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2019-02-03 09:34郝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艺术类竞争力核心

郝巍

[摘           要]  当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嚴峻,不能仅归咎于高校扩招及市场需求的相对饱和,还与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有关。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本质要求,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体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人格品质,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    键   词]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92-03

近年来,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日益增长,相关专业的市场需求范围相对狭窄,需求量有“少而精”的发展趋势,市场也趋于饱和。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暴露出对美术乃至艺术类学生就业引导培养的缺失。要提升此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高的现实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求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提高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相关概念及分析

核心竞争力概念是哈默与普拉哈拉德1990年在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正式提出的。文中核心竞争力被定义为:“能使企业为其顾客创造特别利益的独有能力和技术”,是企业对其内外部资源、要素和能力有效的整合而获得的、独特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地位,从而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一种能力。刚开始核心竞争力只是作为经济学领域的概念,但是由于它具有较为深厚的哲学渊源,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运用到了经济学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域,其概念也逐渐被借用并具体化到了人才核心竞争力上来。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具体理解为大学生个体内部将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其中包括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科学合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体系、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各种基本要素。

而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还有其一定的独特性和异质性。由于社会外环境塑造的不同、学校自身培养模式的不同、专业成长背景的不同以及学生先天素质的差异,独具特色、自成风格的竞争能力。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下5种能力。

1.专业能力: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与迁移能力。

2.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动手能力。

3.适应能力:良好的工作与社会适应能力。

4.创造能力:有创新的思维方式与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人格魅力:完善的个性特征与人际交往能力。

二、艺术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随着艺术类专业与招生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出现弱化的趋势,就目前高校艺术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现状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专业兴趣,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专业知识竞争力不强

考上大学是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学生选择学习艺术类专业的动因,这就导致艺术类学生的生源质量出现相当大的问题,也给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许多艺术类学生对艺术没有兴趣,更缺乏长期的艺术素养与技能训练,有些学生甚至是到了高二、高三才无奈选择学习艺术,因此,进入大学后,很难跟上大学艺术类专业学习的步伐,再加之,高校存在招生数剧增与师资力量的矛盾、专业要求与学生已有水平的矛盾、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训条件的矛盾,使得不少艺术类大学生存在专业“自卑感”——虽然学习了艺术类专业却几乎不能独立胜任相关的专业工作。

(二)实践机会较少,动手能力得不到足够的训练,操作竞争力不够

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与课堂操作性的课程占据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不少的实践类课程是以学生自己做一个无法检验的设计或者书面作业,部分学生考抄袭或者网络下载即可获得实践课程学分。学生较少有进入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专业或者与专业相关的训练,缺乏系统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规划与检测标准,更缺乏有指导的自主实践机会,学生害怕动手,难以操作,在就业考核中表现出较为突出的问题。加之,艺术专业实验室投入有限,实验室设置不健全,学生难以在实验室获得动手的机会,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

(三)就业思维方式存在误区,职业规划与择业竞争力不足

由于就业指导的专业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在就业选择思维方式上存在一个重大的误区:就业必须专业对口。而较多的学生认为专业对口似乎就只能做那些直接相关的行业工作,其他的行业都属于不对口,导致学生在一个狭窄的职业范围中难以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工作。

在职业规划方面,缺乏系统的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必要的思考,目标不明确,或者有目标但缺乏实现目标的方案与措施,缺乏目标执行力,导致学生难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自己对多种职业的高适应力,主观上难以接受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的就业方向,客观上由于缺乏规划驱动,专业能力受限,无法胜任比较理想的就业岗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成为不少学生“有业不就”的原因。

(四)综合素质培养不系统,工作与社会适应能力不足

由于一定比例的艺术类考生选择艺术专业的动因是为了考取大学,艺术类专业学生入学时专业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高校为了弥补学生专业上的不足,开设大量的专业课程,出现了重专业轻综合素質培养的倾向。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更是缺乏系统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介入,把学生困在一个狭窄的专业发展与自身成长的误区中,缺乏主动学习与主动适应社会的意识与能力训练。

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仅凭个人并不扎实的专业基础,在就业中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太专业的岗位无法胜任,离专业远点的行业没有准备,无法接受,也不能胜任。其实,在个体机制整合的前提下,在专业性不强的工作岗位中,综合素质的体现将成为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一)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动,体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定期调研和预估相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地修订和完善其专业培养方案,使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符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另外,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和专业的职业规划辅导,使大学生客观地实现自我认知,正确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和职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围绕就业和职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升相应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学校应当与企业建立大学生联合培养合作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固有的优势和各种资源,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积极争取企业的介入,从用人单位对需求人才基本技能及能力素质的培养,到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到最后综合评价的整个过程企业都实际参与,真正达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二)转变就业思维模式,拓宽就业思路

在对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就业中专业对口的诉求调查中不难发现:在对口专业需求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对于产业链及关联产业对专业性要求并不十分高的行业中,就业面是很宽的,因此,关于专业对口的理解是需要重新审视和转变观念的。比如,关于美术类专业的对口可以有点、线、面三种思维模式。

1.点——专业对口就业

以点为主的对口就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点对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时大多以专业对口作为就业首选。以艺术设计专业的三个方向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对口方向为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公司;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对口广告公司,而产品设计专业对口轻工业设计类公司。

2.线——产业链就业

以线为主,区别于第一种就业模式,此种模式不再拘泥于从事工作是否为对口专业,而是选择宽口径就业,在整个专业发展的产业链中进行选择,较第一种更为宽泛。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在商品经济时代,所有商品不仅仅需要设计,还需要策划、市场。从商品的产业链中分析,整个过程包括前期策划、产品设计、包装设计、销售环节的广告和陈列、销售终端的专业性销售。在这个产业链当中,可以从事其中任何一份工作。

3.面——关联性就业

以面为主的就业模式也可以称为另关联性就业。关联性就业超越了产业链就业的范围。只要是所学专业、学科,甚至与大学所学的任何东西相关的工作,都可以去从事。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维模式才能拓宽就业思路,有准备地培养各方面的素质,增加就业机会,避免单向思维——认为不能跨学科、跨专业就业,导致就业意向单一,“有业不就”。

(三)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实践教育只有真正进入社会,进入真正的用人单位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是无论多么逼真的模拟状态下的实践教育都无法完全实现的。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效补充,也是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的最有效手段,更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唯一途径。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内涵不断丰富、延伸。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就美术类学生而言,市场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很高,除了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进行长期有效的专业实践。通过实践教育,让学生充分贴近社会生活、了解社会,拉近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正确定位自己,找准自己进行艺术创作的领域。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余时间和实践机会,带着课题去实践,去积累素材和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其就业甚至创业的竞争力。通过此类有效的社会实践,能改变当前艺术教育中个体式、封闭式与社会脱节的固有教学模式;实现艺术服务人民和社会的教学目标;培养既能发现美,又能创造美,还能传播美的高素质新型艺术人才。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培养人的系统工程,要构建一个有效的社会实践培养机制,需要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高校精心组织、严密管理,学生积极地参加,有经验的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地指导。社会的发展及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需求决定了其专业化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依据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不断地开拓新思路和探索新方法,实现开放型和创新型的转变。

(四)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人格品质

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自主创业在此类学生的就业范畴中占有重要位置。高校应将艺术类专业方向定位于拥有现代艺术观念和扎实的技术能力、综合艺术素养,能在现代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从事现代艺术创新和创意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的创作思路,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发现学生的创作天赋,养成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人格品质。

为学生搭建各类创业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实际帮助。一方面,可以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推助创业: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和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以孵化的机制进行培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等途径挖掘学生创业团队,提供知识与能力上的指导和经济上的扶持。有了硬件支持和技术支持,除了可以解决许多学生创业团队在设计实施环节上的滞后,还能大幅度推动在校生的创业热情。

(五)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建立适合艺术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以学生需求为基础,以形势变化、政策导向、社会发展为依据。充分利用必要的指导环节,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相关就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客观充分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实际能力以及自己的优缺点,从而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当前社会形势、准确定位自己,从而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充分地发展个性、提升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最终选择并能够胜任适合自己的职业。

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和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努力发掘自身潜能,使学生在充分认识自身价值的基础上持续增值;引导学生对比和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职业选择上扬长避短;引导学生正确评估目标和现状之间的距离,正确认识自己,实现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恰当进行职业定位,发现和创造潜在的就业机会;使学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和理想。

参考文献:

[1]李本祥.从机制整合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J].青年与社会,2012(6).

[2]黄雪,李新.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

[3]黄路.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自我养成五要素[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艺术类竞争力核心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