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的高校学报办刊策略研究

2019-01-26 15:40刘彦超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学报稿件

刘彦超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 廊坊 065000)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频频使用并强调“人民主体”及“人民主体地位”,逐步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达203次地提到“人民”一词,并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2],国家科研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以之指导高校学报办刊工作,对于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概述

(一)主要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条红线。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展为了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目的。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坚持群众路线,倾听百姓诉求,回应百姓期盼,解决百姓难题。二是发展依靠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三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终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新时代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终极目标[3]。

(二)理论渊源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鲜明的时代背景。其既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力量的彰显,是对我们党群众路线、以人为本等思想理论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一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借鉴。中华文化民本思想的萌芽,可追溯至商周革故鼎新之际。《尚书·泰誓上》中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自春秋以降2 000多年,民本思想也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升华。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伟大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学习、借鉴和进一步丰富。三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核心人民观思想的继承和丰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不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民”理论和群众路线、邓小平理论中的以人民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等理论的继承和丰富,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4]。

(三)重大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了人民在历史中的重大作用,明确党的一切工作重心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责任担当,同时又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人民观的思想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二是彰显了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没有改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求大家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和能量,为人民增进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夯实了我党的执政基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保持与人民血肉相连、患难相依、荣辱与共,我们党才能经受住长期执政考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就会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从而夯实最牢固的执政基础[5]。

三、“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的高校学报办刊策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报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发展为了人民”为根本目的,努力做好舆论引导和文化传承工作,以“发展依靠人民”为根本动力,紧密团结广大作者、读者、审稿专家,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终极目标,全面提升学报传播力。

(一)坚持“二为”方针,做好舆论引导和文化传承工作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是我们党文艺工作的根本方针。为人民服务,即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即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根本需要服务[6]。高校学报必须以“二为”方针为指导,积极顺应社会各界的新期待、新要求,努力做好舆论引导和文化传承工作,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升。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学术论文是精神文化产品,积极的作品能指引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污染人的精神领域,误导人的精神生活。高校学报必须毫不含糊地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定不移地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大力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和感染力,增强高校师生及广大读者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始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1)把好舆论导向关

1957年6月7日,毛泽东提出政治家办报的著名观点:“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报社的同志,必须讲政治,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必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每个同志都要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任何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始终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关键所在。”[7]

在高校学报的来稿中,有时会涉及国家领土和主权、民族尊严、党的方针政策、对外关系、民族、宗教、台湾问题等,一旦把关不严就很可能出现政治性错误,给党和国家带来负面影响乃至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学报编辑必须按照“政治家办报”的要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熟练掌握新闻出版的各项政策法规,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不给错误观点和负面信息提供传播渠道,确保所刊发稿件中不出现任何政治性错误。

(2)把好安全保密关

由于高校学报的知识产品属性,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窃取我国家秘密的重要目标之一。他们大肆搜集我国编辑出版的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各种学术期刊,通过分析期刊中直接或间接泄露的信息,获取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情报。近年来,我国一些报刊由于出版把关不严而泄露国家秘密的事件时有发生,教训极其惨痛。例如,国家重大科技发明“两步发酵生产维生素C”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的抗疟药品“青蒿素”、治疗青光眼的药品“T公藤碱-11”、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草药绞股蓝等关键性技术在期刊上公开发表后,被其他国家利用,给我国造成了重大损失。

学报编辑必须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切实增强保密观念,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高校学报编辑部应结合国家有关保密法、保密条例,研究制定一套健全的保密规章制度,明确每个岗位的保密职责,使保密工作贯穿于学报编辑出版工作全过程。在组稿环节,提出明确的保密要求,必要时要求作者提交稿件的“保密审查证明”;在专家审稿环节,要求审稿专家在审查稿件学术质量的同时,也要对稿件涉密与否作出评价;在编辑加工环节,责任编辑要高度警觉,对稿件中不宜公开的内容作删减、替换或模糊化处理;在终审环节,主编不仅要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审查,还要对所有稿件的思想倾向、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涉密等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此外,在高校学报的印刷、发行、存档等各项工作中,也要重视保密工作,确保信息安全[8]。

2.严把学术质量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作为最新科研成果的发表平台,学术交流和传播的园地,高校学报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直接影响着出版物的质量。为确保刊发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规范性,学报编辑必须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严把学术质量关。

(1)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必须树立依法办刊思想。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学报编辑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既要会用法律武器捍卫学报与作者的合法权利,也要勇于修正作者及自身违反著作权法的行为。与此同时,学报编辑要严格遵守编辑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三审制”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保证学报编辑出版工作有序开展。

(2)恪守编辑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工作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编辑是高校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主体,是信息传播的“守门人”,肩负着重大的把关职责。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校学报编辑才能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爱岗敬业、严格把关。鲁迅、茅盾、夏衍、叶圣陶等著名作家,都长期从事过编辑工作,他们高尚的编辑职业道德为后人所景仰。鲁迅先生说:“编辑应当有清醒的头脑,他应当是最无私的。”夏衍曾把编辑比作厨师,他说:“作为一个厨子,重要的还不止于技术而应该是还有一个心术的问题,偷工减料,懒得出去采办,而随便买些烂鱼臭肉乃至有毒的东西来伤害主人的健康,这是作为一个厨子的天职吗?”[9]

学报编辑应当以老一辈编辑大家为楷模,恪守与编辑职业道德相关的制度或者公约(如《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在稿件录用工作中,勇于坚持原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篇稿件,坚决杜绝“人情稿”“关系稿”;在编校工作中,大力发扬“为他人作嫁衣”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提升来稿学术质量[10]。

(3)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近年来,抄袭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篡改数据、虚假署名等各种学术不端事件频繁发生,严重破坏学术研究发展的生态环境,扰乱正常的学术秩序,阻碍民族创新能力与思想水平的提升,给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高校学报是学术论文发表的重要载体,处于与学术不端行为作斗争的前沿阵地,必须坚决同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作斗争。为避免版权纠纷和虚假署名,收稿时高校学报可要求作者提供所有署名作者签名的“版权协议”,必要时要求作者提供原始实验数据和基金项目任务书,以确保来稿数据、标注基金项目、作者署名的真实性、准确性。收稿后,所有稿件均须上传论文检测系统予以查重,有条件的编辑部可同时上传多个论文检测系统,以最大限度弥补单一检测系统数据库的不足。为防止一稿多投作者妄图打时间差“蒙混过关”,可在印刷前再对拟刊用稿件作一次学术不端文献检测。在审稿和编校工作中,学报编辑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也决不可掉以轻心,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通过抽丝剥茧,识别出鱼目混珠之作。此外,高校学报还可以通过加强与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学术期刊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待用稿公示、建立“学术不端作者黑名单”等措施,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打击,最大限度地剔除低水平重复的“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11]。

(4)提升编辑业务能力

编辑加工是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一环,对于确保高校学报质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打铁必须自身硬,高超的编辑业务水平是打造精品学术期刊的保障,只有编辑业务能力过硬,才能够胜任高校学报编辑出版工作。首先,学报编辑要认真学习和遵守《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标点符号用法》《学术出版规范 表格》《学术出版规范 插图》《学术出版规范 关键词编写规则》等规范化文件,不断提升编辑加工稿件的规范化水平。其次,学报编辑要通过积极自学、参加培训班和研讨会等途径不断丰富自身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再次,学报编辑要结合本职工作,积极撰写学术论文或参与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最后,学报编辑还要注意语法、修辞、逻辑关系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提升自身驾驭语言的能力。

(5)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和细化,研究范围不断拓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12]。与此相适应,作为各领域研究成果载体的学术论文也必然涉及众多学科,既有传统学科,也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如果学报编辑对于稿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势必很难对稿件的学术水准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既不能准确遴选出高质量稿件,也无法胜任审稿和编辑加工工作。这就要求学报编辑不仅应具备精湛的编辑出版业务能力,还应具备相关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编辑“既要是一个通才,又要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结合起来”[13]。一方面,学报编辑要通过自学、参加学术会议、参与科学研究等途径,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和热点问题,力争成为学科领域的专家或者准专家。另一方面,学报编辑还必须广泛涉猎众多学科领域知识,不断加强对新知识、新信息的学习,形成多元和立体的知识结构。学报编辑只有不断拓展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度,拓宽自身知识的广度,才能更准确地发现来稿的学术价值或缺陷,有效地与作者和审稿专家沟通交流,提出的修改建议也能更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进而助推学报学术质量的提高。

(二)紧密团结广大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实行开门办刊

作者是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学报编辑出版工作都要基于作者提供的原始稿件。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作者来稿,高校学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者是高校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直接服务对象,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术期刊的价值实现。专家审稿是高校学报“三审制”的核心环节,审稿专家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由此可见,作者、读者、审稿专家是影响高校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因素。高校学报只有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开门办刊,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真正做好编辑出版工作。

1.紧密团结广大作者,深入挖掘优质稿源

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高校学报稿件学术性、科学性、原创性的保证,是优质稿源的先决条件,也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高校学报只有紧密团结广大作者,深入挖掘优质稿源,才能保证刊物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一是学报编辑要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文化团体、社会调查活动等途径,聚焦社会影响力大且与国家重点战略需求相关的前沿领域,积极向国内外知名专家约稿。二是学报编辑要积极聘请学术造诣深、学术影响力大、责任心强、致力于学报建设的专家学者担任专题主持人,开展专题组稿。三是学报编辑要密切关注本校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的学术研究活动,以及重大科研项目研究进展,及时向其约稿。四是学报编辑要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宣传学报,吸引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优质稿件。五是学报编辑也应重视对研究生等青年作者的指导和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提升写作能力,提高稿件的学术性、规范性,为学报提供高质量稿件。

学报编辑在与作者交往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换位思考,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作者,善待每一篇来稿。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作者的信任和支持,建立起稳定的核心作者群,获得源源不断的优质稿件,为提高期刊质量打下良好基础。一是通过学报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及时分享相关学科最新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发布学报选题范围,帮助作者确定撰稿方向。二是加大投稿平台建设,使作者投稿更加快速、便捷,能够实时了解稿件审理进度。三是耐心细致地做好审稿意见反馈工作,对于需要修改的稿件要及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对于不能刊用稿件要真诚地做好解释工作,对于写作经验不足的青年作者要加强引导和培养。四是正确处理“文责自负”与“编辑把关”的关系,尊重和保障作者的著作权,作实质性改动时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尽量尊重作者文风,切忌按照自己意愿和习惯随意修改。五是加大编辑部信息化建设,高效处理稿件,缩短发表周期,尽量满足作者的发表时限要求。

2.紧密团结广大读者,广泛吸纳办刊意见和建议

正如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书解》篇所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读者是高校学报办刊质量的重要评判者之一。只有做好读者调查工作,从读者需要和市场需求出发,才能策划出时效性好、可读性强的选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学报的受关注度。一是学报编辑可借助参加专业领域学术讲座和研讨会等机会,拜访知名专家学者收集办刊建议和意见。二是学报编辑可通过组织召开读者研讨会等形式,就学报办刊工作进行交流和研讨。三是学报编辑还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群、QQ群等社交媒体,实时倾听读者的反馈意见。

3.紧密团结广大审稿专家,努力提升审稿质量

甄选稿件是保证期刊质量的关键环节,高校学报选稿的主要依据来自于专家审稿意见。只有做好审稿专家的同行评审工作,才能更广泛地借助众多领域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弥补学报编辑知识面相对有限的不足,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术公平、提升期刊质量。因此,学报编辑必须高度重视稿件复审环节,努力做好审稿专家库的建立、调整和服务工作。一是学报编辑可通过文献浏览、网站查询和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了解不同审稿专家所涉及研究领域和重点研究项目,以便准确地选择审稿专家。二是学报编辑应定期更新审稿专家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方向,做到精准送审,以提高审稿人的审稿热情。三是学报编辑应有意识地搜集并整理专家信息,建立完善的专家数据库,对于不能胜任审稿工作的人员适时作动态调整。四是在稿件送审、审稿意见接收以及沟通交流过程中,学报编辑应尽力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节省审稿专家的时间和精力。五是学报编辑对审稿专家相关信息要严格保密,切实维护审稿人利益,赢得专家信任。

(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面提升学报传播力

传播力是媒介传播力的简称,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学术期刊传播力,就是学术期刊利用各种途径,将期刊刊登内容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14]。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报的传播力状况不容乐观,极大地制约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如下:一是传播内容严重同质化。我国高校学报“小、弱、散、全”,特色不鲜明,学术质量不高,长期同质化供给,很难吸引读者眼球。二是传播意识和能力欠缺。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学报属于事业单位办刊,规模较小,人员和经费捉襟见肘。学报编辑更多地关注传统的编校工作,传播意识和传播能力欠缺。三是传播广度及速度欠佳。纸质期刊发行方面:高校学报发行范围较窄,多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图书馆。加之,我国大多数高校学报编辑部人员较少,大多时间忙于日常编辑工作,对于发行范围扩展等工作力不从心。这就导致大部分高校学报纸质期刊发行量较小,传播力偏弱。官方网站建设方面:大多高校学报网站内容较为单一,有的仅发布论文目录而不发布全文,有的内容更新缓慢,长期滞后于纸质期刊。数据库平台合作方面:受发送电子文件滞后、没有开展优先出版业务、采取独家代理等原因影响,大多高校学报数据库平台传播工作还有待改善。移动终端传播方面:相当部分高校学报尚未开通移动传播平台;部分高校学报公众平台更新不及时;有些高校学报公众平台只推送当期目录,内容较为枯燥单一[15]。四是传播效果较差。目前,大部分高校学报在各类媒体上所呈现内容无太大差异,难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多种需求,传播效果比较差。五是社交互动性不强。一些高校学报编辑的服务意识尚不能完全适应全媒体语境,不习惯通过新媒体进行作者、读者、编辑间的社交互动并建立强黏性的学术圈子[16]。

作为科技交流的窗口、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以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有效传播形式,高校学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严把学术质量关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学报编辑的传播意识和新媒体素养,大力拓展传播渠道,实施立体多维传播。一是重视纸质期刊发行工作。高校学报编辑部应充分利用四封、补白等形式加大期刊宣传力度,并通过邮局订阅、同行交流、赠阅等方式努力扩大期刊发行范围。二是加大与期刊数字化平台合作力度。高校学报要及时把已出版论文的电子数据发送到数据平台,或是借助中国知网等优先出版数字平台,实现优秀论文和热点论文的快速传播。三是做大做强期刊网站。高校学报要及时维护期刊网站,采取待用稿优先发表、全文免费下载、论文相关信息拓展等途径,满足广大读者便捷检索学报信息的需求。四是加强移动终端传播。高校学报可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客户端等移动终端,借助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图片、文字、音乐、视频、超链接等形式,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知识信息,以顺应受众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阅读习惯;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行为偏好,基于用户的阅读倾向提供个性化、及时化、多样化的点对点服务,增强用户对高校学报的黏性。五是寻求与大众媒体合作。高校学报要与报纸等各种大众媒介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荐学报刊发的优秀研究成果,借助大众媒体扩大传播力。六是做好人际传播。高校学报编辑要借助高层次国内外学术论坛、学术期刊研讨会、期刊博览会等各种会议场合,积极接触各领域专家学者,主动宣传推介所办刊物。七是探索集约化发展模式。高校学报应积极寻求与相关学科学术期刊的合作,联合组建同行专业权威数据库,实现集团化办刊。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高校学报可通过整合自身所拥有的各项资源,打造“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实现学术期刊的纸质版、电子版以及网络版的多样化传播格局[17]。八是积极推进国际化传播。高校学报还要树立国际化视野,通过创办英文期刊、加入国际检索机构、采用国际化出版平台、加入国际化开放存取网站等形式面向全球传播,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软实力[18]。

四、结束语

高校学报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二为”方针,做好舆论引导和文化传承工作;紧密团结广大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实行开门办刊;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面提升学报传播力。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学报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致敬学报40年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