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专业化队伍 铸造食安品牌

2019-01-28 02:15镇江市丹徒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食品安全导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食安食药监合一

□ 张 峰 镇江市丹徒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好多地方党委政府都喊出了打造“食安XX”品牌的口号。

食品安全工作面广、线长、点多,要守好一方百姓的食品安全,铸造食安品牌,需要食药监人付出相当大的努力。但如何把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做得更好,笔者认为需要完成三个“专业化”——人员专业化,硬件专业化,制度专业化。

人员专业化

知识储备专业化方面

随着市场监管体系的改革大潮,区县工商、食药、质监三局合一,汇入大市场局。现在回头去看,虽然这3年里经历了改革的阵痛期,但就体制改革本身来讲是正确的。当时的三局合一,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了人的问题。之前的区县级食药监管人员大概一个单位30人。合并后市场局的普遍人员在200~400人。貌似人数几乎是爆发性增长,但实际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初期,很多声音都在反映,300个人管的比以前30个人还要累。这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我们监管人员的知识储备不够专业。三局合一,依托的大部分是原工商的班底。而食品安全监管虽然不像药品那么专业性强,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生产、餐饮、流通等环节的检查对监管人员知识、经验的要求都较高。而多年来,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先是从卫生到工商再到食药监,多次体制的改革让食品监管的人员分散出去。没有形成一个延续性的传帮带的体系。为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三局合一后,各地区市场监管局都进行了高强度高密度的培训工作,让监管人员能更快速地掌握专业知识,了解监管工作中的重难点。三年下来,效果十分明显。只有监管人员自身知识储备充足了,专业技能完善了,在日常监管中才能事半功倍。例如生产、餐饮环节的添加剂问题,流通环节的在食品中违规添加药品问题。

人员配置专业化方面

食品安全监管不是精细化管理,不可能用人海战术,同样,没有人也是万万不行的。现在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配置远远达不到国家所要求的每万人3名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要求。但在现有的情况下,各地也都在推的网格化监管,大力发展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人员不足的短板。加强基层食安办建设,以基层食安办去管理、培训两员队伍。现在的两员队伍,都是兼职人员,食品安全协管工作有时放不到首要位置。所以要加强宣贯指导,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必须要做的,什么是可以选择性去提高的。只有依托好两员队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硬件专业化

近年来,食品安全检测站建设、农贸市场快检室建设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实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大力投入,更在基础上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行之有效的武器,才能打好食品安全监管这场战役。但实际使用中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设备使用不专业

现在的农贸市场快检室的运作一般分为以下两种情况:①农贸市场自建自营,政府给予补贴;②完全托管给第三方。在这两种情况中,都存在实际检测中不够专业的情况,如不同的叶菜应该如何检测,是否都需要剪碎等。交给第三方托管相对第一种模式要正规,技术层面要有优势,但费用高,而且也有第三方懈怠工作的情况。

宣传工作不到位

这些快检室的建立往往都投入了相当的资金,但老百姓往往并不了解。食品安全检测工作难以向老百姓日常化地使用快检转变。所以,不论是监管单位还是快检机构,都应该加大这一类的宣传工作。或者对于政府使用第三方托管的,把每年的快检宣传工作也加入到对其考核要求中,每年必须要完成多少起居民自发送检。

制度专业化

随着国家市场监管的成立,省市市场监管局的合并也已经确定了时间点。从制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县区局对接口太多的问题。其实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相对已经比较完善的,但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如加强部门联动。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与公检法进行紧密的衔接合作。如食药环侦的建立,行刑衔接机制,检察官入驻食药监等,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这种通过制度建设来提高食品安全工作的情况还可以继续深入。例如和农委加强合作,了解当地种养殖环节的农兽药使用情况,市场监管局这边根据使用的农兽药,去制定专项的检验项目,做到精准检测,而不需要检测的项目就可以剔除,避免浪费。

结语

食品安全没有终点,希望通过专业化的制度、专业化的人员、专业化的设备设施建设有效的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风险,让食品安全工作能更快更好地发展,铸造当地的食安品牌。

猜你喜欢
食安食药监合一
临平区市场监管局 推进基层星级食安办建设 激发食安共建共治新格局
数字化技术助力食药监管 为民生安全保驾护航
人剑合一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北京市2016年第四季度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企业名单的公告
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调和油的消费提示
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现榨果蔬汁的消费提示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