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高化学实验课堂效果

2019-01-30 10:41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牛奶现象化学

(甘肃省宁县宁江初中)

作为化学老师,我时常在想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辛苦,很多知识讲了一遍又一遍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一通枯燥的理论后接着题海战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反而昏昏欲睡,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低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既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突出实验教学的作用,让课堂教学乐中有思,活而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苦的现状,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教育效果。

一、趣味实验,让学生“趣”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只要有兴趣没有做不好的事情。绪言课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启蒙课,从第一节课开始,我改变过去传统方法,研究整合教材,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用“小纸花变色”“变铜为银”“吹气生火”“烧不坏的手帕”趣味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充满着生机,蕴藏着奥秘,期待着学生去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到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又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中课前做小实验“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教师先拿一杯澄清石灰水跟学生说这是“一杯清水”再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过一会儿杯中水变为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观察时提出疑问“真的是牛奶吗?教师先不做回答继续向其中吹气“牛奶”又变清澈,这时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演示实验,让课堂“活”起来

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直观教学方法,有人说即使讲一千遍不如做实验,演示实验因其直观性强、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而备受学生青睐,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一要做好课前准备实验,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二是要详细观察实验现象,对出现的异常现象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三是能够准确分析实验结论。四是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如以“没有点燃为什么滤纸会自发燃烧呢?”设定疑问,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给好、中、差各类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时机,搭建交流的平台,适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如讲氧气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充满空气和氧气的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方法。让学生享受成功喜悦,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课堂教学活而有趣。

三、家庭实验,让学生“乐”起来

人教版九年级新教材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化学”新课程理念,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家庭实验记录本,详细记录实验日期、实验用品、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结论,学生交流发现:塑料盆、吊桶、输液器、锅黑竟然成为实验代用品,既变费为宝,利用了资源,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如在进行元素教学我设置了一个关于厨房中的化学研究课题,学生表现出极强的兴趣,在最终成果中学生的探究涉及到纯碱、小苏打、食醋、食盐、碘酸钾、淀粉、甚至铁的锈蚀、水垢,自来水消毒等方面知识,从而提出为什么蒸馒头要用小苏打?又如在讲PH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用PH试纸测定常吃的水果、蔬菜、饮品的PH值,并让学生从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列举有关化学现象,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

四、探究实验,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根据学生学情,合理分组:大理石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大理石和稀盐酸,从能否产生二氧化碳和产生二氧化碳的快慢两方面进行探究,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探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实验中,从中体验学习乐趣,收获成功的喜乐。

五、模拟实验,让学生“思”起来

一些有毒、有污染、易燃、易爆炸的实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静态演示,动态模拟,再现实验过程,如粉尘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在模拟中观察、思考实验成败的原因,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窗口,也是学生兴趣的最佳触发点,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利用直观、生动的化学实验现象,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一次次实验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就能构建一个和谐、互动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牛奶现象化学
送牛奶
炫彩牛奶画
树上也能挤出“牛奶”吗?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神奇的牛奶树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