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发展理念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

2019-01-27 10:41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理念

(中共中央党校 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2015 年10 月26 日至29 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本次全会的公报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P6)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再次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P24)从被提出的背景和本身的针对性来看,新发展理念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党的建设,但是党的自身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多方面也是相通的。从内容上来看,新发展理念也可以被应用到党的建设这一领域之中以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创新理念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

习近平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3](P3)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拥有未来,中国和中华民族是如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如此。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一个先进的政党在自身建设问题上一刻都不能停止创新的脚步,否则就会导致封闭僵化;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唯有此才能够永葆先进性。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一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开拓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自我革命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更是鲜明地体现了创新这一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党的建设领域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最终在党的十九大上形成了目前的“5+1”格局——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并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当前,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征程中依然要牢固树立创新理念、破除守旧思想。这既是从党的历史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是在未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并长期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之举。

二、协调理念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础在全面。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既不能搞“看人下菜碟”,也不能只重视党的建设的某些方面,而是必须要将全部党组织、全体党员都管起来并且将党的建设中的各个方面都加强起来。这就要求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并坚决贯彻协调的理念和内在要求,如果没有“协调”则不可能实现“全面”,也不可能落实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更不可能真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党的近百年历史证明:什么时期能够贯彻协调理念、在全党上下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则党的建设在什么时候就会取得显著成效,反之就会使党的建设遭受挫折甚至巨大损失。协调理念对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动,干部群众齐迈步

政党的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由一个个党组织和一名名党员具体组成的,中国共产党同样如此。截止到2018 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共计拥有9059.4万名分布于各行各业的党员和461 万个基层党组织。党员众多、党情复杂,这就要求党在加强自身建设、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既不能“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也不能“下面波涛汹涌、上面稳稳当当”,而是要让高层和基层一齐动手、共同迈步,实现无禁区、全覆盖。2013 年1 月22 日,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在谈到反腐败问题时讲到:“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4](P176)2016 年1 月,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在“打老虎”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之时,习近平又专门讲到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这一问题。当前,在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的过程中,要继续坚持上下联动,让高层和基层步调一致、齐头并行,防止出现“错位运动”或“卡壳”等现象。

(二)数管齐下,各项建设齐向前

党的建设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涉及到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等方方面面,各个方面相互影响,因此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各个方面一同推进而不能搞“单兵突进”甚至“孤军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既设定高线又划定底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协调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避免了“单打一”,党的各方面建设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前和今后,要继续坚持数管齐下、全面推进的原则,在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下协调推进党的各项建设,防止出现“瘸腿”等不协调的现象,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既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党的建设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

三、绿色理念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

绿色是生态文明的标志性颜色、是生态良好的标签和标志。在自然环境中有自然生态、在社会环境中也有社会生态。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为基础、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作为依托,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社会生态特别是其中的政治生态也同样要山清水秀。所以,对于一个政党来讲,在党的建设中必须要树立绿色的理念、注重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讲,绿色的理念注重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和谐问题;就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讲,绿色的理念注重解决的是人与社会生态之间的和谐问题;而就党员与政党的关系来讲,绿色的理念注重解决的是党员个体与这个政党的党内政治生态之间的和谐问题。一个国家的自然生态如果遭到破坏则全体国民都会成为受害者、一个社会的社会生态如果遭到破坏则全体社会成员都会成为受害者,而如果一个政党的党内政治生态遭到破坏则全体党员(无论党内职务的高低)也都会成为受害者。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生态至关重要,不仅直接关乎着党的建设能否取得成效、而且关乎着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江山的稳固,当然也关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最终实现。正如习近平所讲:“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4](P33)绿色的理念体现着对美好的向往、也体现着对全面发展和永续发展的追求,故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个角度来讲,绿色与中国共产党的底色——红色并不是毫不兼容的而是有着很强的契合度的,全面从严治党不仅不能脱离绿色的理念、而且还必须牢固树立并坚持绿色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高度重视,“政治环境”“政治生态”等均成为了热词。当前,只有用绿色的理念引领、推进党的建设进而实现“红色政党、绿色党建”(当然这里的“绿色”并不是指本质的政治颜色而是指打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才能够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才能够进而从总体上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将绿色的理念应用到党的建设中以改善党内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这是推进党的建设走向深入的一项必要条件。

四、开放理念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

现代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在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在维护主权、坚持“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坚持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而在党的建设中亦是如此,也要秉持开放的理念,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党的建设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开放理念对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是党只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这种情况就决定了党不可能生存、发展于真空之中而是必须要与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保持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执政权是人民群众所赋予的,党的性质和党所处的地位都决定了党必须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党员必须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习惯于在受人民群众监督的环境中工作,这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对党的监督,是对党员领导干部走向消极腐败的积极预防,既是督促也是爱护,这与对党以及党员领导干部的信任与否是两码事,与保守党的秘密也是两码事。早在1957 年4 月,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就讲到:“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我们如果关起门来办事,凭老资格,自以为这样就够了,对群众、对党外人士的意见不虚心去听,就很容易使自己闭塞起来,考虑问题产生片面性,这样非犯错误不可。”[5](P270)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逐步深入,“群众监督”也日益得到强调和加强,党的十九大之后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更是体现了党“真心捧在百姓前”的决心。当前和今后,在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的过程中,党依然要自觉地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防止“小错不断、终酿大错”的现象出现。

(二)积极开展反腐败领域的国际合作

反腐倡廉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将党的建设引向深入的重要一步。40 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与世界在各方面的联系愈加紧密,因此,海外也成为了一些腐败分子眼中的“避罪天堂”。这些腐败分子在东窗事发前后选择潜逃海外,成为“海外之狐”,能否将他们“猎”回国内并绳之以法关乎反腐败斗争的成败。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将惩治腐败的“红色天网”撒向全球、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红色追逃”,也使得加强与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反腐败合作成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树立开放的理念,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合作的框架和平台、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真正实现“寇能往我亦能往”,让已经外逃的腐败分子彻底无处藏身、让企图外逃的腐败分子彻底丢掉幻想。“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哪里,都要缉拿归案、绳之以法。”[2](P54)

(三)吸收世界其他政党的经验教训

2013 年4 月,习近平在讲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说:“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6](P39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家的发展需要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而党的建设也需要吸收世界各个政党的经验和教训。世界政党无论规模大小、人数多少都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在自身建设上都有着宝贵的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在立足自身实际的前提下向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党学习、吸收世界上各个政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经验,当前和今后依然要继续坚持。当然,内因是根据而外因只是条件,党在吸收世界各政党的经验教训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更不能忘记“立足自身的历史和现实”这一根本点,不能“不念自己的经而总是想着西天取经”、更不能搞“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而要在扩大对外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定力、把稳舵盘,在吸收外来的同时也要积极为世界各政党的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五、共享理念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

共享是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本质性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由众多党员组成的,广大党员在党内拥有主体地位,党的建设是全体党员的事情而不只是党内一些领导人或者少数人的事情,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全体党员的共同参与,“少数人热火朝天、多数人冷眼旁观”是不可能搞好党的建设的。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深刻地吸取了历史教训,在强调集中统一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发扬党内民主。除了将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保障党员权利等内容载入党章之外,2004 年9 月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对党员权利的内容以及保障措施都作了详细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同时对保障党员权利、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以保证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也多次作了强调。2013 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到民主决策问题时指出:“要发扬党内民主,营造民主讨论的良好氛围,鼓励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允许不同意见碰撞和争论。”[4](P24)2016 年10 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讲到党内监督问题时又指出:“党员民主监督是党内监督的基本方式。党员的民主监督不仅是权利,更是不容推卸的义务,是对党应尽的责任。……各级党组织要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鼓励和支持党员在党内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4](P207)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共享的理念。2017 年12 月,《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党内民主的发展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也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共享理念在党的自身建设中的应用。在当前和今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的过程中依然要牢固树立共享的理念,不断发展党内民主,切实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基本权利以增强广大党员的主人翁意识进而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让广大党员都能够真正认识到“党的命运和我息息相关”、都能够真正做到“以党为家”,实现“人人依规行使权利、人人积极履行义务”,唯有如此才能落实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并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

新发展理念是指导、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也能够应用到党的自身建设之中以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当然,新发展理念是观念意识而不是具体措施,是概括性的理论指引而不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下一步,如何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应用到党的建设之中还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还需要在新发展理念和党的建设之间架起各种“桥梁” 进而让新发展理念真正落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

猜你喜欢
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理念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彭真关于从严治党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