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系统矿床地质特征与流体包裹体特征
——造山型金矿床为例

2019-02-10 02:19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13期
关键词:造山岩相绿泥石

赵 红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造山型金矿床是世界上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为世界提供了至少30%的黄金储量。从时间维度,矿床形成从太古宙至显生宙;空间维度,0km~20km均可发生矿化。造山型金矿床与造山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成矿时间同步于造山事件或晚于造山事件。近些年来,流体包裹体研究在地学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地质找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由于流体包裹体是一定地质时期成岩成矿流体的样品,所以可以反映当时成矿系统一定的成矿环境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不同的矿床类型,流体包裹体产出类型不同。例如,斑岩型矿床一般产出高温高盐的流体包裹体;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一般产出沸腾包裹体,即气液两相包裹体。因此,将基础矿床地质特征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相衔接是十分必要的,对矿床成因和矿床类型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甚至对今后指导找矿具有同样的指示价值。

1 造山型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

1.1 定义

“造山型金矿床”在提出前,有很多学者对此类矿床都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此类矿床为中温热液矿床。有些学者认为是脉型矿床。因此,对此类矿床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围岩性质,成矿深度或是产出状态。“造山型金矿床”的定义最早由Bohlke提出,经过Groves等和Goldfarb等的补充和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系统的概念。综合以前对此类矿床的相关认识,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为:以前所提及的石英脉型、蚀变岩型、韧性剪切带型等矿床,将其统称为造山型金矿床。此类矿床是指在板块汇聚边缘发生增生造山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金矿床,产于次绿片岩相至绿片岩相的变质地体。空间上,矿体主要受次级逆冲脆-韧性剪切带控制,主要为变质热液所主导的成矿系统。以低温低盐、富碳质流体为特征的一类矿床。

1.2 标志地质特征

(1)成矿背景。此类矿床产于造山带环境,一般为挤压环境。成矿多与增生型造山作用有关。矿床多位于超岩石圈断裂附近,受岩石圈断裂带的二级或更次级的断裂构造控制。赋矿构造主要是高角度的斜向走滑带、逆掩推覆带。

(2)控矿构造。此类矿床主要为断裂控矿,绝大多数矿床产于绿片岩相或角闪岩相中,绿片岩相矿物组合以石英、碳酸盐、绿泥石和黄铁矿为主。

(3)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毒砂、磁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等。常见脉状构造、片状构造等。矿体常以脉状产出,矿化侧向蚀变分带明显,垂向蚀变分带不明显。

(4)围岩蚀变。此类矿床常见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等。

(5)成矿流体。此类矿床主要以变质热液为主导。成矿流体具有富CO2、低盐度(<6%)的特点。常发育三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即CO2-H2O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和H2O包裹体。在韧-脆性剪切带内,流体压力从超静岩变化到低于静岩。

2 流体包裹体研究

2.1 定义

成岩成矿流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那一部分物质,是一种古流体。

流体包裹体一般分为三类:原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和假次生包裹体。原生包裹体一般形状规则,呈孤立状产出;次生包裹体形状一般不规则,且多数沿愈合裂隙分布;假次生包裹体实质属于原生包裹体的一类,其分布于晶体内部,与主矿物同时形成,成分与原生包裹体无多大差别。

2.2 流体包裹体类型

造山型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有如下三类:富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H2O包裹体。

(1)富CO2包裹体

(2)CO2-H2O包裹体

(3)H2O包裹体

3 结论

造山型金矿床产于造山带环境,成矿多与造山作用有关。成矿时间同步于造山事件或稍晚于造山事件。主要受断裂控矿,产于绿片岩相或次绿片岩相变质地体中。主要矿石矿物有黄铁矿、磁铁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等。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和毒砂。主要围岩蚀变类型以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绿帘石化等为主。成矿流体以发育三种类型包裹体:富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H2O包裹体。成矿流体总体以低盐,温度200℃~400℃、富含碳质流体为特点。

猜你喜欢
造山岩相绿泥石
黑龙江省造山带研究:关于洋壳俯冲造山和陆壳碰撞造山磨拉石的认识*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碳酸盐岩储层岩相识别方法
金从何来?太古代造山型金矿床中的金来源于变质沉积岩
八一
柴达木盆地北缘造山型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
头顶三尺有神灵
八一
渤中34-9油田古近系火山岩岩相特征与分布预测
什多龙铅锌矿床绿泥石成份温度计的讨论
川西坳陷峨眉山玄武岩储层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