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迟发皮肤毒性反应的观察与临床护理

2019-02-09 09:35李晶花李丽娇李娅婕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6期
关键词:外渗部位化疗

白 航,倪 瑜,李晶花,李丽娇,凡 瑾,李娅婕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云南 昆明 650000)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通过化学药物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直至杀死癌细胞的一种全身治疗方式。化疗给患者身心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故临床医护人员应尽自己所能尽可能降低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临床上化疗药物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经常会有药物外渗的事件发生,药物渗漏引起的后果轻则患者局部疼痛肿胀,重者导致残疾[1]。故临床护理人员责任重大,综合各类因素(患者血管的状态;药物的药理性质;化疗穿刺技能等)避免药物外渗的情况发生。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血液内科进性化学治疗的患者26例,其中男18例,年龄51至75岁,平均年龄为56±4.8岁;女8例,年龄49至72岁,平均年龄为55±3.9岁。观察化疗后出现迟发皮肤毒性的患者(10例),对其进行观察并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估提出改良建议。

26例患者中有10名患者在化疗后出现皮肤毒性反应。10名患者的化疗穿刺位置均是其前臂外周静脉。药物化疗与皮肤毒性反应出现的时间分别为:1例化疗用表柔比星的患者在第4次用药后出现反应;2例化疗用吡柔比星的患者在第5次用药后出现反应;2例化疗用阿柔比星患者各自在第5、6次用出现反应;5例化疗用长春瑞滨的患者中,2名患者在第4次用药后出现反应,3名患者在第6次用药后出现反应。

根据相关规定制定的皮肤毒性分级标准[1]Ⅰ度至Ⅳ度,10 名患者出现的迟发皮肤毒性反应的程度分别为,Ⅰ度的有2例,Ⅱ度的有6例,Ⅲ度的有2例。

2 临床护理

对10名患者穿刺化疗后出现的皮肤毒性反应进行综合分析,制定特定的措施方案,再进行临床观察治疗。10名患者全部恢复。本组皮肤毒性反应中出现Ⅰ度的患者2例, 先对其毒性部位进行冷敷,再搽磺酸粘多糖软膏适量,每天三次,3-4天后症状基本缓解。对呈现Ⅱ度的6例患者直接搽多磺酸粘多糖软膏,每天三次,搽药1周后再采取热疗,同时按摩患者损伤部位并督促患者每天进行适量的手臂活动训练(握拳、外伸等),患者基本在第7-8周愈合。2例Ⅲ度患者搽磺酸粘多糖软膏,每天三次,搽药1周后再采取热疗,同时要对患者损伤部位进行适当按摩(每天三次,每次30分钟左右),患者基本在第10-周愈合。

根据本次实验中,10名患者基本上是在第4到6次化疗后出现的皮肤毒性反应,为了让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我院严格要求临床护士在对每一次对患者实施穿刺后,及时的将穿刺化疗的时间和具体位置在特定记录表上进行记载,便于为下次为病人化疗提供准确的依据,防止因疏忽在相同部位上反复穿刺或在血管远心端穿刺,避免了医患纠纷。护士在工作期间,应仔细认真的对患者穿刺化疗部位进行观察记录,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了皮肤毒性反应的征兆,立即停止输液并防止患者治疗部位受压,同时禁止热敷治疗部位。若发现患者穿刺化疗后不适或者化疗部位周边出现红斑、肿胀等现象[2],应及时上报。

3 讨 论

化疗药物外渗即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化疗药渗透到了患者皮下,引起其皮肤呈现红肿、刺痛等症状。化疗中出现的外渗一旦控制不好,轻者局部组织肿胀刺痛疼痛,重者则无法愈合,甚至影响到关节部位最终致残[3-5]。临床上出现化疗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护理工作日人员不了解化疗药物的基本药理性质;对化疗药物外渗的初期所采取的紧急措施不熟练;化疗药外渗的预防措施不够重视;化疗穿刺部位不正确;操作流程不规范;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依从性等等,均可能造成患者化疗药物外渗从而引起皮肤毒性反应。化疗外渗引起的不良后果非常严重,故尤其是医护人员应加大重视对化疗患者的护理,为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水平和质量,各医院应该定期组织化疗药物外渗的知识学习讲座或报告;特定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皮肤毒性反应进行归纳总结;针对特定化疗药物引起的皮肤毒性反应,应制定相应的方案措施;定期组织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制定相对应的奖惩制度,对护理达标的人员给予一定物质或精神奖励,对不达标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等。总的来说,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疗因为药物外渗引起皮肤毒性反应的关键,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协调。

猜你喜欢
外渗部位化疗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跟踪导练(二)(3)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