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导赤散配合涌泉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夜惊疗效观察

2019-01-23 10:05杨佳妙邵征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心脾涌泉穴小儿

唐 莉 杨佳妙 邵征洋

作者单位: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53);2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杭州310018)

夜惊(sleep terror disorder,STD)又称睡惊,是常见的小儿睡眠障碍性疾病,常表现为夜间惊醒,有恐惧的自主神经症状和行为改变,主要特征是突然惊叫、哭吵、恐惧、躁动不安,甚至下床走动,期间可有呼吸、心率增快,每次发作1~10min不等,发作后正常入眠,且醒后不能回想[1]。近年来运用加味导赤散配合涌泉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夜惊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月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门诊夜惊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告知两组患儿家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有关夜惊的诊断[2]:(1)夜惊通常在夜间睡眠后较短时间内发作,约持续1~10min,表现为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2)相对缺乏对试图干涉夜惊发作活动的反应;(3)醒后对所发之事不易想起;(4)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夜惊(如痴呆、脑瘤、癫痫等),排除热性惊厥。中医辩证标准[3]:辨证属心脾积热型,表现心烦、躁动不安,口渴欲饮,可伴有口气,小便短赤,舌质尤其舌尖偏红,苔薄黄,脉滑数。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以行为干预为主,主要包括不恐吓孩子;定时入睡,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入睡前温水泡脚,播放轻柔的音乐或读睡前故事,营造安静平稳的入睡环境;在事先预计夜惊发作的前20min定时叫醒患儿[4]。观察组口服加味导赤散颗粒剂配合涌泉穴位贴敷治疗。加味导赤散颗粒剂基本方:生地、淡竹叶各 6g,生甘草 3g,钩藤 6~10g,蝉蜕 3~6g,石菖蒲6~10g;随症加减:伴有梦游或夜惊症状明显可加生龙骨、生牡蛎;兼有食积者加生山楂、炒鸡内金;伴便秘者加枳实;口臭明显者加连翘;伴有汗出明显加瘪桃干、浮小麦。1d2次,开水冲服。涌泉穴位贴敷方法:2:1比例的黄连粉和吴茱萸粉调以陈醋成干糊状,置于6cm×9cm的医用胶布中心部位内径2cm的垫环内,于夜间入睡时贴于双足涌泉穴,次日晨起撕下。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患儿夜惊的次数、程度。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夜啼的疗效判定标准[3]。治愈:惊叫、哭闹休止,夜寐正常;好转:夜惊次数下降,程度较前变轻,稍哄可止;未愈:夜惊如前,未能休止。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夜惊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 13例,年龄 2~10岁,平均(5.83±2.15)岁,平均病程(3.70±2.31)周;观察组 30例,男 16例,女14例,年龄 2岁~11岁,平均(5.93±2.38)岁,平均病程(4.16±2.63)周。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2 两组夜惊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夜惊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近年来,小儿夜惊发病率逐渐升高,研究发现,4~12岁的儿童中,约1%~3%的有夜惊症状,其中5~7岁年龄段最多见,且男孩略多于女孩[5]。目前西医治疗夜惊症缺少统一的临床标准,多数用于治疗夜惊的药物被证实有依赖性,且反弹现象在停药后经常发生[6]。

夜惊属中医“不寐”、“夜啼”等范畴。邵征洋认为,临床上夜惊病以心脾积热证较多见,病变部位主要在心、脾两脏。心藏神,主神志;心主火,属阳;而日属阳,夜属阴,夜时阴偏盛阳偏衰;且小儿心常有余,心火过旺;故夜间阴不能潜阳,阳盛则热,扰动心神。小儿脾气易虚,若喂养不当,喜辛辣厚味食品,易致脾胃积热,上扰心神,而导致夜惊。治疗该病应以清心除烦,安神定惊为治则,以加味导赤散联合涌泉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夜惊。导赤散在《小儿药证直诀》中主治心热证即:“治小儿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切牙,皆心热也。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原方由生地黄、生甘草、木通、竹叶组成;由于木通有毒性,故常不用。加味导赤散中生地黄入心肾经,滋阴凉血以制心火,为君药;竹叶甘淡,主以清心除烦,引心火下行,为臣药;蝉蜕甘寒,可祛风解痉,研究证明,该药能镇静安神,且临床实践证明,蝉蜕和钩藤相配治疗小儿夜惊,效果尤佳[7];石菖蒲入心脾经,开窍醒神,药理研究表明,其有镇静中枢及抗惊厥作用,共为佐药[8];生甘草清热泻火、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共奏清心除烦,安神定惊之效。

穴位贴敷作为治疗儿科疾病之外治疗法,通过刺激相应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使药物经皮肤循经络至相关脏腑而发挥作用,具有独特疗效,治疗方便的特点[9]。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其位置在足底,也是经气初出处,昏厥、惊风、癫狂痫等急症及神志病证是其主治病证;且肾经属肾,络膀胱,有一支脉,从肺分出,联络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可见少阴肾经密切联系心与肾两脏,故通过涌泉穴位贴敷,刺激该穴,可以起到交通心肾,安神助眠的作用。涌泉穴贴敷的药物吴茱萸,辛、苦、热,散寒止痛,温中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为其功效,常被应用于外治,尤其是治疗热证。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从治之义。”常取其苦味降逆作用,能“引火下行”,故用于火热炎上之证[10];黄连苦、寒,归肺胃经,善于清心火,泻中焦之热。黄连与吴茱萸以2:1的比例用醋调外敷于涌泉穴,两者一寒一热,既能泻心脾积热,又能引火下行,热去神自安。总之,加味导赤散配合涌泉穴位贴敷对儿童夜惊的治疗,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心脾涌泉穴小儿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过桃花村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小儿难养
蒜末敷脚心去虚火
浅析涌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