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基层领导干部领导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2019-01-27 05:06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县委书记领导力决策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习近平曾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表达对我国一线领导干部的要求和期望,“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1]。这不仅展现了县委书记作为我国基层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还为解决在“理性人”驱动下县委书记在用权谋事中所面临的各种诱惑与挑战提供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我们党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艰巨使命。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使命不仅呼唤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的伟大人物,也呼唤一批又一批焦裕禄式的忠于党、不忘民、有担当、有底线的基层领导干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县作为中国行政组织结构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不仅承担着落实中央、省、市政策的重大责任,还是党和国家直接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然而,尽管如此,在中国广袤的疆域内,因为很多县远离城市,所以这样的重要战略地位常被“山高皇帝远”的现实所冲弱。加之,实行市场经济模式以来,“理性人”驱动假设带来了对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肯定,所以这样的冲弱作用被进一步深化了。面对基层,矛盾多多;面对基层,诱惑多样;面对基层,挑战多重。三者的叠加共同构成了对以县委书记为代表的基层领导干部领导力提升的倒逼机制。面对这样的倒逼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以县委书记为代表的基层领导干部领导力的提升提供了三个重要的维度。

一、心中有党、心中有民,为提升基层领导干部领导力提供了重要的政治维度。

(一)从政治维度提升基层领导干部领导力的重要性

首先,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以县委书记为代表的基层领导干部是我党在县域等基层执政的被委托人和代理人。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被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基层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不仅起着重要关键的作用,而且有时会产生“异化”。这里的“异化”表现为在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工作,和金钱美色、潜规则等各种严峻考验时,基层领导干部没能经受住各种诱惑和算计,以权谋私、以私侵公最终造成了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等各种严重后果。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之间也常常会发生博弈,表现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等等。为此,我们需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抓手,强调基层领导干部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为解决我党执政过程中在党和国家的执政体系中出现的委托代理问题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其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危难中走出,正在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在危难中,党与人民保持了深厚的鱼水情,革命战争年代流传的“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民谣便是印证。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从弱到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获得、巩固和加强离不开党群之间的鱼水深情。为此,当前作为社会问题的直接感知者、作为政府形象的最前端塑造者的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更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通过这一重要纽带来维护和增强党与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厚植“民心”这一最大的政治,为把中华民族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提供更多情感动力。

(二)政治领导力是基层领导干部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的关键

实现基层领导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的目标,我们党就要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党的政治领导力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握发展大势、驾驭全局工作的领导能力[2],而它的首要特色就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这一政治理念和行为原则。提升和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党执政过程中出现的委托代理问题,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基层领导干部在执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作为”“懒作为”“慢作为”现象,还为提升党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供支撑和前提,为进一步提高党执政的合法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保障。

提升与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要以正确的政治决策力为关键和核心。就基层领导干部而言,其政治决策力不仅应包含以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为导向和重点的政策制定能力,还应包括在此基础上的政策执行能力。笔者认为政治决策力是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政治领导力提升的关键和核心的原因在于:首先,基层领导干部政治决策力拥有丰富而深远的意义。对县级政府而言,决策是县级政府运行职能中的重要一环,它贯穿于县级政府管理的全过程,而高质量的决策则是其有效履行职能,完成自身使命的基础性条件[3]。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决策的角度来看,这就要求直接联系人民群众的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在执政过程中要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面对现实中不断涌现的基层矛盾与问题,不仅在保证政治方向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还要特别重视民主决策,可以说,基层领导干部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的民主决策力、在保证政治方向基础上的科学决策力和依法决策力共同构成了基层领导干部政治决策力的内涵。这就决定了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提升政治领导力要以政治决策力为核心,通过政治决策力的提升来提升其政治影响力,最终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挥员”的政治领导力的提升为切入点落实党的执政理念、维护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党和国家、民族、人民之间的良性循环;其次,基层领导干部政治领导力最终要通过政治决策力来体现。县是我国国家政权体系的重要基层环节,其“带领人”县委书记不仅承担着落实中央、省、市政策的重大责任,还肩负着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这样县委书记能否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通过其决策能力和权力的行使发挥其统揽县域全局、协调县域各方的作用,能否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下用好手中的“指挥棒”,最终都要通过这些责任与职责的落实来体现和衡量,而这些责任与职责的落实就是县委书记政治决策力的体现;

二、心中有责,为提升基层领导干部领导力提供了重要的伦理维度

(一)从伦理维度提升基层领导干部领导力的必要性

首先,基层领导干部所在职位的职责特性要求基层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责”。权力与责任是相对应而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权责一致原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位子”与“担子”的关系。作为我国“一线指挥员”,县委书记不仅承担着为几十万、上百万人的改革发展谋稳定大计,还需要管理千头万绪的事务,包括处理一线的社会矛盾以维护社会的稳定,执行上级部署以落实中央政策、维护党中央权威,还包括处理一些前沿的突发事件等。这样的职责特性决定了县委书记要把责任与担当摆在比权力更重要的地位,要把党和人民放在比追求个人利益更关键的位置上。其次,我国当前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要求基层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责”。综观我国党政领导干部交流的历史,其从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有雏形,至2006 年8 月《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发布,我国干部交流制度已逐步走向成熟。这一制度的不断成熟为我党锻炼培养干部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优化了领导班子结构,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4],在当前的情况下,最关键的是寻求在固定约束条件下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解决办法,而“心中有责”也即拥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便是对此最好的回答。

(二)德性领导力是基层领导干部做到“心中有责”的关键

确保基层领导干部做到“心中有责”,首要和关键是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德性领导力。基于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力,本文采用儒家学说对德性领导力的阐述,即德性领导力是通过提高领导者自身内在的德性修养,由内而外地将德性转化为德行实践,从而影响整个组织的伦理价值观,形成组织的伦理氛围,进而影响组织成员的道德行为的一种卓越的伦理领导力[6]。它是一种与组织领导力、政治领导力相对应而存在的,而且能够对组织领导力和政治领导力产生很大的引导和影响作用的领导力因素。可以说,基层领导干部的德性领导力的提升不仅强调其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也强调其个人品德的提升,实质上其职业道德表现和个人道德品质不仅是基层公务员仿效和学习的榜样,还是激发基层公务员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构建与人民群众良好关系的重要激励因素。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政党的政治属性意味着党内成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各方面能力和效能的提升必须以政治性的强调为基础和前提。加之文化氛围和环境对个人道德行为选择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实现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德性领导力提升的目标首要在于营造良好党内的政治文化氛围,也即在明确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核与方向的基础上,为党内良好的政治文化的培育营造氛围,进而通过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氛围的塑造为党的基层领导干部乃至整个党组织的德性领导力的提升和加强提供保障和推动力。

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政治过程当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发挥效用[7],其在中国共产党党内表现为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文化,它不仅突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具备的政治属性,还具有以精神追求为核心,以制度完善为保障,物质器物为导向的特征:物质器物是中国共产党组织文化的表层,其可从建筑风格、办公室布置、实体标语等方面体现出来,它不仅能间接地反映我党的组织文化,还能从某种程度上激励和促进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制度完善则强调党内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在此基础上这些法规制度执行力的不断提高;精神追求强调党员要坚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真正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自己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从而使党培育出拥有崇高务实的党内信仰文化[8]。从这一特征入手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氛围,我们首先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并以此为核心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落实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还应在此基础上不断构建与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相一致的物质器物,为实现营建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氛围的目标提供持续的激励因素。

三、心中有戒,为提升基层领导干部领导力提供了重要的规矩维度

(一)从规矩维度提升基层领导干部领导力的必要性

“戒”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表述为:防备、警惕;戒除;禁止做的事情等,将其适用于我国以县委书记为代表的基层领导干部意义重大。首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1]”人民是我们党以及领导干部权力的所有者,包含基层领导干部在内的领导干部是权力的使用者。人民与领导干部之间权力的授受关系要求我国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处于一线的、直接接触人民群众的基层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在权力运用过程中要“心中有戒”。其次,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群众基础也要求基层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戒”。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新年贺词中说,“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9]”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最终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年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依靠并造福于人民,从而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党和国家过去现在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终将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此基层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戒”,在执政过程中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有作为的实践成果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群众支持系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勾画更大同心圆。

(二)讲规矩是基层领导干部做到“心中有戒”的关键

基层领导干部做到“心中有戒”重要的是要讲规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7 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干部守纪律、讲规矩,不要跟组织玩小聪明,否则总有一天会毁了自己。[10]”。讲规矩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支撑敢担当的底气[11],是破除党政系统和社会系统内不良“潜规则”的重要利器,还是引导良好社会氛围和风气形成的重要示范和激励力量。

作为权力人物和公众人物,以县委书记为代表的基层领导干部因其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所以其道德操守和道德行为会对社会公众和人民群众道德操守的培养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明显表现为其对社会公众以及人民群众思想行为的示范和带领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国古代就要求县令‘导扬风化’”[1]。实质上,这样的要求与西方基督教、新教等宗教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导向异曲同工:在西方,以基督教、新教为代表的宗教体系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选择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包括积极进取、全力以赴精神在内的社会风尚为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伦理基础;在中国,不仅古代就要求处于基层的官员“为政以德”,通过基层官员个人德性修养的养成来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的形成,而且当前我们也在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社会化的基础上,强调包括基层领导干部在内的领导干部对权力的敬畏、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并通过逐渐扎紧的制度的笼子和逐步推开的正向激励来实现此目标。这样的实践本质上是通过政治系统力量来推动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与习惯的形成,从而为社会资源的更有效配置、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基础。

而就守规矩的内涵而言,其不仅强调基层领导干部决策时要体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要求,更要求基层领导干部要坚守为官从政的底线,正确处理“权”和“钱”这两个稀缺资源的关系。对于“权力”与“金钱”这两种社会重要的稀缺资源,前者代表了其所有者所拥有的处置和分配其他社会资源的垄断性,后者代表了其所有者所拥有的影响他人或雇佣他人的劳动从而进一步通过马太效应的发挥来占有社会上更多资源的垄断性。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这两种具有垄断性倾向的稀缺资源如果同时长时间集聚于某一群体手中,则会产生社会资源分配严重的不公平以及低效率。而这一不公平与低效率也会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进一步恶化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处境并增强其内心的不公平感。所以作为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应有守规矩和自我规范意识,做到“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要不当官”。

猜你喜欢
县委书记领导力决策
县委书记的榜样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陈行甲 从县委书记到公益名人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领导力的“蓝海战略”
领导力愿望清单
《领导力21法则》
基层干部眼中的县委书记
2009的50位最具领导力的CEO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