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以《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卖炭翁》为例

2019-01-30 14:03黄丽珠
中学语文 2019年9期
关键词:卖炭翁古诗词诗词

黄丽珠

古诗词在统编初中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一些课堂上,不难看到这样肢解诗词的:一是碎问碎答法,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被动地接受答案;二是多媒体演示法,精美课件,名家朗读,题目与答案轮番上阵。这些教学方法大多没为教学内容服务,反映了教师没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没认真解读单元导语,没为学生积累和构建积极的语言实践等问题,很难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基本理念。

2017年高中新课标修订稿出来后,语文核心素养成为热议之词。观照初中古诗词教学,是否可以依托学情和教材体系、单元导语等,在选择正确教学内容前提下,主动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并且每个年级侧重点不同,也将语文核心素养相融共生于教学之中呢?笔者以统编教材《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卖炭翁》为例,分别从语言述画、朗读脚本、改写等教学策略上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语言述画,夯实基础,始于足下

语言述画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读到某句看到的画面。品析鉴赏的前提是读懂诗词意思,能从诗词中读到画面,这是欣赏的基本功。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执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曾请学生描述过。语言述画是高于翻译的再想象再创造,建议在七年级初始阶段采用。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中有“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单元安排四首古代诗歌于四篇写景散文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已有写景知识基础上,进行语言述画。

我执教《天净沙·秋思》时,学生的语言述画如下:

生1:枯藤老树昏鸦——一条条枯死的藤蔓不依不挠地盘绕在树干上,枯叶摩擦声,寒鸦啼叫声,马蹄声,心跳声,声声刺耳。

生2:小桥流水人家——昼夜不歇的是淙淙溪流,像我漂泊的步伐,远处小桥若隐若现,炊烟袅袅,飘散在林海深处。

生3:古道西风瘦马——西风起,寒意生。谁见古道悠悠,瘦马无力走天涯?

生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涯不是我的家,夕阳西下,将断肠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语言述画这一活动,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诗歌语言,既学了诗歌知识,又训练了学生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共同的积极语言活动中,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更加理性,在一首首古诗词浸润下,学生文化素养定会提高。

进行语言述画时,师生之间是对话关系。实际训练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翻译现象,特别是七年级新生,这时教师引导十分必要,告知学生描述诗句把握的原则——“两不变与两变”,即“不变”诗词中的景物(意象)、流露情感,可变的是句式与语序。另外,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比如黄厚江老师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追问:“他说呼啸的北风吹过大地,你们修饰一下大地,什么样的大地?加个修饰语。”学生回答“荒凉的”“广袤的”“无边无垠的”,这就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朗读脚本,深入文本,有效朗读

纵观统编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的“预习”导读,都反复提到“反复朗读”“读准节奏”“读出韵律”等学习任务。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口令也离不开“大声读起来”“读准字音”“读得流畅”等,认为能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诵读就可以了。其实朗读不只是大声地读起来,它是一项技能,关乎到语音、语速、语调、语气等。将朗读与品析结合起来的方法就是撰写朗读脚本。

所谓朗读脚本,其实就是从感情基调、语速、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朗读设计,也就是个体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融入的朗读处理,以文字形式出现,可以呈现撰写者对文本对朗读的理解,也可以对别人朗读起借鉴、指导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有10首教读和8首课外诵读,结合单元导语,建议在七年级语言述画基础上,开始将朗读与品析结合起来,撰写朗读脚本。

我执教《钱塘湖春行》时,学生撰写的朗读脚本如下:

生:诗歌首联起笔叙述诗人游春行踪,朗读时语调相对平稳些,“山”“亭”声调稍拉长,我们可以想象骑马游春的诗人被眼前景吸引了。但见春水初涨,白云低垂,读时语调上扬,特别是“平”“低”,一种喜悦扑面而来。

生:颔联写早莺争着向阳的树,新燕衔泥筑巢,一派热闹、生机勃勃的景象,重音落在“争”“啄”上,写出鸟们的活泼情态,包含诗人赞美之情,读时语调清扬、欢快。

生:颈联写了早春花和草。花儿次第开放,让人眼花缭乱,“渐欲”重读,强调花开过程,浅浅青草刚刚没过马蹄,“才能”轻读,“没”重读,突出草之浅。

生:尾联写游览后对钱塘湖春景的赞叹,“最爱”两字重读,“行不足”表达的是流连忘返之意,读时可以拖长声调,“白沙堤”一字一顿,可以复读一遍。

从以上片段可看出朗读脚本的撰写,绝不是简单的诗句翻译,比语言述画更具挑战性,对撰写者文本理解、朗读处理技巧等方面都有要求。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朗读知识,教师开设两节朗读讲座,告诉学生什么是重音、语调、语气以及身体语言甚至舞台呈现形式等等。其次考查学生对文本理解能力水平。撰写中,学生思维被激活,得思考诗联意思、重音、语调等,个体的审美意识再次被唤醒,感受着诗词文化魅力。

朗读脚本的撰写,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诗词,只有在理解诗词意境、主旨、写作背景等前提下,才能对读音、节奏、重音等处理了然于胸,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脚本做出判断与指导。比如《望江南》作者温庭筠中“筠”的读音有两种,一是jūn,做地名用,二是yún,是竹子的青皮,词人作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父母取名,定取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竹子之意。

三、改写诗词,求同存异,拓展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古诗词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提高学生欣赏诗词能力的一个教学策略就是改写。八年级下学期开始可以采用。

《卖炭翁》是统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后习题“思考探究”中要求学生对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描写做简要分析,“积累拓展”里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课堂对学生进行改写指导,就很重要了。

我执教《卖炭翁》指导学生改写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若要将这首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改写时,要遵循“变与不变”原则,哪些不能变,哪些可以改变?

生:“不变”的是故事情节,卖炭翁辛苦伐木、烧炭、卖炭,最后却被宮使抢走。

师:故事情节确实不能变。我们在寻找每个“不变”节点时,能不能反问自己,在“不变”中能否找到“变”?比如情节这处,原诗是按什么顺序写?一定要按这个顺序吗?

生:在保留情节内容不变前提下,可变化叙述顺序,比如可先写卖炭翁辛苦拉炭,然后再交代伐木、烧炭。

师:这就是“变”了,想想在情节内容叙述顺序上还可以怎么“变”?

生:把故事高潮放在开头来写,就像学过的课文《羚羊木雕》那样把矛盾冲突放开头。

师:会联系学过的课文,很好。开头就把冲突摆出来,有什么好处?

生:气氛紧张,吸引读者跟随笔触走进卖炭翁不幸遭遇。

师:白居易是如何刻画卖炭翁这个人物?请同学们在课文上做标记。在人物刻画上,我们遵循的“不变与变”又是什么?

生:对卖炭翁刻画有肖像描写,比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这句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

生:极力刻画劳作艰辛,脸上都是烧炭烟熏火燎的痕迹,还有因常年劳作而黑乎乎的十指,以及苍苍白发。

师:劳作艰辛换来的是宮使扔下的不等价“半匹红纱一丈绫”。还有哪些描写方法,要传达什么信息?

生:心理描写,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表现卖炭翁辛苦劳作目的;有动作描写,如“伐薪烧炭南山中”等。这些描写在改写时都不能变。

师:说得很好。这些人物描写方法改写时尽量不变,但可添加其它人物描写方法,比如——

生:可添加语言描写。在“回车叱牛牵向北”时,卖炭翁与宮使之间一定有对话,包括结尾“系向牛头充炭直”时也可写卖炭翁自言自语。

师:你能够在文章留白处添加,有一双慧眼。其实“变”的何止语言,你还可以添加比如结尾,一车炭被抢走后,老翁的——

生:眼神特写,双手特写,身体颤抖特写。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从情节内容、人物描写等节点,寻找改写诗歌遵循的“不变与变”原则,学生不断思考,思维师生对话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得到发展与提升,学习重难点一并解决了,而寻找每个节点的“变”,比如结尾添加眼神特写、双手特写等,又使学生在原有审美体验基础上,审美创造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到白居易语言风格特点和诗歌魅力所在,也就达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

改写适合那些情节性较强的,比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进入九年级以后,将诗词改写引入作文教学,也是一个极好的复习策略。

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方法不一而足,教师要多元设计学习活动,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主动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形式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真正读懂诗词,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做一个具有深厚诗词文化积淀的学生。

猜你喜欢
卖炭翁古诗词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卖炭翁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丫头坪的卖炭翁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