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改善作用探析

2019-01-25 01:35臧京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技能药物

臧京阳

作者单位:110168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病因尚未明确的重性精神病, 多见于青壮年[1]。患者在思维、知觉、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存在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会生活。为探究针对性药物管理训练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ITAQ、BPRS和SDSS评分的改善作用, 对本中心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中心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24~64岁, 平均年龄(43.82±6.89)岁;平均病程(9.54±3.13)年;文化程度:初中8例、高中18例、大专4例。观察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22~63岁, 平均年龄(40.93±8.25)岁;平均病程(9.63±3.21)年;文化程度:初中6例、高中19例、大专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如常规药物治疗、用药指导、饮食护理、运动干预、常规心理护理、日常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药物管理训练护理模式,具体如下:①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该项训练每周进行3次,2 h/次, 连续训练8周。a.要求患者掌握抗精神病药物的相关知识, 如药物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药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临床维持治疗及长期用药的必要性。b.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同时学会自我管理和掌握如何评估自身对药物的反应。c.学会识别和防治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d.在需要帮助时学会及时联系医生及护理人员, 向其准确反应自身病情。②生活技能训练:指导患者养成定时起床、洗漱、穿戴等日常生活习惯,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娱乐活动、户外活动等,予以积极参与训练者阳性强化方法, 以便提高患者的生活技能。③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每周训练2次, 1~1.5 h/次,通过讲课、讨论或角色演练的方式训练, 教会患者表达自己的意愿, 学会询问及求助等社会技能, 学会与人相处。④自我情绪管理训练:通过讲课的方式教会患者自我调节情绪, 也包括预防疾病复发的方法, 每周讲课3次, 0.5~1 h/次。⑤家庭干预:安排患者家属进行探视, 每两周安排家属给患者讲一次课。首先向患者家属讲解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家庭护理方法、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复发征象及应对方法、对患者行为的正确情感表达方式。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ITAQ、BPRS、SDSS评分。判定标准:采用ITAQ评价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态度, 主要包括服药依从、药物管理、症状管理及自我效能4个项目, 评分越高, 表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态度越良好。采用BPRS评价患者的精神症状严重程度,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的精神症状越严重。采用SDSS评价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 0分表示无异常或仅有不引起抱怨、问题的极其轻微缺陷;1分表示确定有社会功能缺陷;2分表示有严重的社会功能缺陷[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ITAQ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ITAQ评分中服药依从评分(95.32±12.31)分、药物管理评分(17.02±1.03)分、症状管理评分(18.27±2.25)分、自我效能评分(19.26±4.41)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96±13.71)、(13.57±0.79)、(14.86±1.97)、(17.03±3.89)分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714、14.5573、6.2454、2.0771, 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BPRS和SDSS评分比较 观察组BPRS评分(12.98±1.97)分和SDSS评分(0.73±0.0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1±2.49)、(1.56±0.36)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201, 12.5080, 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ITAQ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ITAQ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服药依从 药物管理 症状管理 自我效能观察组 30 95.32±12.31a 17.02±1.03a 18.27±2.25a 19.26±4.41a对照组 30 81.96±13.71 13.57±0.79 14.86±1.97 17.03±3.89 t 3.9714 14.5573 6.2454 2.0771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BPRS和SDSS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BPRS和SDSS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BPRS评分 SDSS评分观察组 30 12.98±1.97a 0.73±0.05a对照组 30 23.31±2.49 1.56±0.36 t 17.8201 12.5080 P<0.05 <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病情具有慢性化、容易复发、逐渐走向衰退的特性[3], 病情的不断复发会导致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和社会功能缺陷程度严重, 并且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据有关临床研究表示[4-6],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旦患病后, 患者的思维、情感、知觉、行为等方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需要予以长时间的药物治疗来维持其良好的康复状态。但是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自知力, 同时药物不良反应又容易引起患者出现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治疗依从性降低, 影响临床治疗[7,8]。因此, 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 还需要予以心理干预及药物管理训练护理模式。

药物管理训练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药物技能、自我保健意识、治疗依从性, 保证患者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促进其康复[9]。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ITAQ评分中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管理训练护理模式还为患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社交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情况不仅受临床治疗的影响, 还受患者的保健意识良好与否和自我管理能力高低的影响[10]。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除了常规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外, 还需要予以药物管理训练护理模式, 这样在改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依从性及自信心的同时, 还可以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待人接物、自我调节情绪、纠正社会功能缺陷, 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康复, 早日回归正常社会生活[11,12]。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BPRS和SD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针对性药物管理训练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 还可以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BPRS和SDSS评分, 促进患者康复,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技能药物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