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逻辑构架探析

2019-01-28 22:54刘建中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时间跨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逻辑

刘建中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导言”部分往往被很多老师忽略,事实上这个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导言”的教学中有三个问题需要讲清楚:一是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价值意义)二是这门课学什么内容? (学什么?)三是怎么学习这门课? (方法与要求)。本文就第二个问题即课程内容的逻辑架构做一浅显梳理,以期宏观上把握教材内容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体系包含中国近现代史的上限和下限即时间跨度问题和基本线索。

一、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跨度问题

对于中国近代史究竟指什么? 它的时间范围是什么? 对此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1840-1919年,二是认为1840年-1949年,近年来,第二种认可较多。为什么? 因为这110年里,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变化,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对此教材开篇就有论述:“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鸦片战争的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学界基本达成共识。但是教材上没有明确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的下限在哪里? 教材中提及:“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也提及在建国100周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能实现。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下限应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即本世纪中叶。也就是说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跨度是1840年-2049年。

二、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也是其内容体系的逻辑架构,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

一是指一根主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近代以来为复兴,我们救亡图存,追求独立解放,追求富裕富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二是指两个历史任务: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独立解放的任务我们已经完成,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我们还在进行中。十九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到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我们要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这第二个历史任务算是圆满完成。

三是指三个阶段:教材中把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分成上中下三编:

1840~1919: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救亡图存,上篇);1919~1949:天翻地覆的三十年(独立解放,中篇);1949~2018:辉煌的历史进程(奔向富强,下篇)。2018年版教材这种分法按照上述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和历史任务的逻辑来看结构非常清晰,也是延续以往版本教材的划分,很有道理。

但是2017年召开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把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结合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中国近现代史经历的三个阶段也可以另外一种划分,供探讨:1840~1949:雄关漫道真如铁,赢得独立解放(站起来);1949~2017:人间正道是沧桑,道路决定命运(富起来);2017~2049:乘风破浪会有时,迈向繁荣富强(强起来)。

四是指四个选择: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和人民做出的四个选择。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应该要重点讲清楚,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四个自信”,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不移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综上所述,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围绕一根主线,完成两个历史任务,历经三个阶段,做出四个选择的历史。

在教学实践中,经过笔者在课堂的梳理,学生普遍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轴线、内容体系的逻辑架构有整体的把握,对后续的课程学习帮助较大。

猜你喜欢
时间跨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如虎
——黄胄画猫贺岁展
逻辑
创新的逻辑
电视剧《父母爱情》受欢迎的原因探析
浅谈回顾性成就报道的创作思路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传感器网络分簇时间跨度优化聚类算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