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题 强策划 打好“专栏组合拳”
——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三个报纸新闻专栏为视角

2019-01-29 14:57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7期
关键词:网约日报选题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地市报社中较早开始融媒改革,改革举措之一就是重组内容生产组织架构,将原先的各报编辑部整合在一个融媒采编平台上。2018年5月,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融媒编委会在推进旗下报纸新一轮改版时,高度重视新闻专栏,从体制、机制和表现形式上重新规划报纸新闻专栏在整个集团内容生产链上的定位。编委会在创办和经营优秀报纸新闻栏目的运作中,明确提出加强选题策划、打好“专栏组合拳”,以《苏州日报》政经主流新闻专栏“深度118”、公益新闻专栏“公益守护联盟在行动”和《姑苏晚报》民生新闻专栏“星期五调查”为抓手,在操作模式上大胆尝试“策划人负责制”——由几位经验丰富的编辑担纲“选题策划人”,让这些有丰富报纸运作经验的策划人来负责新闻专栏。

选题策划人在经过前期调研和初步采访后形成图表式的详细策划方案。这个方案详细到新闻报道结构的设计、主要采访对象的选择、主要采访问题的设计,甚至对于每一部分的采访目的和主题提炼都提出设想。在后期的版面制作时,策划人也介入夜班编辑部,对上版的稿件进行最终修改调整,对每篇稿件和专栏的整体质量负责。而记者和编辑在细节操作上仍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选题在实施中完全可以做到个性精彩,但前提是必须符合选题策划时提出的基本要求。这种操作方式,在不影响现有融媒部门架构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稿件采写的有效性和把握性,特别是提高了记者的工作效率。两三个选题策划人开动脑筋,调动的是融媒编辑部几乎所有记者的战斗力,大部分夜班编辑也能在专栏的“轮战”中得到锻炼。该机制的最大好处,是把各专栏的运作从“单打独斗”变成了聚集团队智慧的“集体大生产”,有利于培养编辑的新闻策划能力,有利于锻炼年轻记者的实战能力,更有利于栏目运作的高效和长效。

“深度118”让主流新闻影响“关键少数”

从2018年5月,《苏州日报》开出了一个政经主流新闻新专栏“深度118”。这个固定在每周四A3版的专栏定位清晰,提出要影响日报受众中的“关键少数”。这些人的“画像”至少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更加关心政治和宏观经济形势,他们渴望了解政治、政策和社会发展能够提供的各种创业创新机会;第二是更加具有国际化视野;第三是更加富有理性、建设性和社会责任感。要让报道打动这样的人群、影响这样的人群,对于报道的政策把握能力、题材策划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和传播创新能力都是考验。

专栏的第一个典型选题是聚焦一位基层社区29岁的第一书记,他自编自演的短视频“书记主播”在社区中非常火爆。编辑与记者一起,对该选题进行认真策划,精选角度,对稿件精细打磨三个月之后,“深度118”专栏用整版篇幅刊发报道《“书记主播”让基层党建“网红”起来》。编辑牢牢扣住“第一书记”“党建”“直播”“网红”等关键词,深入挖掘,“书记主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基层党建工作和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把党建元素引入群众非常喜欢的互联网娱乐平台、实现党建引领和平台传播的有效嫁接等细节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在此基础上,苏报融媒制作团队于当年八九月间推出了一系列内容产品,包括“苏报智库”微信公众号推送评论员调研文章、引力播APP拍摄并播放的视频短片、苏州新闻网网络专题等,充分运用了纸媒之外其他媒介渠道的强大传播力。“书记主播”登上了人民网首页首屏,还被评为“2018年度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新事”。

2018年初,记者从一则土地拍卖公告中获悉,苏州工业用地的出让年限打破原有的50年期限,分15年、20年、30年等不同的使用周期,记者分析信息后觉得这是一条很好的新闻线索,而且对于加快土地要素流动具有重大意义。选题编辑抓住“如何让存量用地活起来”这一新闻点,建议记者再次深入职能部门采访,发现了苏州土地管理部门在存量用地开发方面有很多创新做法。总结苏州在土地的空间、存量、集约、时间四个维度上开发和利用土地的做法,“深度118”推出了《“四维”生长苏州探索“造地”新法》的报道,从多个角度剖析了这些创新做法的价值,探讨了苏州经验将如何在未来解决土地利用的瓶颈问题时发挥作用,以及存量用地开发利用的途径。特别是在报道中预见性地提到低效利用土地的回收,将成为政府增加存量用地、增多调控手段的重要方式。这个观点在2019年5月苏州市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新政中,得到了充分证实。

我们认为,正因为严谨的政经类题材在把握和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这类内容产品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一年来《苏州日报》的“深度118”专栏已经刊发50多期,有40多名记者和编辑群策群力,该专栏还和市委研究室、市网信办等部门合作“苏州圆桌”“苏报智库”等线上政经公众号,纸媒端和移动端之间的内容共享和重组分发,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星期五调查”始终聚焦“关注民生”

在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姑苏晚报》的民生新闻专栏“星期五调查”,定位于“聚焦百姓关心、关注的身边事、烦恼事”,努力增强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始终聚焦民生,把为市民排忧解难作为专栏的使命担当。

听取民声、收集民意,首先需要建立沟通的平台。《姑苏晚报》“96466”新闻热线开通14年来,每天保持24小时在线,时刻倾听百姓声音;近年来新增的“姑苏晚报96466”微博、微信读者服务平台,也同步受理百姓诉求。此外,与苏州市便民服务中心“12345”服务热线建立联动机制,更加丰富了栏目的信源渠道。专栏策划人从中选取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针对性的话题,作为新一期新闻调查的选题。最近一年“星期五调查”专栏刊发的报道中,特别加大力度直面百姓关心的新热点、新难点问题。其中,专题策划《私桩共享能否解决家门口充电难》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普及过程中,人们安装私人充电桩遇难题作了及时回应。苏州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无论是公共出行还是私人出行,新能源汽车在苏州的普及和应用均走在全国前列。然而,不少车主发现,安装私人充电桩面临着一系列难题,比如安装周期长、小区设施有限、引发邻里矛盾等等。买车容易充电难,一时间成为百姓的一大烦恼事,也是人们迫切希望解决的新问题。围绕这个话题,记者从充电需求、现有瓶颈、技术能力以及有效探索等方面,对私人充电桩在普及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做了深入调查。这篇调查报道在新能源汽车车主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并受到各界关注,苏州相关职能部门为此专门召开协调会,缩短了个人申请安装充电桩的周期,部分充电桩厂商也对运营模式作了更新升级,共同推动私人充电桩得到更科学、更合理的利用,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铺路。

还原真相,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编辑从一起普通的网约车交通事故切入策划,顺藤摸瓜,让记者展开了一场针对网约车司机工作状态的调查。通过暗访,记者真实还原了多名网约车司机的驾驶状态,从而进一步挖掘到促使大量网约车司机疲劳驾驶的真正原因——网约车平台的激励制度。提高网约车司机的积极性,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本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业绩、市场,而忽视安全保障,无论对司机还是对乘客,都潜藏着风险。《网约车司机疲劳驾驶怎么破》这篇报道不回避问题,通过理性分析探寻真相,引起了部分知名网约车平台的重视,促进网约车激励制度更完善。

久久为功得正果。该专栏从2007年8月创办至今,每周五准时与读者见面,刊发稿件已近600期。《姑苏晚报》“星期五调查”在2018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评“新闻名专栏”。

“公益守护联盟在行动”守护着“社会责任”

传统媒体是积极开展公益活动的主体之一。但作为媒体机构,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近年来所谓“公益市场化”的弊端。英国经济史学家波兰尼在《大转型》一书中曾清晰论述市场与社会关系,在历史上,从来都是市场嵌于社会之中,一旦市场逻辑漫越,甚至成为社会逻辑,将带来可怕后果。特别是公益泛市场化和过度市场化后带来的急功近利,模糊了社会逻辑和商业逻辑的本质区别和边界。我们认为,较“公益市场化”而言,也许“公益社会化”的提法更为贴切。公益领域本身是“公益+自愿”的动员逻辑,与商业“私益+自愿”逻辑有本质差异。公益作为公共领域,有社会公平正义底线守护功能,如果这里只有市场逻辑和丛林法则,“效率”“专业”“规模化”成为其主流,公平正义和人的尊严作为社会底线可能会被洞穿。主流媒体应当从舆论引导结合舆论监督的角度,高擎“公共利益守护”的大旗。

2012年5月,苏州日报发起创设了“苏州日报爱心基金”。该爱心基金发出了苏州日报公益守护的先声。2019年6月,苏州工业园区高一女生婷婷在阳台收衣服时不慎坠楼,病情危重,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连续多日的跟踪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巨大反响,有筹款平台、众多爱心企业、商会、上百位市民对接“苏州日报爱心基金”,10天内共筹得善款超过18万元,为婷婷解决了阶段性治疗费用……如果说慈善救助救的多是个人,那么“公益守护”关注的则是更多的公共利益。2018年5月,记者围绕苏州市区部分人行道停放非机动车存在乱收费现象,在《苏州日报》和《姑苏晚报》上进行了连续跟踪报道。地方主流媒体针对公共利益话题连续“发声”,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姑苏区人民检察院及时向相关单位发出了“检察建议”。在多部门的共同推动下,市区非机动车停放乱收费持续多年的乱象被终结。从这一事件出发,当年7月,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姑苏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发起成立“公益守护联盟”,并在《苏州日报》开设公益新闻专栏“公益守护联盟在行动”。该专栏定位于“建设性的舆论监督、公益性的新闻报道”,报道不仅切实推动了一系列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得以解决,还先后介入多起群众反映强烈的古构建物被毁、文物遭破坏、古桥被撞受损等新闻事件。“公益守护记者”活跃在苏州的各行各业,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多部门联动升级了古城文物保护协作机制,如古桥被撞引出文保联动机制等。2019年6月,“公益守护联盟”扩容迎来更多“守护人”,古城保护委员会、司法局、公安局、律师协会等成为联盟的首批扩容加盟单位。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公益守护联盟”还将不断吸纳更多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加入,形成保护公共利益的更强合力。地方媒体与检察机关协作、舆论监督联手检察监督共同维护公共利益,在全国尚属首创,这个经验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高度肯定。

公益守护既要善于通力合作,也要选准角度主动作为。2019年初,生态环境部、发改委联合发布的《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3月,苏州日报策划了“公益守护长江行”,派出“公益守护记者”沿着苏州15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深入巡访。从张家港“末代渔民”上岸到常熟“鱼爸爸”的坚守;从刀鱼禁捕到永联村舍弃“江鲜节”;从太仓浏河镇告别“江河海三鲜”到恒大文旅城破土;从张家港东沙化工区的关停转型到智能装备制造基地的崛起;从湿地立法保护到万亩沿江绿色长廊成林……在为期两周的采访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强大合力之下,全社会正在形成“公共利益守护”的理念。

真正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或纵向掘进,或横向延展,打出各种“组合拳”的专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开拓新闻专栏的纵深。过去限于手段,文字新闻信息量有限,而在大数据时代,超级链接式的数据包甚至数据库,可以极大丰富传统纸媒的报道形式和数据集纳。在报纸上,只要插入一个二维码,所有和该报道有关的音视频和相关数据都可以扫码获知。我们在“公益守护长江行”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制作了一个二维码,扫码就能观看“公益守护记者”制作的8分钟短视频。这种阅读体验,既可以让读者在纸媒端和移动端等载体之间自由切换,也能让纸媒有限的文字空间向无限的信息流拓展。善用新闻策划打好各种专栏的“组合拳”,让受众在最短时间最有效了解最大量的事实,不断满足受众的知事权、知情权和知理权,才能真正提升“四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成为“四全”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

猜你喜欢
网约日报选题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网约车平台责任条款的识别方法——基于解释进路的正当规制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网约车侵权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网约车问题研究及对策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网约车安全性提高研究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