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何会成为一个“计划控”

2019-02-05 06:13李艳鸣
家庭医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不确定性信念事情

李艳鸣

林桦的自述

我做事一向有条理,循规蹈矩。我觉得这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而这样的“有计划”也得到了父母及周围人的认可与夸奖。事实上,我也的确从计划中获得了不少好处,比如我制定了强大的学习计划,学起来不费劲,效率高。还有我的理财计划,总能让我得到意外收获,而不是像其他朋友那样成为“月光族”。于是我越来越爱“计划”,并且按照计划走着“完美人生”。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开始担心自己成了一个“计划控”,而我却没有办法阻止接下去的越演越烈。

那天,我跟妈妈说好了晚上一起去看电影。等我都将一切安排好,兴致勃勃地准备出门时,接到妈妈的电话,她说有个朋友约她去家里玩,她没办法跟我去看电影了。什么?那我的计划怎么办?我很生气,朝妈妈大叫起来,说她怎么能不守信,说好了去看电影就应该拒绝对方的邀请。我噼噼啪啪讲了一通,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妈妈都被我说愣了,好半天,她才说,要不我跟她一起去。“不去,这不是我计划之内的事情。”说完,我想也没想地挂断了电话。其实,我也有点后悔,不该对妈妈这么凶。但是一想到她破坏了我的计划,我就觉得无法原谅她。

从这以后,我发现我完蛋了。所有的事情都要按照我设想的那样发展,我的心里才会踏实,否则,我就会特别焦虑,不安、紧张、心烦等情绪会全部涌上来。一旦计划被打乱,我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往往会犹犹豫豫,有时甚至会头晕。有时候,因为担心出现偏离计划的事件发生,我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见人,只想躲起来。

其实,有时候想想,这些计划之外的事情,并没有造成什么不良的后果:但我就是无法释怀,心里总觉得怪怪的,很纠结、很不爽,陷入一种特别难受的心理状态中而无法自拔。我也用“计划赶不上变化”来安慰自己,想是想得好好的,可一旦事情發生变化,我又会想不开。之前有一次周末,朋友约我出去逛街、吃饭。因为要赴约,我便在前一天,在家里打扫卫生,把所有事情都提前做完。可朋友又说临时有事情,吃饭改在周一晚上。我听也不想听她解释,吃饭自然泡汤了。后来我也没再理她。因为我的“计划控”,身边的人越来越不爱搭理我,他们说我不灵活,太偏执,可我也不想对他们说刻薄的话,不想得罪他们呀,但就是控制不住。我该如何改变?

心理点评

父母是孩子天生的榜样。由父母那里习得的有条理和循规蹈矩,让林桦备受赞誉,这也让她形成一种认知——有“计划”等于“正确选择”。长期被肯定以及有“计划”带来的获益都是一种正性强化,进一步固化了她的这种信念。

母亲爽约打破她的计划,也让她一贯坚持的信念发生冲突,导致她的情绪崩溃。这种崩溃是因为她坚信的信念传承自父母。人际关系上的互动困难,加重了这种情绪崩溃,因为没有人可以一直配合她的有“计划”。从小形成的信念被打破,林桦自然无从适应,要么逃避,要么紧张不安、不知所措。

必须承认,对事情有先期的规划和准备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事情如果按照计划稳步进展,是非常令人满意的状态。林桦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按照计划完成了很多事情,学习、生活一切都井井有条,她也从中获益很多。但是,如果对这种要求达到了苛刻的程度,甚至扩展及他人,就已经偏离正向。这是对不确定性的过多忧虑,也是对生活不确定性的认识不充分。

想把一切都安排在自己的预想中、掌控中,一旦显示与期望、规划不符合,就会焦虑、恐慌,甚至崩溃,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偏差。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确定的。但焦虑是可以消除的。焦虑产生的原因,不是因为世界是不确定的,而是发现自己不能接受这种不确定。只有接受了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才能够消除对它的焦虑。

世界是不安全的,但我们的内心,是可以通过觉察去感到安全的。他人给予自己的爱和信任是不确定的,但我们自己给予自己的爱是确定的。就像《阿甘正传》里的那句话:“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建议林桦接受认知行为治疗,让她看到自己坚持的“计划”已经不是计划,而是一种固着的偏离客观现实的认知,通过认知矫正,让她重新定义“计划”。

猜你喜欢
不确定性信念事情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信念
具有不可测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信念的传承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