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影响探究

2019-01-25 01:35王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期
关键词:胸腺腺瘤胸腔镜

王珏

作者单位:122100 北票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

MG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神经肌肉接头传导障碍, 目前, 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一般认为可能与胸腺异常有关。据调查显示[1], 45%的胸腺瘤患者发生MG,10%~15%的MG患者伴有胸腺瘤, 80%伴有胸腺异常改变。由于MG与胸腺病变联系密切, 目前, 临床上主要采取胸腺切除治疗MG伴胸腺瘤患者。传统经胸腔胸腺扩大切除术临床疗效较好, 但手术创口大, 术后恢复慢, 且并发症发生率高。电视胸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技术, 具有疗效可靠、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文将对MG伴胸腺瘤患者采取电视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 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76例MG伴胸腺瘤患者。纳入标准:①已经过胸部 CT、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确诊为MG合并胸腺瘤;②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敏感;③低频神经电刺激时衰减>10%;④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易疲劳;⑤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语言沟通障碍患者;②依从性差患者等。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8例。观察组中男22例, 女16例;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32.93±9.03)岁。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7例;年龄20~58岁, 平均年龄(33.07±8.3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经胸腔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 进行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切开皮肤及胸骨, 观察胸腺情况。切开纵隔胸膜, 分离胸腺, 暴露头臂静脉, 剖出胸腺上极, 完整切除胸腺, 清扫前纵隔脂肪组织。常规留置引流管, 关闭胸腔。

1.2.2 观察组患者采取电视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术前进行全身麻醉, 取30°侧仰卧位, 根据患者情况, 确定左胸入路或右胸入路。于适当位置作观察孔及穿刺孔, 观察孔置入30°胸腔镜, 操作孔置入手术器械。使用电凝钩游离胸腺及前纵隔脂肪组织, 注意保护胸廓内静脉。谨慎牵拉胸腺, 使用超声刀切断显露的汇入左无名静脉或左、右无名静脉交界处的胸腺静脉, 向下牵引, 采取钝性分离法, 拉出胸腺上极, 切除胸腺、前纵隔脂肪组织, 常规留置引流管, 关闭胸腔。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使用EORTC-QLQ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总分100分, 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4.98±0.90)cm、出血量(108.63±68.36)ml、术后住院时间(3.99±1.64)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2.44±2.25)cm、(177.24±80.37)ml、(7.17±4.08)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切口长度(cm)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 术后住院时间(d)观察组 38 4.98±0.90a 144.38±38.64 108.63±68.36a 3.99±1.64a对照组 38 12.44±2.25 138.94±40.16 177.24±80.37 7.17±4.08 t-18.98 0.60 -4.01 -4.46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术前1 d,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4.26±12.93)、(63.20±13.54)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 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78.63±8.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13±7.68)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58, P<0.05)。

3 讨论

MG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神经肌肉传导系统疾病。研究发现[2], 对MG患者采取手术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内科药物治疗, 长期追踪有72%~95%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28%~52%患者能够完全治愈。近年来, 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 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治疗已经成为MG治疗的最主要手段。但对于伴有胸腺瘤的MG患者, 对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的应用尚存在争议, 主要体现在远期疗效、生活质量等方面。

有研究显示[3],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与传统胸骨切开入路的疗效相当, 两者疗效无显著差异。同时,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还具有切口小、止痛剂用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等显著优势, 仅有少部分患者需要转为胸骨切开入路治疗。有报道称[4],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的并发症率(5%~10%)明显低于胸骨切开手术(33%), 且患者术后肺功能较好, 能够减少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同时, 研究发现, 胸骨切开术治疗后, 仍有大约20%左右的患者临床症状无法缓解, 疗效较差。分析其原因, 可能与MG患者常伴有胸腺解剖变异情况有关。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电视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MG伴胸腺瘤患者具有可行性, 且显示出明显优势。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是一种小切口手术, 但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 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一般认为, 腔镜手术应以手术操作的安全性、灵活性为前提, 根据患者的体型、病变情况, 操作者的经验及习惯等综合确定。据相关数据显示[5-9],胸腺切除手术死亡率极低, 一般在2%以内, 而并发症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例如肌无力危象等。在手术前, 应对患者进行全身各系统详细检查,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MG伴胸腺瘤患者采取电视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疗效可靠, 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 术后住院时间更短, 同时, 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胸腺腺瘤胸腔镜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CT胸腺厚度联合视觉评分对非胸腺瘤型重症肌无力胸腺异常的诊断价值
胸腺增生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CO2激光联合胸腺法新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分析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