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9-02-03 09:34辛江慧臧立国赵振东文少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工科智能网交通

辛江慧 臧立国 赵振东 文少波

[摘           要]  智能网联汽车是新型城市智慧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绿色汽车社会的核心要素,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特点,立足本校车辆工程专业,对智能网联汽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研究,为本方向人才的能力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    键   词]  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10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交通行业的规划与发展。《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指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是国家发展战略。“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工具,以及运行信息的互联网发展都是当前我国交通建设的重点内

容。应以车联网、船联网为主题,加快构建并且完善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促进驾驶的自动化发展、设施的数字化发展、运行的智慧化发展。

智慧交通发展也得到交通运输部的高度重视,提出要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两个体系,将信息化提升到交通基础设施的同等重要地位。智慧交通无疑是引领交通现代化的先锋,是未来交通发展的主旋律。汽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在交通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汽车产销大国,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发展的同时,汽车工业正承载着“智能网联”的时代冲击,智能网联汽车衍生而出的软件、功能服务主导的新实体经济,人工智能的应用聚化,新型传感零部件产业,出行服务新价值链条,与智慧交通、智慧都市有机结合。

一、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人才需求

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and connected vehicle,ICV)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估计2020年,本国智能网联汽车将在主要品牌和车型上大范围应用,但产业人才支撑不了行业的发展。汽车人才研究会2017年曾在整个汽车行业开展了一次针对所有智能网联人才群体的调研,分别调研了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人才质量等多个维度,并且这些被调研的企业涵盖了传统车企、新能源及新兴的车企、零部件企业、互联网/通信/高精度地图等企业。调研结果表明,整个汽车行业中的智能网联人才不到2万人。从数量上来看,人才的总量还是严重不足,企业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尤其是研发类的人才。从人才结构上来看,复合跨界类的研发人才非常匮乏;从人才质量上来看,目前该领域的核心工程师(制定技术标准、做创新技术研究)数量偏少,基础执行工程师人数较多。整体上还是传统的金字塔人才结构形态。目前看来,产品研发、试验测试、数据分析这三大岗位紧缺度较高。据调研數据分析来看,对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而言,车联网、软件开发、智能驾驶系统、系统集成与控制、算法与人工智能、试验测试等这些岗位在未来的5年内需求仍然很大。

如何培养顺应社会需求的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核心工程师和研发型人才,也成为不同层次高校面对的挑战。

二、智能网联汽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上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人才需求分析,智能网联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年轻、学历高,IT和通信领域相对优势明显;AI和高精度地图高素质人才初步涌现;研发人才缺口大,存量人才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智能网联复合型人才紧缺,核心工程师严重不足;核心工程师质量需提升,核心领域需突破;研发人员分散,研发团队仍在建设中。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经在一次大会现场说:“产学研创新发展需要培养适合市场竞争的各种人才。对于大学而言,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很重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高层次技师技工的培养已经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创新能力竞争是包括技师技工在内的全面、立体、综合能力的竞争,许多创新成果的产生以及重大科学发现,往往源自一线的实践与启发。”

智能网联汽车集中运用汽车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微电子、自动控制、通信与平台等技术,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控制执行、信息交互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综合体。对车辆专业学生单纯讲授汽车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并且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定位模糊,教学内容陈旧断层。所以,培养模式应该结合整个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和现实需求进行改革。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分成三个层次:上游主要包含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通信系统;中游主要包含智能驾驶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整车;下游主要包含出行服务、物流服务、数据增值。针对整个产业链需求分析,在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

首先,智能网联汽车属于高新技术综合行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应该结合多个学科的特点,并将其交叉,实现车辆工程人才培养的融合发展。应该摆脱传统学科领域的局限性,积极地对该门学科进行跨越式的发展,如车辆工程结合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不仅如此还需要进行跨专业的转变,如车辆工程结合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从而打造一个优秀的能够体现高校教学优势的教学平台。应该积极探索适合车辆工程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课程体系以及管理模式等,并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面向复杂工程问题和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通过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和高校跨学科的融合能力进行评价和考核。

其次,以创新为发展的根本,要牢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教学上升的阶梯。在智能联网产业中,其更新速度较快,要时刻保持创新的警惕性。而要想做到如此,就需要从教育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提升教育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才创新培养的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对“双创”课程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探索学科的前沿性、综合性和问题性。并且,要积极地探索“工科+”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建立属于自身院校,能够体现出自身院校特色化的创业平台,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创业活动中。

再次,要结合智能网联业对年轻化和高学历人才这一需求特点,对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挖掘。结合工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硕学习阶段的学习目的和课程体系以及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对本研分阶段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为学生打造一条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道路。并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不同专业的学分修制进行确认。

然后,以多方协同的方式,对工科育人的模式进行建立和探索。坚持政府部门的引导,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发展,构建优势互补、成果共享、互惠互利的人才共同体培养模式,推进校企结合和产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发展,探索并且建立多方参与、产学融合的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最后,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对工科的教学团队进行优化管理。聘任企业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为校内教师和学生进行讲解,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在高校内设置“实践讲席教师”,在企业内设置“企业导师”等职位岗位,以此来增进高校和企业的沟通联系,实现双赢的局面。于学生而言,不仅能够获得企业内部进行实习的机会,通过企业为高校提供的先进教学仪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也將更加完善,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将更高。

三、结语

智能网联是汽车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网联汽车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如何培育产业发展必需的人才是

当前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并完善多方协同的工科育人模式,积极开展智慧交通领域的科研工作,优化工科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戴一凡,李升波,等.智能网联汽车(ICV)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7,8(1):1-13.

[2]李书福.安全顺畅与隐私保护是智能网联汽车的使命[J].工业经济论坛,2019(1).

[3]杨柳.我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6):13-17,22.

[4]范立南,李佳洋.新工科视域下多方协同产业学院的共建共管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129-131,143.

[5]黄文,李文.产业生态环境下新工科人才的校企协同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301(21):89-91.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工科智能网交通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智能网联汽车加速到来
智能网联汽车为冬奥会添动力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智能网联汽车仍面临三大挑战
北京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 行业规模将超千亿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