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腋下直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初探

2019-01-25 01:35黄晖孔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期
关键词:房间隔胸骨室间隔

黄晖 孔勇

作者单位:543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作为先天畸形常见类型, 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28%, 指胚胎发育期因心脏或大血管发育异常引发的心脏结构异常或出生后自动关闭通道未闭合等病症[1]。据悉我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多达15~20万, 因先天性心脏病谱系较广, 部分患儿可同时合并多种畸形, 症状多样, 轻者可无症状, 重症患儿出生后即可出现缺氧、休克及死亡问题[2], 给新生儿家庭带来重创。随着医学技术愈发完善, 当下医护人员多推荐病情严重患儿实施手术治疗以保证后续学习、生活、工作需要。近年来, 医护人员多推崇微创手术以充分发挥其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的优势, 加速患儿术后康复, 孔勇等[3]指出右腋下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单纯室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狭窄疗效更为理想且安全性高, 周恩涛等[4]对比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发现右腋下直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中效果更佳, 本文就其应用效果进行探析, 以期为临床医疗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3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实施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86例患儿, 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3例。本研究经院领导及心脏外科医护人员共同审核通过, 所有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研究, 经心电图检查确诊, 排除手术禁忌证者。研究组男27例, 女16例;平均年龄(7.6±0.3)岁;房间隔缺损2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1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狭窄4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7.4±0.5)岁;房间隔缺损23例、单纯室间隔缺损1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狭窄5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组 采用右腋下直小切口手术, 患儿取左侧卧位, 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于左腋下垫软枕抬高右侧胸壁,借助麻醉架牵引右臂, 调整舒适体位, 安抚负面情绪, 多给予鼓励, 常规消毒术区后于右腋下中线做切口(前至右腋中线做弧形切口至第6肋与腋前线交点, 后至第3肋交叉点),逐层分离皮下组织后注意保护血管、乳内动脉及神经组织,使用开胸器拉开胸腔, 于膈神经前2 cm处剪开心包, 将心包向两侧牵拉悬挂于两侧边缘, 注意保护膈神经, 于右心房做切口给予畸形矫正, 矫正完善后清洗消毒, 关闭胸腔, 逐层缝合切口, 术后给予甲硝唑注射液(赤峰源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314)静脉滴注3 d, 首次给药15 mg/kg, 维持剂量7.5 mg/kg, 3次/d。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手术, 取仰卧位, 待麻醉起效后自胸骨上切迹上方3 cm处向下至剑突下3 cm处做弧形切口, 电刀切开胸骨骨膜, 钝性分离胸骨后间隙, 用胸骨剪剪开胸骨并用骨蜡填塞止血, 置入开胸器拉开胸骨显露纵膈, 切开右心房探测, 经三尖瓣进行畸形矫正, 确保无误后防治引流管并缝合切口, 术后清洗消毒, 给予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术后24 h引流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体外循环时间(39.6±11.4)h及住院时间(6.4±1.2)d均短于对照组的(45.3±14.2)h、(8.3±1.4)d, 术后24 h引流量(45.6±12.3)ml少于对照组的(56.3±11.4)m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体外循环时间(h) 术后24 h引流量(ml)研究组 43 29.6±7.4 6.4±1.2a 39.6±11.4a 45.6±12.3a对照组 43 27.8±7.6 8.3±1.4 45.3±14.2 56.3±11.4 t 1.113 6.757 2.053 4.184 P 0.134 0.000 0.022 0.000

3 讨论

据悉, 先天性心脏病占我国新生婴儿8‰~12‰, 因治疗方法有限导致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病死率高达20%, 且约60%的患儿于未满1周岁前死亡, 作为影响新生儿及儿童生命安全的一大杀手, 如何有效医治, 以减少先天心脏畸形引发的机体组织器官供血障碍、肺部感染、心律失常, 进而保证患儿正常成长发育是当下医护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手术作为先天性心脏病儿的重要治疗方案, 医护人员可通过手术矫正心脏及大血管解剖结构, 进而帮助其恢复健康身心。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手术对患儿身体创伤大, 术中易出现肺动脉高压及心衰问题, 增加治疗难度, 影响手术操作顺利开展。右腋下直小切口手术较之胸骨正中切口可缩小切口, 规避胸骨锯开风险, 减少手术对患儿身体组织的伤害, 操作简便, 且切口较隐匿, 具有良好的美学效果, 可减少术后胸骨感染及鸡胸问题。曹海龙等[6]于研究中证实右腋下小切口在成人下腔静脉型房间隔缺损矫治中的优势, 韦武利等[7]将右腋下直小切口手术引入小儿心脏病手术中取得良好疗效, 即实施该手术不仅能减少损伤, 加速康复, 还可规避胸廓连续性, 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体外循环时间(39.6±11.4)h及住院时间(6.4±1.2)d均短于对照组的(45.3±14.2)h、(8.3±1.4)d, 术后24 h引流量 (45.6±12.3)ml少于对照组的(56.3±11.4)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腋下切口手术作为微创小切口手术, 医护人员可根据患儿身高调整切口长度以减少胸入路肌肉损伤, 可用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 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此外, 也有学者证实实施该手术可改善手术效果及预后[8]。

总之, 右腋下直小切口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房间隔胸骨室间隔
胸骨柄体脱位一例
心室短轴切面对胎儿单纯室间隔缺损诊断的应用价值
超声心动图在可降解房间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术中的应用价值
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主动脉根部形态变化
成人心脏手术胸骨正中入路术后胸骨闭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左束支起搏术中经传送鞘贴近室间隔造影发现并发症二例
房间隔缺损家系致病基因筛查分析
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与爪型胸骨固定系统在心脏手术中胸骨固定中应用效果比较
分期手术治疗婴幼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效果分析
房间隔缺损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