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2019-01-27 23:44易新涛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易新涛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研究日趋活跃,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党建研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必须结合党建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充分反映党建的生动实践,及时回应党建的实际需要,注重解决党建中的实际问题。而农村基层党建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经常性和实践性;农村基层党建研究在党建研究中所处的层级最低、起步比较晚、理论积累不足。因此,当前农村基层党建研究存在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理论色彩不浓、理论性不强,缺乏必要的体系。从总体上说,成果数量少,层次不高;经验总结和工作探讨多,理论思考少;浅表性研究多,深层次挖掘少;一般性问题的简单重复多,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创新性分析少;碎片化问题研究多,系统性理论构建严重不足;单一方法多,多方法融合少。就理论自身而言,对基础概念和研究对象的认识没有形成共识,对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渊源、实践源流和现实应然缺乏深刻考量;研究内容不全面,畸轻畸重,甚至存有许多“空白点”;结构庞杂,缺乏规范而系统的逻辑体系。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理论的程度。”[1]11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深入探讨农村基层党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建构其研究体系和理论体系,无论对于推动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还是对于强化对实践的指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农村基层党建的研究对象

开展农村基层党建研究,必须首先明确其研究对象。任何研究都有特定的对象,即研究活动的特定指向或目标,包括人、群体或组织、现象和事物等。农村基层党建研究的对象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街道社区、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以及其他基层单位中的基层党组织相比较,它既具备基层党组织所共有的一般属性,又有自身特点。

第一,数量大、类型多、层级低、覆盖广。就数量而言,截至2018 年底,全国现有基层组织461万个,其中31610 个乡镇、545189 个行政村已建立党组织,覆盖率均超过99%,约占全国基层党组织总数的12.51%。[2]就类型而言,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党内法规规定,它主要由四种类型构成。一是乡镇党委和村(即行政村)党组织,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部分。二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社会组织中成立的党组织。伴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乡村社会的急剧转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农村组织形式日益多样,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以及各类社会组织、服务组织大量涌现。对此,各地应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具备单独成立党组织条件的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成立党组织;规模较大且跨区域、跨行业、跨城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如农、运、商、贸联营公司,符合条件的,应当成立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三是村改社区的党组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一些村落迅速演变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流动人口聚集地;按照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一些地方进行合村并组(点)、扶贫搬迁、工程移民等,原有的传统建制村合并为新社区,应同步调整或者成立党组织。四是农民工中的流动党组织。全国游离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总量28836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 万人,本地农民工11570 万人。[3]流动党员较多,工作地或者居住地相对固定集中,应当由流出地党组织商量流入地党组织,依托园区、商会、行业协会、驻外地办事机构等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加强教育管理,流出地党组织应当加强对外出党员的经常联系,可以在外出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就层级而言,它是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处于党的组织体系中的最基层。就覆盖面而言,农村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以上[4],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59.58%。[3]

第二,定位明确。我们党是一个由中央、地方和基层三级组织构成的功能有别、结构有序的统一体。“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5]72,“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是坚强战斗堡垒。[6]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7]72。习近平多次指出,只要把基层党建工作抓好了,我们的基层党组织牢不可破,我们的党员队伍坚不可摧,党的执政地位就坚如磐石[8];“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党的执政基础就能坚如磐石”[9];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10]684。可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定位就是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是农村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战斗堡垒,是乡村社会中各种组织、各项工作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是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功能多元化。定位决定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一是政治功能。它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功能,是“魂”。即确保坚定的政治方向,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强化政治担当,创造性地完成政治任务,充分发挥政治作用。二是领导功能。党明确赋予它在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全面领导功能,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地位不动摇”[7]。它主要体现在贯彻落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策部署、基层社会中各种组织和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等诸多方面。三是服务功能。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是“根”。它扎根于基层第一现场,最直接、最广泛、最密切地联系着群众,组织、宣传、凝聚群众,既要集中群众智慧,反映群众意愿、要求和呼声,又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四是自我管理功能。它是落实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重大政治责任的重要落脚点和有力抓手。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坚强有力,党员才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的根基才会更加牢固,党才会更有战斗力。

第四,职能高行政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仅是“领导核心”、“战斗堡垒”的高度政党化组织,而且是承载着大量行政事务、无所不包和无所不能、全能型的高度行政化组织。《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要求,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应履行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议、讨论决定辖区各项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重大问题、领导乡镇政权和各类组织(村党组织要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政治生活)、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干部建设(村党组织要组织、宣传、凝聚和服务群众)、领导辖区的社会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等六项职责。[7]《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规定,除基本任务外,村支部要重点承担“全面领导隶属本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工作,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领导村级治理,建设和谐美丽乡村。贫困村党支部应当动员和带领群众,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11]。可见,农村基层党组织“上管天、下管地,左管油盐酱醋、右管生儿育女,大到国家民族、小到鸡毛蒜皮”。它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策部署,完成上级部门的多项行政命令、工作任务、考核指标,以及名目繁多的“一票否决制”和“第一责任书”;进行辖区内基层民主政治、农村经济、乡村文化、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社会治理、社会保障、脱贫攻坚等各项政策;加强自身建设,指导下级组织建设。

第五,点多、线长、面广。农村党组织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涉及千家万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事小情总要穿过这根针。”农村党组织的工作涉及所辖区域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全域性、全程性、全员性。当前,由于我国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转型势不可挡,利益关系日益多样,人们的价值理念日趋多元,农民的政治经济利益诉求各异,各类矛盾更加凸显且交织互联,农村发展任务更加繁重,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突出地表现为难沟通、难落实、难发展。

二、农村基层党建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明确农村基层党研究对象后,我们有必要探讨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伟大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由多个环节和诸多问题构成的系统工程;农村基层党建研究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因此,我们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农村实际,针对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以组织支撑、战斗堡垒、领导核心、桥梁纽带为目标取向,既要研究理论渊源、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又要分析和思考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运行机制、党建责任和保障等,从而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

第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2]544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或理论指导之下进行的。农村基层党建也不例外,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党和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系列重要讲话所形成的系统化的农村基层党建思想;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及其各个方面建设的党规党法所彰显出的思想元素。这些原理、思想、论述、思想元素在本质上一脉相承,同时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成为当今农村基层党建及其研究的理论渊源。

第二,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毛泽东指出,事物在发展的全过程甚至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13]314。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各个阶段,由于时代背景、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中心工作有所不同,农村基层党建呈现出阶段性。但是,我们党始终重视农村基层党建,在组织设置、带头人和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党内政治生活、解决软弱涣散问题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三,功能和组织力建设问题。一是功能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指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政治和社会生活、或基层社会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它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定位所决定,也集中反映了基本定位的性质和要求。我们应着重探究加强功能建设的时代应然、功能的内涵与外延,功能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当前功能建设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其原因,加强功能建设的方式方法、主要途径、具体措施,等等。二是组织力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指凭借自身的组织体系和所掌握的内外资源,在基层社会中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合力,包括引领力、战斗力、执行力、凝聚力、向心力和自我革新力等。[14]在农村基层党建中,组织力建设是“牛鼻子”,提升组织力是“举纲执本”之举。我们应着重理解和阐释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概念,分析它的内涵和外延、构成要素,以及提升组织力的阻碍因素、思路与对策等。

第四,组织设置问题。党组织设置是农村基层党建的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组织设置不健全、不协调。对此,应着眼于党的工作和组织有效覆盖,重点思考以下问题。一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运动的不断推进和整个社会的变迁,在大量涌现的新型经济社会组织、高速发展的新业态、快速出现的新领域中,如何创新组织设置问题,消除“空白点”。二是在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基础上,如何调整和优化设置现有的基层党组织,既解决与现实需要“不匹配”问题,又能满足多元化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应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的形势,最大限度整合、配置、优化和发挥基层治理资源的组织优势。三是在合村并组(点)、扶贫搬迁、工程移民等过程中村改社区新建党组织如何避免简单组合问题。四是在跨村、乡、县以及城乡、产业、身份以及农、运、商、贸联营的社会经济组织中如何联建党组织。

第五,带头人队伍和班子建设问题。这是农村基层党建最关键的问题。当前,这一方面问题突出表现为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后继无人。对此,要着力思考怎样打好“选、育、管、用、帮、激”的组合拳问题。具体有以下问题:如何优化选拔标准,扩大选拔视野,选优配强,储备好农村后备干部,切实解决好“选人难”“人难选”的问题;如何通过搭台子、引路子、交任务等,用好用活干部,使之在不同岗位实践中增长见识,在锻炼中增长才干;如何进行精准性和实效性的培育培训,切实提升他们能干事、干成事的能力;如何科学管控,既确保管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不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进行关怀和帮扶,用真诚感化他们的内心世界,用情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活力;如何完善物质待遇、政治激励、搭建发展通道等方面的一整套激励措施,让他们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此外,还有如何完善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如何实施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如何建设一个人员健全、结构合理、分工协作、整体素质好、特别能战斗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等。

第六,党员队伍建设问题。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农村基层党建最经常、最基础的工作。当前,最主要问题是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党员没有党员样子”。因此,应着重研究:如何既优化结构,加大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妇女中发展党员力度,又严把“入口”;如何把培养、教育、管理、监督贯穿全过程,增强针对性、有效性,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如何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思想、意识和能力上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必要的平台;如何从严管理、疏通“出口”、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如何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落到实处;如何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消除“口袋”党员、“空挂”党员、“失联”党员、“党外”党员。

第七,增强党内组织生活的活力问题。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当前,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活力不强。因此,农村基层党建应该以加强党内组织生活为着眼点,让党内组织生活“严”“实”“活”起来,实现从“偏于形式”向“突出作用”转变,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具体来说,就是如何让党内组织生活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如何突出组织生活内容的针对性,着力解决与中心和大局、与群众的关切、与党员的实际和需求结合不紧的问题;如何切实提高党内组织生活质量,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各种新媒体等新条件,创新活动方式。

第八,软弱涣散的持续整顿问题。软弱涣散、“有组织,没力量”是当前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找准软弱涣散症结,着力研究和集中治理特别明显、亟需破解、有损基层党组织地位和功能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瘫”,即书记不胜任现职或工作不在状态,班子配备不齐,素质能力差;“散”,即班子内部不团结、不协调以至于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软”,即不担当、不负责,碰到问题躲着走、绕着走,不敢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不敢亮明观点;“弱”,即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引导群众能力不足,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套路化、简单化和行政化倾向严重,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偏”,即重业务轻党建、重发展经济轻意识形态工作;“空”,即组织空缺、空转,工作无人管、没人抓;“懒”,即为官不为,消极怠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邪”,即民主意识不强,作风霸道,办事不公开,处事不公正;“乱”,即将制度变成“稻草人”,换届选举拉票贿选问题突出,家族、宗族、宗教影响和黑恶势力干扰渗透严重,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混乱,社会治安问题和信访矛盾集中;“贪”,即“雁过拔毛”“吃拿卡要”等不廉洁、不干净,甚至“小官大贪”“小官大腐”等“微腐败”。应该分别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因、表现、危害;如何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如何防止回潮和反弹。

第九,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中的机制和关系问题。组织运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定位和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当前,农村基层党建中运行不畅、关系不顺的问题依然很严重。要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正常、有效和规范运行,就必须建立相关机制、处理好各种关系,使之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一是如何建立、健全和优化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包括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培育、监督、奖惩、激励机制,日常工作、民主议事、联系群众、责任落实的机制,与上下级党组织、同级人民政府或自治组织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经费的保障机制、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对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机制等。二是如何正确处理运行中的几个重要关系。包括党建与经济建设、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两委”之间的关系,第一书记与村党组织书记、建制村党组织与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关系,乡镇、村党组织与跨村、乡、县以及城乡、产业社会经济组织中联建党组织之间的关系等。

此外,还要思考农村基层党建的责任与保障问题。包括如何健全各级党委尤其是县级党委抓乡促村党建责任制,如何落实“一定三有”①等政策,如何加大农村基层党建基础保障力度,如何落实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如何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农村基层党建环境等。

三、农村基层党建研究的主要方法

明确了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后,还需要有创新的工具和手段,即研究方法。只有找到了适合农村基层党建研究的科学方法,才能准确认识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一特殊的研究对象,从不同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推动农村基层党建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而农村基层党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内容的多面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多元性。因此,在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扬长避短,在综合把握的同时,不断加以创新。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方法。党建学科属性的关键在于“姓马”“姓党”。[15]作为其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农村基层党建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历史、实践,在解决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同时,不断对实践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凝练和提升,形成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体系,以指导新的党建实践。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背景,针对农村基层党建中存在或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加以分析、研究、解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找到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第二,历史研究方法。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重视农村基层党建,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既包括成功经验,也包括挫折和教训。农村基层党建研究承担着梳理历史脉络、总结基本经验、探索内在规律性、提供理论支撑的功能和任务。采用历史研究方法,首先要将历史碎片进行梳理,划分历史阶段,进而展现完整、系统的农村基层党建的历史进程;研究和总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在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区域的基本经验;进行各个阶段之间、不同区域之间、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之间的比较研究,凝练出农村基层党建及其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从而丰富和完善党建理论尤其是农村基层党建理论,推进当今农村基层党建实践的发展。

第三,文献研究方法。这是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最基础的研究方法。农村基层党建研究必须思考其理论渊源、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探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建设、组织力的提升,从不同角度考量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加强建设的对策和措施进行理论假设。所有这些,都不得不借助文献,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的重要论述,以及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农村基层党建及其各个方面建设的决定、规定等,不同历史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及其各个方面建设的统计资料、总结报告、会议记录、资料汇编、档案资料等,农村基层党建及其工作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的研究性文献等。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搜集、鉴别、整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系统梳理农村基层党建的发展历程,全面总结其基本经验,对其发展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

第四,理论分析方法。农村基层党建研究具有很强的党性,以及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它既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渊源,也有长期的党建理论积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离不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系统研究和理论思考;丰富的农村基层党建实践经验需要理论方面的凝练和提升;党建学科的发展也需要理论上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农村基层党建研究离不开理论分析方法,即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党建思想来指导,在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借助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就其概念、定位、功能、结构、应然、必然等问题进行理性思维,在此基础上把握农村基层党建的本质及其规律。比如,通过对历史进程的仔细梳理,探讨农村基层党建的发展规律;总结各地丰富的实践活动及其先进经验,凝练出农村基层党建的基本经验;在不同地方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和追踪典型案例,归纳出当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思考解决对策;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人思想、党章及条例和规定、理论研究成果等,提出农村基层党建的应然之义和理论假设,与通过社会调查获取的实然状况相比对,找出问题及其原因,从理论上概括出必然之策;从农村基层党建的整体建设,包括政治功能建设、组织力建设、组织的设置与创新、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内政治生活、软弱涣散治理、制度建设、条件保障、责任落实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建构系统化和逻辑化的理论体系。

第五,实验研究方法。农村基层党建具有更为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由此决定了农村基层党建研究的实践性。它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观察对象,着眼于对实践问题的观察、思考和应用。一方面,将各地实践中的先进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以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高度关注它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努力思考加强自身建设的对策和措施。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实验研究方法。首先,要借助经典文献、党的文件和要求等进行理论准备或预设;然后,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定位、功能及其实现情况,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的表现,采用包括田野调查、集体座谈、个别访谈、个案追踪等在内的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可以获取客观材料;再次,透过大量的现象来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归纳出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当然,农村基层党建具有鲜明的党性;在调查过程中,样本选择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由于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经济基础、文化程度、价值观念、心理状况、成长环境、生活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差异,调查结果主观性强、客观性差,甚至出现偏离;调查环境的不自由,比如当地干部的陪同或知晓调查对象、问题曝光后过分问责、人为干预等,也可能会影响调查结果,甚至会使调查结果偏离实际。而且,实证研究强调价值中立,如果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所获得的数据、案例直接推出所谓的规律,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就可能与党的实际需要之间相差万里。因此,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不能过分依赖、或不能单纯采用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更不能简单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我们采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必须首先预设一定的价值方向,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分析、充分的理论准备;社会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案例主要用于验证理论假设,或弥补理论假设的不足。

第六,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在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主要体现在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来探求农村基层党建的规律性。从纵向上说,尽管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党的使命和主要任务有所不同,农村基层党建的要求、内容、方式等方面既有差异性,也有共性。我们通过纵向比较,既能分析出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经验教训,又能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发现历史规律。从横向上来说,虽然处于同一阶段,党的使命和中心工作、党建的基本要求都基本甚至完全一致。但由于各地实际不同,农村基层党建的模式、内容、方式、方法、手段、效果等诸多方面呈现出差异性。那么,通过横向比较,可以从这种差异中总结出可资借鉴的经验,增强对农村基层党建全面、深入、系统的认识,形成农村基层党建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及其体系。

第七,跨学科研究方法。农村基层党建问题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知识体系,涉及到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首先,农村基层党建研究必然要思考政党的本质及功能、党的组织设置、带头人的选拔任用、班子的配备、权力与责任、权力监督、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等问题,必然涉及村民自治、基层民主等问题,因而主要采用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其次,研究农村基层党建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思考当前建设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还会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以及农村社会转型和变迁、社会结构分析、乡村社会治理、农民社会心理、乡村文化、管理理念、人际关系、组织及其运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内容,因而还需要借助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尤其是农村社会学、民族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信息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破自身的知识边界和学科壁垒,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利于农村基层党建研究拓展领域、提升水平,更好地彰显农村基层党建研究的开放性、延展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刻意而为之,更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注释:

①这是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一项政策措施。“一定”是指给村党组织书记定权责、立规范;“三有”是指让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清华党组织公开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