初探史前人类生活状况
桂北传统村落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乐!乘动车,看桂林
桂北区域文化建设中油画本土化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