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合唱作品《茨冈》的音乐特点

2019-02-10 03:55张乐天
北方音乐 2019年24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创作背景

【摘要】合唱作品《茨冈》是一首由德国著名诗人海涅作词、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舒曼于1843年左右创作的《混声合唱曲集》中最后一首经典合唱作品。本文将从作品产生的背景、曲式结构分析、情感把握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茨冈;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谱面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茨冈》的创作背景

茨冈,是一个人种名字,这个民族热情、奔放、洒脱,人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到处流浪,德国著名诗人海涅以茨冈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为素材,为这个民族的人们创作了诗作,著名作曲家舒曼又为之谱曲创作,使其成为一部广为流传的合唱佳作。

作品《茨冈》虽然创作于浪漫主义时期,但由于作者舒曼是一位古典主义后期、浪漫主义初期的作曲家,所以整首作品既传承了古典主义时期结构上的对位法、句法间的呼应及传统的和声及调性布局等方整的特征,又加入了浪漫主义时期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等自由式的音乐表现。

二、曲式结构

《茨冈》作品分为三大段。附点音符的节奏类型和后半拍的推进贯穿着整首作品,节奏欢快,生动活泼,有一种舞曲的感觉;声部安排多种,有同声、混声、齐唱还有独唱;旋律上多用同音反复(单音重复)手法,强调歌词的意境;调性布局上多用三度调性的转换,色彩丰富;钢琴伴奏多用主属和弦,正格进行。

三、谱面分析

A段a(1-10):弱起,由钢琴伴奏e和声小调的属和弦引出,八度是为了加强音响效果,由不完整的属到完整的属过渡,因此,力度也是由弱到强逐渐引出人声合唱的演唱,表达茨冈人日常生活中秉性欢快的一面。由钢琴伴奏逐渐渐强到引出女声两个声部的演唱,一开始要弱进,做出与伴奏力度的对比,最好用轻声,但是气息要控制好,声音要富有弹性,声母和咬字非常清晰地来唱,旋律律动显得俏皮而活泼。第4小节男高的进入一定要控制好音量,同样保持女声声部进入时的弱进处理方法,注意不要把女高声部和女中声部的音量盖过去。第6小节男低进入时的处理方法同女声声部和男高声部,随着合唱声部的逐渐加厚,音响效果逐渐饱满,从第9小节的四声部齐唱集体做渐强处理,音乐情绪逐步高涨。

A段b(11-18):在第11小节从e和声小调转至b和声小调,开始描写茨冈人的面貌,准确地说是第10小节的最后半拍。旋律上用了同音反复(单音重复)的写作手法,就和我们平常说话的语调一样,但意在强调歌词的内容。这一段强弱对比明显,以强的力度开始,11-12小节过渡时越来越强,在12小节最后的半拍立即减弱,但不必过分突然。14小节最后半拍到18小节采用同样的处理手法。要注意几个强音(>)的突出。

A段连接句(19-26):从18小节的最后半拍开始,四个声部采用模仿的写作手法依次进行,每一声部进入的时候指挥手势要坚定,音头要唱得明显,进入后先需给各声部让位,然后再做小小的渐强。在20小节的最后半拍处又是各声部依次的模仿,旋律上用了同音反复,每个声部都是在后半拍进入,音乐很诙谐,很恰当地勾勒出茨冈人欢快、自在的生活画面。

插部(29-44):钢琴间奏用了C大调的属七和弦,仿佛把观众忽然带回了曲子的开头,八度还是增强了音响效果,好像所有的舞者一齐拍着手,激情洋溢地为下一个场景做准备。声部安排为四声部齐唱,在音响上特别统一,用很强的力度一起进入,时值较之前相比饱满了许多,结构织体方整,像教堂里中世纪的圣咏一样,是整个作品最能感染听众的部分,也是整首作品的最高潮,仿佛置身于率真热情的民族舞会之中,应注意的是气息和旋律的连贯性。调性由C大调转至F大调。整体力度为弱的演唱,并稍作渐慢。从语言文学上来看,“那年老的妇女对周围的人轻轻念着咒语来消除灾祸”这一整句的歌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个自由流浪的民族人们内心的向往和脆弱。

B段c(45-60):钢琴伴奏这时又回到了之前欢快的速度,力度为中强,要和之前做出对比,旋律上也非常活泼轻巧,为下一场景的出现铺垫得很好。这一段采用四个声部依次独唱的声部安排,整体力度都为中强,钢琴伴奏为了凸显人声的演唱,力度为弱。四句不一样的歌词,四次转调,因此无论从不同的声部音色特点上、文学语言特点上,还是从不同的调性色彩上,各个声部都应该唱出不同的特色来。S:女高声部音色鲜亮、轻盈;G大调兴奋而有光彩,十分活跃,充满着动力,歌词场景就是一群欢乐活泼的年轻姑娘在跳舞。A:女中声部音色温暖、圆润而宽广;C大调平稳、中庸的白色调性,如同山谷般的宁静和晴朗;歌词场景像是给女高声部的一个补充,那红色的火焰也像是跟着年轻的姑娘们一起欢舞。T:男高声部音色明亮而富有穿透力;b小调轻快却不失华丽,给人以轻松的氛围;歌词场景像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小伙子弹着吉他,在给心爱的姑娘伴奏。B:男低声部音色浑厚、深沉而有力;D大调透明而温暖,音响最纯净;歌词场景像是对前面所有画面的一个总结,那跳舞的人们越来越欢腾。

B段d(61-72):61-62小节由D大调转至a小调,从歌词看来,刚刚跳完舞的年轻姑娘们疲倦了准备去休息,所以力度为弱并作渐慢,和前面形成明显对比; 63-64小节处理手法和61-62小节相似,不一样的地方是要做一个“枣核状“的力度处理并转至C大调;65-68小节由女高独唱,力度为弱,并回原速;69-72小节四声部齐唱,力度仍然为弱并渐慢,歌词表达出茨冈人在尽情欢快舞蹈之后的落魄、生活上的无助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之情。

再现A段a(73-82):回原速,力度由弱渐强。虽然是A部分的再现部分,但是A1部分的音乐色彩和情感表达与前边相比是一个很大的反差;调性回归至e和声小调,整体是对前面情景的回忆和总结。四声部齐唱,弱进,从歌词语言上来说,意在表现茨冈人们在尽情欢舞的夜晚过后,第二天早上心无定所,不知该去向何处和对未来的迷茫情感。81-82小节要做出小连线的连贯性和“枣核状”的力度处理。

再现A段结尾(83-98):两小节小小的钢琴间奏,用強的力度和前后人声演唱的弱力度部分做出对比。歌词一直在重复“有谁能够回到他们去哪里?”强调歌词的意境和茨冈人对未来的迷茫情感,但力度逐渐变弱,为歌曲的结束做准备,需要注意的是女高声部中两个变化音的音准,出现一个b和声小调的离调重属导和弦,紧接着又还原至主调,歌词还是在“他们去哪里”徘徊,结束的场景是茨冈人又出发去流浪,人群也逐渐在远处消失,最后四小节“大枣核”式的渐强渐弱处理,还有最后的渐弱收束,都不要渐慢,采用循环呼吸,声音渐渐从人们的听觉消失,就像茨冈人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情形一样。最后钢琴伴奏用非常柔和逐渐渐弱的力度来弹奏,以两个主调的和弦结束整首作品。

四、结语

《茨冈》这首作品以其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流传至今、久唱不衰。作曲家舒曼表达了他对茨冈人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于茨冈人不安定生活的怜惜和同情。热情活泼的茨冈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在心里深深地祝福着这个民族。本文通过对作品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在理论知识上更好地诠释作品,使作品的排练、演唱和指挥方面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23.

[2]杨鸿年.合唱[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倪俊杰.合唱与指挥[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4]钱大维.合唱训练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5]唐飞,元陈虎.探析混声合唱《茨冈》[J].黄河之声.

[6]封雨.合唱《茨冈》分析[J].通俗歌曲,2015.

[7]王茁.合唱《茨冈》音乐分析[J].北方音乐,2014.

[8]熊祖鹏.合唱曲《茨冈》音乐特征分析[J].艺术百家,2013.

作者简介:张乐天(1996—),女,中北大学艺术学院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合唱与指挥。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创作背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从“意会”走向“言传”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