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旅游资源再开发的模式与内容

2019-01-29 09:20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昭通市昭通旅游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质量建设与督导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1)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腹心地带,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和云南早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经过十多年的旅游开发,目前昭通已建有大大小小的景区约300余处[注]冯万荣,李继云.昭通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学园:教育科研,2013(4):191-192.。另外,昭通悠久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也构成了璀璨的人文旅游资源,对游客具有一定吸引力。但与全省其他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州相比,昭通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存在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品牌知名度低、队伍建设滞后、产业带动效应低等问题。在全省16个州市中,昭通市旅游总收入排名第13位。与此同时,昭通是云南省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市11个县区中,有10个县区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注]昭通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昭通地区体育志:上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180-239.。如何利用当地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水能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抓住发展机遇,通过旅游扶贫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是昭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昭通旅游资源再开发面临的问题以及开发模式、开发内容等进行探讨。

一、昭通旅游资源再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扶贫面大且贫困程度较深 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辖10县1区,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54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54.3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23%。昭通有24个民族,除主体民族汉族外,属于聚居性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彝族、回族、布依族、白族等5个民族[注]昭通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昭通地区体育志:下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308-312.。昭通是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之一,经过多年努力,贫困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相较而言,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较差。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革命老区、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制约了昭通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和旅游市场的开拓。

当地居民旅游受益不均 近年来,昭通市政府举办过樱桃文化旅游节、苹果文化旅游节、天麻文化旅游节、玉笋枇杷文化旅游节、翼装飞行旅游节、旅游摄影大赛、金沙江奇石艺术博览会、户外邀请赛、水域游泳全国邀请赛、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活动,扩大了昭通旅游在省内外的知名度,也吸引了众多游客。但长期以来,政府对边远山区的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不够重视,各地居民旅游受益不均。据笔者调查,在昭阳区旧圃镇葡萄井景区、水富县西部大峡谷温泉景区等地,政府在每年彝族火把节期间都要举行大型庆祝活动,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宣传,也吸引了众多旅游者,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在永善茂林民族乡、威信县水田乡、水富县两碗乡三角村、永善县马楠乡、昭阳区靖安镇五星苗寨、彝良县柳溪乡等地,尽管彝族、苗族、回族每年都举办各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但由于缺乏统一引导宣传,加之资金投入不足、交通不便,外界对这些活动了解不多,传统节俗活动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效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进城打工,一些传统的民族民间活动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局面。

资源整合配置尚未达到最佳 昭通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禀赋极高,拥有包括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山水峡谷库区资源、丝路古道古镇资源、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温泉养生旅游资源、民族商品旅游资源等七大特色资源[注]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昭通市旅游局昭通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R].云南大学与昭通市校合作研究项目,2001:8.,特别是大山包国家公园、龙头山骡马口世界白银遗址、盐津豆沙关景区、水富西部大峡谷温泉、扎西会议会址、天麻之乡小草坝、金沙江三大巨型电站库区等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分布合理,具有打造区域性乃至国际性复合型旅游产品的禀赋,但受到区位、交通、投入等因素的制约,资源整合配置尚未达到最佳,大部分依托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创新力度不强,吸引力有限。

交通“瓶颈”问题突出 近年来,昭通交通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从总体上看,交通基础建设还比较薄弱,各县区交通发展不平衡,加之昭通各大景区较为分散,基本呈伞状分布在昭阳区周边,加大了游客出行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另外,目前昭通市各大景区、景点的级别不高、吸引力不强,对外地游客尤其是省外游客缺少吸引力。

旅游开发建设滞后 昭通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资源开发时间较短,具有较高品位和较强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尚未形成,旅游开发建设相对滞后。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功能单一,旅游产业的附加值不高;旅游硬件投入、财政支持、人才培育不足,市场管理与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有待提高;旅游规划落实不足,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缺乏带动力强的旅游企业和旅游品牌。

二、昭通旅游资源再开发的必要性与开发模式

昭通的旅游业是以自然景观为主导并由此带动起来的,其旅游产品主要以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观光旅游产品为主。长期以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发展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休闲娱乐、康体健身、养生度假等旅游产品体系开发薄弱,富有参与性、体验性、个性化的旅游项目较少,导致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较弱,难以适应新时期旅游发展态势,不能满足不同人群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因此,昭通需要通过旅游资源再开发,构建复合型多功能旅游开发体系。

昭通市处于川南旅游圈、滇中旅游圈、黔西北旅游圈结合部,同类型的目的地和周边城市必然对昭通旅游的潜在客源形成较大分流,昭通在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地品牌培育、旅游市场开拓等领域面临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在此形势下,昭通需要通过旅游资源再开发迎接竞争与挑战。

昭通山高、谷狭、沟深,山坡地多而平地少,石漠化现象严重,极易导致水土流失、滑坡等环境灾害发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弱;人地矛盾突出,贫困程度较深,人口增长较快。因此,昭通需要在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通过旅游资源再开发,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总体上看,昭通旅游业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既面临诸多挑战,又是开创局面的大好时机。旅游资源的深度再开发,不仅是昭通旅游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昭通市旅游资源再开发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旅游+”开发模式 针对昭通市目前扶贫面大且贫困程度较深、当地居民旅游受益不均、旅游资源整合配置尚未达到最佳、旅游产品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可利用昭通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少数民族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旅游+”开发模式,发挥旅游业与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相互促进、渗透作用,推动交通、城镇、文化体育、农业农村、工业、生态环境建设、扶贫、互联网等与旅游有机结合,发展“旅游+农家乐生态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古遗址文化”“旅游+现代农业产业化”“旅游+特色文化”等开发模式。

“互联网+旅游”开发模式 针对昭通市目前旅游规划落实不足、缺乏宣传和广告意识等问题,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互联网+旅游”智慧化旅游建设,构建昭通旅游网络营销平台。充分利用地方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资源,与旅游业内杂志、市内主流媒体合作,宣传昭通旅游,形成昭通人“爱昭通、讲昭通、销昭通”的社会氛围。加大机场、道路广告、公共交通工具、城市广告、城市多媒体等其他媒体平面宣传力度。强化新媒体营销,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短信、手机客服端等方式,加强与广大游客的交流互动。加大全市智慧旅游平台、旅游门户网站建设和运用的力度,完成全市旅游网站集群建设和运用工作,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昭通旅游“乌蒙卡”一卡通结算平台,提升管理绩效、景区覆盖率和使用便捷度。建设集网上预订、网络支付和网上旅游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行业系统和广大游客提供旅游政务信息、新媒体信息发布、开展线上服务、网络预订、支付、推广解说系统,逐步开展智慧景区建设。

三、昭通旅游资源再开发的重点内容

昭通市境内主要旅游资源点有367处,其中自然旅游资源203处、人文旅游资源164处,分别占总量的55.3%和44.7%,数量上自然旅游资源较占优势。全市主要旅游资源点中,水域风光类100处,占总量的27.2%;地文景观类48处,占总量的13.1%;生物景观类47处,占总量的12.8%;大气类8处,占总量的2.2%;古迹建筑类80处,占总量的21.8%;民俗风情类40处,占总量的10.9%;商品购物类44处,占总量的12%。从统计数据看,《国家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涉及的七类资源类型,在昭通市都能找到;所涉及的基本类型共有43种,占全国74种的58%[注]安斗.昭通市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为昭通市发展旅游事业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根据昭通旅游资源竞争优势和旅游开发实际,应重点进行高原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和民族节庆旅游资源开发。

高原森林旅游资源开发 昭通市的高原森林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见表1),可以重点开发温泉度假和森林养生等休闲度假类、自行车和露营等运动体验类、野外生存体验和科考探险类高原森林旅游产品及旅游线路,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文化含量高、特色风情浓的森林旅游产品体系。

表1 昭通高原森林旅游资源开发表

上述旅游资源90%以上分布于全国重点扶贫区,这些地方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影响,当地居住的彝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生活环境封闭、交通闭塞、经济滞后,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当地部分少数民族还在用人背马驮、槁竹照明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艰辛。通过大力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以郊野运动休闲产业集群发展为特色,重点建设户外运动基地、露营地、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举办户外运动赛事等,扩大产业规模,丰富产品类型,推出富有昭通特色的野生食品、森林蔬菜、果品、茶叶、药材、花卉等森林旅游商品和富有文化创意的森林旅游纪念品,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文化含量高、特色风情浓的森林旅游产品体系。

可以通过金沙山水慢调休闲绿道(节点)、水富—绥江水上运动休闲娱乐区、永善—大山包高峡平湖探险观光旅游区等项目建设,整合为特色突出金沙江休闲探险国家公园项目,满足游客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多种需求,同时推动集水上轮渡观光、沿江庄园和空中观光的立体式旅游,使之成为昭通旅游提档升级的产业集聚带。

可以依托扎西会议会址、罗炳辉将军故居、乌蒙回旋战指挥部旧址等历史遗迹,结合人文景观、生态环境、天然大型溶洞群等资源,打造镇雄—威信喀斯特地貌溶洞群国家公园、小草坝养生养老旅游区、四渡赤水“幸运体验”大旅游区等项目,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重点红色旅游目的地。与此同时,加大高原特色农业基地的建设,满足游客观光、休闲、体验乡村生活的需求,实现产业互动,成为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景区特色明显的复合型旅游带和昭通旅游扶贫工作的示范带。

民族节庆旅游资源开发 苗族、彝族、回族是昭通的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其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是可以重点开发的旅游资源(见表2)。

表2 昭通民族节庆旅游资源开发表

上述民族节庆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有表现生产生活的,有反映祭祀活动的,有表现民俗风情的,苗族花山节的活动项目尤其丰富,涵盖竞技类、游戏类、舞蹈类、表演类等项目,彝族节庆活动中以竞技类项目为主,回族节庆活动则以表演类项目为主。在民族节庆活动发达的地区中,永善县茂林乡、威信县水田乡、水富县两碗乡三角村、永善县马楠乡、昭阳区靖安镇五星苗寨、彝良县柳溪乡等地是全国重点扶贫地区。大力开发这些地区的民族节庆旅游资源,可以提高其旅游吸引力和附加值,引导支持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致富。通过发展民族节庆旅游活动,可以带动这些地区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改善当地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猜你喜欢
昭通市昭通旅游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昭通市“省耕大讲堂”第二讲开讲
旅游
亲人
亲人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值得书写的昭通文学实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昭通作家群的困境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