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与监测预警实践

2019-01-22 07:42渠开跃尹兵合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9年7期
关键词:概念模型承载力预警

渠开跃 尹兵合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制约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将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建立起联系,理论研究不断成熟,并逐渐纳入到管理实践中来。

1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与特征

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初是由力学中承载力的概念派生而来,19世纪80年代用于研究草场对牲畜和土地对人口食物提供等领域,数学工具的应用将研究推向深入,出现了土地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相关概念。20世纪60、70年代,环境问题的爆发,提出了环境容量的概念,用以反映区域环境系统消纳污染物功能的高低。20世纪80年代,资源供给压力日趋严峻,产生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等不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受到世界各国学者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理论研究和资源环境管理中得以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自提出以来,不断得以发展。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可以承载的最大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强调了资源提供、污染物消纳、生态服务提供等三个方面的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主要特征如下。(1)客观性:自然资源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决定其提供能力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对资源和污染物消纳的需求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客观的,可以认识的。(2)动态性:自然资源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是动态变化的,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动态性。(3)区域性与开放性: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具有区域性,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和需求因此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流、资金流等过程是跨区域的,因此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开放性。(4)可调性:通过土地利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等途径降低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程度。

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力早期研究集中在大气、水、土地、矿产、旅游等单要素研究,逐渐转移到包含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技术等综合评价。理论研究集中在概念建立、指标选取、定量评价方法等方面,还对资源环境承载力从时空变化、政策与规划效应、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等角度进行研究。常见的概念模型有“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单因子超载的综合环境承载力模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概念模型。

基于不同的概念模型和研究目标,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方法各不相同。常见评价方法为指标评价,一般流程为:构建概念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承载力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一般为具体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指标,常见的权重确定方法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离差及均方差法和熵值法等,承载力(或等级)的确定方法有模糊数学、状态空间评价模型、系统动力学方法、多目标模型最优化方法。

3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与预警实践

目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与预警机制正处于建立阶段。2014年以来法律和政策多次提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2016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下发,要求2018年建立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2020年完成承载能力普查,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中,明确了基本概念,提出了指标体系、指标算法、集成方法与类型划分、超载成因解析及政策预研分析方法等技术要点。监测预警技术流程,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开展陆域和海域评价,确定超载类型,划分预警等级,并分析超载成因、预研对策建议。

结语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难点之一,相关理论与定量化方法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研究成果。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区域性、开放性等特征增加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难度,也将成为今后研究重点,其研究成果将有力支撑管理实践。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力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据的提供、监测技术手段的提升等管理实践必将增加研究投入,吸引更多学者,产生更多和更成熟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概念模型承载力预警
再生混凝土抗剪键接缝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水生态承载力评估 引领流域结构减排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基于“认知提升”的体系作战指挥概念模型及装备发展需求
听说你低估了一辆车的承载力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间的内在机理分析
某高校团委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日盲紫外探测技术在空间预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