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形成与教学推进

2019-01-30 19:31
中学语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仄仄语境作家

晁 瑞

王宁教授是制定课程标准的核心专家之一,她认为四大核心素养中“语言”是一个抓手,只有依靠语言,才可以审美,才可以理解文化,才可以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本文立足于语文文本的形成过程和解读过程说明语文教师应如何布置学习任务。

一、作家写作与语言

作家欣赏外物,触发自己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直觉与思维、本能与理智、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它的发生深入到人的本能、直觉、无意识这些幽深的心理领域,它与个体的、本原的生命颤动相联。”作家需要将内心的审美体验外化为语言文字符号,才能被读者感知。

作家是最善于捕捉个人审美体验的人,每个作家天生就是语言运用专家,他知道什么样的语言,更适合表达他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看到南山”一事定性为“悠然”,这就把自己心情和盘托出了,与前面的一句连接起来,显示了作者超脱的心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种船速之快的感觉以夸张手法写出,就是对普通人感觉的偏离。“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将“花”变形为“人”,也超越了普通人的一般感觉。

作家将观察语词化,无非通过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艺术手段。这些艺术手段,都有各自的优越性,也同时存在局限性。四种艺术手段,要轮流使用,以避免为读者带来审美疲劳。

文学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可以继承并持续发展。因此代代文学家会形成共同的精神契约,对于各类文学体裁形成一定的审美规范。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有各的审美规范、艺术技巧。

每个文本都有结构,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事理逻辑顺序有序展开。因此每一篇文章都是作家奉献给世界的完美图画。中国传统写作学将文章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这个结构模式适用于除了戏剧、长篇小说之类的绝大多数文本。

二、读者欣赏与语言

1.获得审美体验的前提条件

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水平才能欣赏文本。一个文盲可以欣赏影视剧等视觉艺术,却不能欣赏文学,因此文学阅读首先是文化人的精神生活。鲁迅说:“读者也应该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有普通的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情感,也须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则不能发生关系。”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思想水平也决定了他能理解什么样的文本以及理解到何种层次。没有一点儿古典文学知识的人,让他说出一首古诗的妙处,可谓难度很大。如果一个人对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没有直接体验,也很难体会文本的美。

人可以通过阅读积累社会生活经验,“人在一生征程中,即使经历极其复杂丰富,也总是要受到有限的生命过程和有限的活动范围的局限,不可能体验到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现象,因为需要通过间接的途径,即阅读书本、欣赏文学作品来丰富心理信息的储存量”。

2.文本意义来自何处

(1)词语及词语组合意义

每个词语在语言中都有意义,这是文学形象得以产生的基本条件。如“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一句写鲁迅家乡的优美风景。这样的意义,依靠全句23个词组合起来的意义表达出来: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些词语之中有一些名词如天空、圆月、海边、沙地、西瓜,都表示具体的名物,能引起读者想象,得到形象感,使文字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其中还有一些颜色词如深蓝、金黄、碧绿,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能够激发读者想象,使头脑中的形象更为明确、清晰。读者心中的印象就产生了:风景很美,为下文写少年闰土做了铺垫,衬托闰土可爱之处。但是很多情况下,句子的意义与文学形象本身不能划等号。有些意义可能来源于语境,一般将语境分为两类:言内语境、言外语境。

(2)言内语境意义

言内语境指由文本内部组合关系制约的上下文环境,表现为句子、句群、段落、语篇关系。比如《祥林嫂》作者最后一次到鲁镇见到她,有这么一句外貌描写“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这句话里名词“活物”,字面意义为“活的物体”,这里表现祥林嫂被折磨至深,已经不像人样了。这样的意义超出了语言符号自身的意义,它来自整篇文章的上下文语境,因为该篇全文都描写祥林嫂的不幸。我们根据这样的语境确定了“活物”的意义。有时候上下文语境形成一个相反或相似的结构,结构本身也可以产生意义,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话以对比修辞手法产生了一个相反的结构,就增强了作家对上层豪门贵族的憎恨之情。排比修辞手法则可以使上下文形成相似结构,也可以强化作者的感情。

(3)言外语境意义

与语言交际有关的诸外部要素,如文化语境、作家创作背景等,都是言外语境。

文学是民族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与母语的关系至为密切。因此一切汉语的文化都是语境,也包括汉语这种语言本身。作家老舍说:“除了语言,还有什么别的地方可以表现它呢?你说短文章是我们的民族风格吗?外国也有。你说长文章是我们民族风格吗?外国也有。主要表现在语言上,外国人不说中国话。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表现的东西有民族风格,一本中国书译成外文就变了样,只能把内容翻译出来,语言的神情很难全盘译出。”

创作背景也是文章的意义部分。创作背景可以分为客体背景、主体背景两部分。“客体背景”指自然、社会包括人的活动,“主体背景”指作者心灵和知识。如何理解社会活动,马正平认为“这个时代、地域中关于文章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的审美规范——写作文化(时空情绪、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又包括写作当下环境中有关写作内容的制约性因素——写作背景(事实背景和政策背景)”。

比如《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突破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毛泽东登上大山视察地形,心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部作品。词作赞扬了中国杰出帝王的丰功伟绩,“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现了毛泽东要与人民一道成为“风流人物”的坚强决心。在这种背景下,才能理解革命家大无畏的英勇精神。

三、语文教师布置活动的依据

1.注意学生学段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之前,要有一个预判。学生处于什么年龄段,对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文言文、实用文体能理解到哪个层次。

比如《小池》这首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如果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主要任务是诵读,教师要注意按照近体诗句式2212的节奏进行诵读,其中有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按照规则应如此停顿,按照意义停顿为“小荷/才露/尖尖/角”,教师应注意节奏与对句保持一致,即按照意义服从规则的方式停顿。解读诗歌,应能说出描写了小池塘周围的哪些景物,“泉水”“树阴”“小荷”“蜻蜓”。有哪些动词描写这些景物,“惜”“爱”“露”“立”,其中哪些动词用于描写人的动作,“惜”“爱”,这样的描写方法叫“拟人”。诗歌整体表达了池塘周围的景物赏心悦目。

如果教学对象是初中生,要涉及中国古典诗歌韵律知识。这首诗的标准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首句入韵。古典诗歌以声调平仄交错,形成韵律上的音乐美。拟人手法使物象具有人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作者投放在景物上的,因此表达的仍是作者的欢乐心情。杨万里诗歌风格清新,表现在取景小处着眼,描写不浓墨重彩。

如果教学对象是高中生,要谈中国古典诗歌韵律变化的知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此“树”“小”“才”三处就属于“一三五不论”的位置,因此这首诗的实际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允许韵律有变化,是为了保证诗歌音乐美的基础上,给诗人更大的表意空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句实际描绘的景物是蜻蜓欣赏小荷,象征意义是年轻人只要优秀,一定能得到别人的欣赏赞美。这种言外之意是人们长期传颂这首诗的基础上,再次生成的新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以唐宋近体诗为艺术高峰,形式上有韵律要求,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生应该了解。但是由于面对的学生年龄段有差异,教授的内容也应该有差异。

2.按照解读步骤有秩序地安排学习活动

要按照学生认知顺序安排学习活动。首先需要带领学生整体感知全篇内容,得到文章大致思想。按照文章“起、承、转、合”结构模式判断全文段落起止点(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分四段,结构模式仅是参考)。其次要详细分析细节部分。最后要学习全文连缀成篇的技巧,体会作者如何保持各段落之间的过渡和呼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对全文的理解。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最好还全册统一规划,重点课文实时跟进片段写作。

3.指导学生细致把握细节部分

尽可能对文章的核心部分设计足够详细的问题,首先根据文章中心理顺核心部分的层次。然后以文学形象为中心,找文本中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文字所描绘的形象特征。最后圈划能体现作者感情或者写作意图的重点字词,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这些重点字词的含义。即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中心思想——文学形象——句子——词语)逐步关注文本内容。我们以《荷塘月色》为例,说明该问题的主要操作方法。

(1)首先核心段落解读是在全文中心思想的关照下解读,所以问题的设计不能脱离文章中心思想。作者心里很不宁静,他在荷塘月色里找到了自己的宁静。请问他描写了荷塘月色什么样的景色,通过哪些景物描写的,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作的?第一个问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文章中心回答出宁静、和谐之类的关键词。第二个问题,是分解具体写作内容。第三个问题是分析作家使用的艺术手法。

(2)进入细节解读就是上文说的第二个问题,要注意作家高明之处在于:细节再多再繁复,也由统一情趣和理趣串联。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色的重要体现。笔者在一些高中教师教案中发现,有些教师将荷塘月色的细节解读过于琐碎,这就没有理解散文审美规范。所以作者写荷叶、白花、清香、风、流水,都是写月下荷塘宁静之美;月光、轻雾、黑影,都是写月下荷塘和谐之美;树、远山,都是写荷塘背景之美,这一节突出了画面的高低、远近、疏密,有非常强的空间布局意识。

(3)细节上的艺术手法解读,这是进入最基层的语言运用部分,是上文说的第三个问题。作家使用拟人等手段将自己的感觉变形,“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将“花儿”当作人写,不仅体态美,而且神情含蓄。比喻手段取事物之间的相似度,造成感觉错位,如“叶子”比作“舞女的裙”、“白花”比作“星星”和“明珠”、“风”比作“闪电”、“青雾下的花、叶”比作“笼着轻纱的梦”,分别写出了事物姿态美妙、光芒四射、迅速、朦胧的特征。作家使用通感修辞手法,可以将自己的感觉幻觉化,如将“清香”写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嗅觉与听觉的联动;将“塘中不均匀的月色”写成演奏的名曲,是将视觉与听觉联动。丰富的艺术手法能激发读者的审美知觉,使读者进入愉悦的欣赏状态。

4.引导学生形成篇章结构意识

细节分析完之后,一定要注意解读文章结构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学生领悟连缀成篇的写作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再一次深化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仍以《荷塘月色》为例,全文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笔,写心境零乱。以空间转移为顺序引出“带上门出去”,下文“沿着荷塘”是承接上文继续延展,“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转入下面描写荷塘的宁静、和谐,重点描写作者享用到的美好世界之后,用一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书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这句话在写景上既是以动衬托荷塘之静的艺术手法,又同时是作者转入个人心绪的转折之笔,“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最后一段收束全文,想起采莲的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话点题,解释我为什么不宁静。随着文章结构的“起、承、转、合”,作者的感情也在起伏变化,这使全文呈现美妙的整体感、完整感。文章以荷塘月色安静和谐之美,表达了作者渴望摒弃喧闹外界、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5.及时肯定学生语言认知能力

在学生学习为主状况下,教师无法预见学生本人对文本的理解方向。只要学生勇于表达,教师一定要积极表扬,即便回答得不好,即便只有些微闪光点,也要多鼓励,禁止挖苦打击学生。

四、结语

王宁教授一再强调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学理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语言学、写作学、美学、文学等各学科修养,以便于所布置的学习任务能准确抓住文本特点。

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在国家建设中尤其重视人才选拔。自隋代产生科举考试制度以来,儒家经典成为考试的核心内容,这些国家治理思想都是汉语记载。古代很多官员同时也是作家,他们依靠母语学习到文化,又依靠母语创造了新文化。因此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母语者学习语文的目的:学习汉语所承载的文化,创造时代所需要的新文化。也就是说针对母语学习者,教师要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培养新时代高层次文化创造者。对文化要做宽泛性理解,今天并不是培养每个人都成为作家,但是要培养他们成为文化新人,用母语表达一切思想,无论是人文思想还是科技思想。只有汉语母语承载的思想丰富了,我们才有真的文化自信,这是国家软实力的表现。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将自己放到整个国家事业中理解教学工作的伟大意义。

猜你喜欢
仄仄语境作家
作家的画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偶感
学诗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